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香港,父亲何炳桓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出口商,何家的生活十分富裕。
何香凝是家中的第九个孩子,也是唯一对豪门生活不感兴趣的孩子。她喜欢读书,但父亲是个守旧的人,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何香凝无数次吵着父亲送她进书馆读书,吵得多了,何炳桓也就答应了。
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小脚为美,何香凝却单单留着一双大足,这是她与父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得来的。当别人家姑娘坐在闺房里穿针引线,学习刺绣时,她却到处飞奔,上山爬树,下河抓鱼,快活得不得了。
随着何香凝的长大,父亲何炳桓却皱起了眉头,看着女儿的大脚,他常常忧愁:这个样子到哪儿去寻婆家呀?
19世纪的中国,谁家愿意娶个大脚姑娘为妻呢?
正当何父忧心忡忡之际,廖仲恺从美国旧金山回国,他敲锣打鼓地宣扬要娶中国大脚女人为妻。
就这样,“大脚”成就了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婚姻。
婚后,两人借居在廖仲恺哥嫂屋顶的一间斗室里,房间虽小,但清静,自由。到了晚上,皓月当空,何香凝开心地对丈夫说:“这就是人月双清”,随即给斗室取名“双清楼”。
在那个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的年代,这样怡然自乐的日子固然只是少数。随着列强的进犯,时下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出国留学,以寻求救国之路。
何香凝也毅然变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与丈夫奔赴日本,在那里,他们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确定了自己的救国志向。
1911年2月,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阔别九年的祖国,定居香港,此时的何香凝已经32岁了。
在国内,她们经历了黄花岗起义,协助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然而,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夫妻二人被迫亡命海外,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追随孙中山。
1922年,陈炯明叛变,何香凝夫妇与孙中山步履维艰,5个月后,廖仲恺遭遇被害,年仅48岁。
“四一二”事变的爆发,俨然是蒋介石对孙中山先生的政纲背道而驰,这让何香凝无比愤慨,她当即发表了演说,并辞去了国府内一切职务,侨居海外,过上了读书写画,自给自娱的清苦流亡生活。
期间,蒋介石派人为她送来百万钱票,何香凝不但没有收,还写下了一句批语:“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1931年,何香凝在异国报纸上看到了“九一八”事变,顿时悲愤填膺,她毅然收拾行囊回到祖国,誓与同胞共赴国难。她将自己历年所作画件全部售卖,又募捐筹款17750元,用以采购救国物资和慰问鼓励前线将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何香凝的生活十分艰苦,经多处漂泊后,不得不回到香港居住。
在香港,她依然没有停止救国行动,她一边投身抗日运动,一边筹款支持前线将士。
1941年12月,日军突然偷袭了香港,并下令全港搜捕抗日人士,首当其冲就是何香凝。
虽说日军未曾见过她,几次搜查下来,都被何香凝给“骗”了过去。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只要她人还在香港,日军就算翻个底朝天,也会将她找出来的。
然而香港已经戒备森严,连只苍蝇都难飞出去,何况这么大个人呢?
就在何香凝绞尽脑汁地想着离港办法时,小院的门突然被敲响了。
敲门声甚是急促,何香凝赶紧收起思绪,下意识地朝着门的方向问了句:“谁啊?”
没有人回答,门里门外的空气仿佛瞬间就凝固了,紧张感陡然而升。何香凝顿了顿,稍作平复,敲门声又响了起来。这一次,声音很小,何香凝凭直觉判断不是日军,但并非没有危险。
开不开门,只能靠赌了。
何香凝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云鬓,作了最坏的打算,朝着院门走了过去。
随着“吱嘎”一声,门开了,从门外闪进一个黑影,还没等她开口,黑影便迅速关上了门。何香凝定睛一看,是个年轻小伙,待他关好门,转过身,与何香凝四目相对便开口说道:“我叫谢一超,是来帮助您离开的。日军知道您在香港,正挨家挨户地搜查,我已经定好了离港的船票,明天一早就送您离开。”
说完,年轻小伙对何香凝亮明了身份,并与她商定了暗号与出行时间。
看着如自己儿子般年纪的小伙子,她关切地叮嘱他回去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避风塘便是她这次离港登船的地点,天还没亮,谢一超就将她安全带到了这里。然而几天的搜查都未找到何香凝,日军将每一个离港的地点都增加了人手,加大了排查力度,还严格限制了每天的离港人数,何香凝没有走成。
滞留在码头,回不去也走不了,更加危险,一天又一天的等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就在何香凝焦急无助的时候,她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便是同样从事抗日活动的爱国人士柳亚子。
多年不见,两人异常兴奋,找到一个较为安全的角落,双方打开了话匣子。柳亚子率先诉说了这些年来,他在从事抗日活动中所遭遇的境况,何香凝也倾诉了自己的经历,面对同被滞留于码头的危险,双方都找到了力量,相互鼓励下准备共渡难关。
在码头,两人度过了惊心动魄的10天,最终获得了登船资格。
轮船顺利起航了,但是,水上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经过层层排查,日军虽然放一船人走了,但是他们乘坐的船并没有发动机,这就意味着离港的速度会很慢,中途如有情况,日军可以随时拦截这艘船。
在海上漂泊了数日,何香凝一众仍然没有到达预定地点。
眼看着整船人所带的吃食和水都已经消耗完了,大家开始坐立不安起来,纷纷询问船长何时才能靠岸?
面对大家的问题,船长无言以对,他也不知道没有发动机的船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目的地。为了安抚船上的人,何香凝与柳亚子将自己的食物和水分了出来,并为大家立下了进食计划,以解决海上缺粮缺水的麻烦。
安抚好整个船的人,何香凝坐在船舱里,闭上眼睛,似若有所思。
突然,船体开始剧烈颠簸,紧接着就是嘈杂声四起。何香凝感觉船突然停了,她顿时睁开眼睛,耳朵里传来一句咆哮:“蹲下!蹲下!所有人都给我抱头蹲下!谁不服从,格杀勿论!”
这一串闽南土话“钻”进何香凝的耳朵格外熟悉,她大抵心中有了数,正待起身出舱时,船长心急火燎地跑了进来。
他说:“夫人,我们可能遇到海匪了,让所有人都到甲板上去,不然就要打死我们。”
何香凝伸手示意他前面带路,随后便起身跟了出去。
来到甲板上,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快船,二三十个穿着杂色衣服的汉子挤在上面,手上端着五花八门的枪。从刚才的闽南土话判断,现在的何香凝心中更是有了谱。
突然,快船上的人朝天扣动了扳机,几声枪响后,何香凝所在的船上尖叫声四起,整船人都陷入了绝望。
这时,只见何香凝微微转头,镇定地对船长说道:“你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
船长用颤抖的声音将何香凝的话喊了出去,没想到海匪头子一听,竟然大惊失色,他迅速整理队伍,一声令下,所有人整齐地敬了一个军礼,高声喊道:“夫人好!”
这时,何香凝正朝着他们点头微笑,算是回礼。
原来,从听到这些海匪的闽南土话,何香凝就大致猜出他们的身份了。到了甲板上,看到他们的装束,便更能肯定他们是国府留下的散兵。
曾经的他们,都是19路军的将士,与蔡廷锴将军一起打过侵略上海的日军。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从来不曾退缩,终因双方实力差距败下阵来。没有上锋的救援,他们只能逃到海上,饥寒交迫下干起了海匪。
自抗战以来,何香凝夫妇对前线将士多有接济,在军中树立起了威望,就连普通士兵对她夫妇二人都非常敬佩。
因此,当这些19路溃兵听到何香凝的名字时,都产生了强烈地反应。他们说:“当海匪并非情愿,而是无路可走之下才为之。虽为海匪,但从不杀生,所抢物品,除自己果腹之外,全部接济穷苦之人。”
还没等他们说完,何香凝早已泪眼模糊。“国破家何在?”她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救国之路。
在19路军士兵的帮助下,何香凝安全地离开了香港。接下来的日子,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抗日事业努力奉献......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