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的一天清晨,身为京津卫戍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如往常一般走进办公室,可还没等他坐下,一声急促的呼喊令他不得不再次走出房门。
“司令员,司令员……紧急电话……”
听到这番呼喊,杨成武很是无奈。
毕竟这里是卫戍区干部们办公的地方,就算有多么紧急的事情,那也要注意影响。
他循声来到了走廊处,便看到年轻的通讯员恰好跑了过来,喘了好一会儿粗气后、才勉强说道:“司令员,有电话找您”。
当时已经入夏,再加上通讯员一路跑过来,那张稚嫩的脸上早已满是汗珠。
看着他这副模样,杨成武也不忍心训斥什么,只是匆匆交待了一句:“要稳重,千万不能毛手毛脚的”。
然而,等到他来到通讯室,回拨了电话之后,也不禁怔在了原地。
因为这通电话可不一般,竟是中央办公厅直接打来的,而且对方也毫不拖泥带水,径直说道:“杨司令员,毛主席要见你”。
杨成武纳闷了,自己担任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以来,身上肩负着保卫中央、拱卫首都的重任,而毛主席一贯采用“用人不疑”的态度,对自己信任到几乎从没有过问卫戍区情况的地步。
对于这一点,杨成武对于毛主席是颇为感激的,他也在心中暗暗立誓,绝不让主席和中央领导们失望。
可这次,毛主席为何突然要见自己呢?
带着这份疑惑,杨成武匆匆赶到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便一直在这里生活、办公。
推开房门,他缓缓挪着步子,尽可能地压低脚步声。
然而,毛主席似乎是专门在等待着他一般,杨成武还没走几步,在里屋批示文件的他隐约听到了动静,当即问道:“是杨成武来了吗?”
杨成武停住脚步,赶紧回应道:“主席,是我……”
话音刚落,毛主席便走了出来。
与往日的谈笑风生不同,此刻的主席脸上看不到半点笑容,隐约微蹙的眉头更是将他心中的烦闷衬托无遗。
未等杨成武询问,毛主席用那极其严肃的嗓音、不容置疑地说道:“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你不要做了!”
话音已经落下,但杨成武听在耳中,却怔在那里迟迟没有回应。
虽然自己在来之前已经做过一番心理准备,但突然要撤掉自己的职务,杨成武还是十分吃惊的。
要知道,京津卫戍区关乎首都北京的安全,司令员除了能力要强,更重要的是忠诚。
那么,毛主席究竟为何要撤掉杨成武的军职呢?
要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还要从不久前朝鲜那边发来的一封电报开始说起。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了。
志愿军司令部也很快发来电报,向中央汇报了战果。
在这50天的战斗中,志愿军将士们共歼敌8.2万余人,可谓战果颇丰。可由于战役发起的时间提前,部队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加之战线过长,导致志愿军的伤亡较大,达到了7.5万余人之众。
看过这封电报,毛主席是痛心疾首的,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起了对手。
回想两个月之前,也就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结束,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由12军、15军、60军组成第三兵团,63军、64军、65军组成第十九兵团,分别在陈赓和杨得志的带领下奔赴朝鲜。
随着这两大兵团的加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总人数达到了百万之众。
与此同时,苏联承诺的大批武器装备援助也陆续交付完毕。
兵力和武器装备上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使得志愿军上下信心倍增,每个将士都斗志昂扬,期待着再打一场痛快的歼敌战。
而作为朝鲜战场上的新人,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的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期待着在异国他乡建功立业。
然而经过接连四次的战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变得小心谨慎起来。
尤其是当李奇微顶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总司令之后,更是潜心研究先前的四次战役,并由此独创了一门专门应对志愿军的打法:磁性战术。
而此时,我军内部其实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轻敌”的意识。
在大家的眼中,美军除了武器精良、弹药充足之外,和先前遇到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根本没有什么两样。
就连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都毫不客气地说道:“敌人这点兵力,当年放在淮海战场上早就全歼了!”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了全线反击。
战斗刚开始,敌我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可短短几天时间过去之后,众人却发现了不对劲。
志愿军部队一旦开始进攻,美军便向后撤退,为了追求更多的歼敌数量,志愿军将士们只能发起猛烈的追击。
论部队机动性,美军要远胜于我,然而李奇微在指挥撤退时,却故意让敌我双方的距离保持在一种“看得见、追不上”的状态。
如此一来,随着接连数日的追击,志愿军的战线拉得太长,已经到了补给线跟不上的程度。
身在志司的彭德怀登上山坡,举起望远镜看向远处的战场,不由得忧心起来。
紧接着,前线传回来的几封电报更是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心头一震。
前线将士们不断追击,后勤补给又没有保障,已经又累又饿。更严峻的问题是,每个人身上携带的弹药量是有限的,一旦子弹打光,只能沦为敌人的活靶子。
意识到这一点,彭老总赶紧下达命令,让部队不要再冒险深入了,赶紧后撤。
然而,等到这个命令开始传达的时候,美军也发起了反扑。
就当彭老总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关注着前线各部队的后撤情况时,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参谋长解方神色慌张地走了过来,伏在他的耳边轻声说道:“180师失去了联系……”
听到这个消息,彭德怀木然地点了点头,随即将目光定在了地图中“铁原”这个位置上。
180师联络不上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全军覆没了,要么就是遭到了敌人的突袭,而且是战局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才会与总部失去联系。
很明显,敌人早就设好了陷阱,而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派一支部队守住铁原,给原本冲锋在最前线的队伍争取后撤的时间。
可是,想要找到一支部队去铁原组建防线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个时候,所有队伍都在后撤,而且他们的弹药、粮食也所剩无几,甚至大部分队伍都已经撤到了铁原以北,难不成还要让他们再折返回去?
就在志司众人苦思冥想之际,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韩先楚突然兴奋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
闻听此言,众人纷纷围了上去,而韩先楚则继续说道:“63军离铁原只有5公里,让他们过去应该来得及”。
就这样,63军在敌人赶来之前进入预定位置。
在之后的13个日夜里,将士们同仇敌忾,打退了敌人4个师的轮番进攻,为后方的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而随着铁原阻击战的结束,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也终于落下帷幕。
在这次战役中,虽然志愿军取得了歼敌8万多人的战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战报传回北京时,毛主席看后久久不语。
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令这位伟大领袖感到心痛。
但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化,毛主席也并未责怪彭德怀,只是沉默了许久后才缓缓叹息道:“打得急了一些,打得远了一些,打得大了一些”。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给志司的回电中确定了今后朝鲜战场上的战略方针,那便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
在发完这封电报之后,毛主席也清楚地意识到了我军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棘手问题。
所有部队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战,将士们已疲惫不堪,而之后还有漫长的防御战要打,是时候要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分担一下压力。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决定重建第二十兵团,让他们赶赴朝鲜。
为什么说是重建呢?
原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曾将华北军区的第二兵团下属第2纵队、第6纵队,以及归北岳军区指挥的第1纵队整编,并改番号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由杨成武任司令员。
而在平津战役结束之后,为了响应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改番号为解放军第二十兵团。
直到1950年8月,第二十兵团撤销番号,下辖的66军、67军、68军则归于华北军区。
二十兵团自成立之后,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功绩卓著,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打算重建这支队伍。
只不过唯一棘手的是,杨成武现如今担任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他究竟愿不愿意去朝鲜呢?
思来想去,毛主席自顾自地说道:“他现在是不去也要去了”。
“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一切要以大局为重嘛。再说了,我还是相信他是愿意去的……”
随后毛主席便交代下去,让杨成武来菊香书屋一趟。
尚且被蒙在鼓里的杨成武接到这个命令时,心中也着实吃了一惊。
因为在此之前,毛主席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放心,所以在此之前很少找自己谈话。
而这一次突然要见面,必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心中琢磨着,杨成武已经来到了菊香书屋,而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毛主席便毫不客气地说道:“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你做不了了”。
话音落下,屋中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而毛主席也看了一眼杨成武惊讶的表情,随即笑着解释道:“军委决定要重建二十兵团,到朝鲜去……思来想去,还是由你来牵头最合适,你愿意吗?”
闻听此言,杨成武恍然大悟。
原来,此次毛主席找自己,并不是为了撤自己的职,而是另有重用。
其实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杨成武就曾主动请缨,要求带队到朝鲜去。
只是当时他在京津地区任职,身负重担,这个愿望也一直没能实现。
而现如今,机会就摆在眼前,他怎会不去珍惜。
由于第66军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被编入十三兵团去了朝鲜,所以二十兵团此次重建,只有67军、68军两个军的建制。
虽然人数上少一些,但杨成武并没有任何怨言,反倒带领将士们对敌人发起多次猛烈的反击,壮大了我军声势。
尤其是在1951年10月的文登川之战中,杨成武在极大的劣势情况下,粉碎了敌人步、坦、空、炮协同进攻的阴谋企图,短短三天时间变歼敌近2万人,创造了当时的歼敌记录。
可就当二十兵团在朝鲜战场上开始大展神威之时,杨成武的伤寒病却再度复发,连续几日高烧不退,整个人都神志不清,根本无法继续指挥部队作战。
为了让杨成武接受更好的治疗,中央军委最终决定将他撤出朝鲜战场。
虽然杨成武无奈离场,但他一手操练出来的二十兵团将士们仍旧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按在了谈判桌旁。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朝军民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