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很多短视频喜欢用“流放岭南”的梗,那么,如果你像古人那样被“流放”岭南,翻越南岭来到如今的广东省省会广州,会看到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繁华发达的千年商都、国家“超大城市”。
自秦朝在此设南海郡及任嚣、赵佗建越城以来,广州一直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中国的“南大门”,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造就了这里自由活跃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
发展至今,今天的广州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达7434.40平方千米,相比历史上的传统老城区,已经扩大了数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父亲30多年前在天河区的华南师范大学读书进修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谁能想到如今的天河已经成为高楼林立、交通繁忙、商业繁华的城市CBD。
如果从天河区往西而行,至广州的越秀、荔湾等老城区,漫步在街巷之中,除了繁华的密集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市,你还会时不时看到一些历史古迹,在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广州城的古老历史:南越王墓、番禺学宫、药洲遗址、光孝寺、东濠涌、镇海楼……
如果行至广州西边的白鹅潭,你会看到新开放的时尚气派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屹立在岸边。这里曾是三江交汇、船只穿梭珠江水道的重要区域,以前水大而深,常有龙卷风,随着沙泥的沉积,两岸陆续建起楼房,著名的沙面和白天鹅宾馆就在这里。
那么,从古至今,广州城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建设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知不知道——
南越越城、南汉番禺城、唐代广州城分别有多大的范围?是如何变迁的?
你知道广州也曾经有一个西湖吗?它现在为什么会消失?
广州的白云山很出名,那么你有听说过观音山吗?它是现在的哪里?
广州城中的水道龙津涌、西关涌、玉带濠、清水濠等是如何变迁甚至消失的?
宋、元、明、清时代的“羊城八景”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广州在古代也像最近这些天这么炎热暴晒吗?气候有什么特点和变化?
………
翻开这本厚厚的《广州历史地理》,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见识到一个我不曾了解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城。
作者曾昭璇先生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对广州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变化和气候状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证和梳理,描绘出一条广州城历史地理发展的脉络。
本书成书于30年前,是第一部研究广州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已经成为广州历史地理科研的基石,书中的内容被学界和行业广泛引用,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如今经典再版,收录了40多幅手绘地理图,既能从中感受到曾先生治学的严谨细致,也可以直观形象地观察和理解许多历史地理事物和地点的风貌变化。
在这些文字和古老地图中,仿佛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city walk,进入到广州城的历史岁月中,在城中游走观摩,了解它的历史,看到它的另一面,也打破了“广州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刻板印象。
不得不承认,纵然已经对广州很熟悉,我不知道不了解的还有很多。
原来在广州也曾经有一个西湖,开凿并引水于唐末、南汉时代,宋代时称“西湖”,在城中覆盖的面积颇大,从中山路到惠福路、从流水井街道朝观街。随着岁月的流逝,西湖也渐渐被淤塞,成为现今南方戏院旁药洲遗址处的一方水池。
在其旁边有一条商业繁华、热闹非凡的西湖路,以前经常去那边逛街,但从未深究过为什么会叫“西湖路”,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还有此历史渊源。
广州竟然有一口东坡井,就在惠爱路北侧,在宋朝时期由苏轼开凿,又有宋人进行维护。
广州城里水路丰富,有多条濠涌,如西濠、东濠、南濠,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有一条玉带濠,在宋代,濠畔曾是商业发达区域,水上也停满了货船。到了明代逐渐淤塞填埋,最终湮灭在岁月中。
在濠畔街,地下的古街不断被填埋,直至今天发掘出来,向世人证明了当年玉带濠的存在以及曾经繁华一时的两岸。
除了著名的白云山,古时候的广州还有一座观音山,也就是今天的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处,观音山是明代以后的名称。这里还有南越王赵佗墓和越王台。看来老祖宗也认定这里风水好。
还有许多历史地理景物的存在或曾经存在,都被曾先生一一展现在眼前,书写了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城深厚的文化内涵。
待闲暇之时,可以带着这本书去广州城里走一走,探寻那些被岁月风霜遮盖的古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