他曾主政沈阳17年,后升任北京市长,102岁参加十九大,享年105岁

雁玉浏览过去 2024-11-25 18:08:4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2020年初,正值新年的第一天,一则消息传来:原北京市市长焦若愚辞世,享年105岁,这一消息既平静又震撼,一位跨越了中国从战乱到复兴整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悄然离开了。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102岁高龄时,依然是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位从抗战中走出来的老人,用一个世纪的生命记录了中国的巨变。

焦若愚出生于1915年,河南叶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与那个年代的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内心的爱国种子逐渐萌芽。

1936年,他考入了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经济系,按说,这是一条通往安稳人生的起点,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同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放弃文职工作,投身抗日斗争。

在冀热辽地区的抗战中,他以“焦土”之名,参与了游击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的战斗脚步更加坚定,化名“焦若愚”的他,担任了河北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那时,宛平县抗战局势复杂,他一面带领抗日力量创建根据地,一面积极发动群众,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组织能力,也让他明白了战争中争取群众支持的关键意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到来,年仅30岁的焦若愚迎来了更大的考验,他受命前往沈阳接管这座被日伪占领多年的重要城市,当时,他仅带着一名战士,就毅然前往市政府接收伪满的所有资产。

面对复杂的局面,焦若愚迅速成立了“沈阳工会筹备会”,抢在国民党之前,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组织,随着国共争夺加剧,沈阳局势日益紧张,焦若愚依然不惧威胁,带领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设备,阻止国民党的破坏,短短一个月,他就组织了5000多名工人,初步稳定了城市秩序。

但历史的波折从未停止,由于国共关系破裂,焦若愚被迫撤离沈阳,退到郊区开展游击工作,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他重回这座城市担任副市长,后升任市长,在他的带领下,沈阳迅速从战后废墟中崛起,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地。

在“一五”计划中,沈阳承接了6项苏联援建的大型工程,包括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沈阳的经济腾飞,也为国家的工业布局奠定了基础。

沈阳的20年,不仅是焦若愚奉献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与这座城市深深交织的岁月,直到1965年,他才调离沈阳,开始了新的征程——外交工作。

作为新中国外交官,他先后出使朝鲜、秘鲁和伊朗,在朝鲜,他与金日成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在秘鲁,他成为第一任驻秘鲁大使;而在伊朗,他亲历了巴列维王朝的末日,灵活应对了中伊关系的转折点,他的外交生涯,以稳健与灵活闻名,也为新中国的国际形象添上了重要一笔。

1979年,结束外交生涯后,他回到国内,先后担任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198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市长,面对的是严重的供水危机。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九龙治水”的乱象导致管理低效,城市用水问题极为紧迫,焦若愚上任后,成立了北京市水资源委员会,推进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改善了水资源分配状况。

他还推动财政管理改革,实施“一支笔”审批制度,让资金流向更加高效透明,与此同时,他注重城市环境改善,启动了植树造林工程,使黄土遍布的北京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3年,他卸任北京市市长,但并未闲置,他担任了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主任,还为1990年的亚运会操劳,担任亚运村村长,用他的经验保障了运动员的日常需求,此后,他虽深居简出,但每年都会接待来自沈阳的客人,听取这座他深深爱着的城市的发展近况。

晚年的焦若愚,不写传记,不接受采访,只是默默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更挂念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战友,倡议建造“星火纪念林”,纪念抗战烈士,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以102岁的高龄参加了党的十九大,令人肃然起敬。

2020年1月1日,这位为党和人民贡献一生的老人悄然离去,他的一生,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到和平年代的城市建设,再到国际舞台的外交角逐,都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自传,却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无声的传奇。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5 阅读: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