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礼在加拿大举行。作为中国建筑学的奠基者,林徽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女性之一。
她不仅美貌与才华并重,更拥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她曾是徐志摩心中的女神,然而,最终牵起她手的却是梁思成——那个和她一起为中国建筑学殚精竭虑、共同奋斗的男人。
“为什么是我?”新婚之夜,梁思成轻声问道。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林徽因充满深情的回答。
她的选择,是因为爱情?还是她内心深处对理想、事业的渴望,才最终将她与梁思成连接在一起?
林徽因的一生,一波三折,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也充满了挣扎与困惑。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不仅是时代的领航者,更是无数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都曾为她痴迷。
她究竟是如何在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她的婚姻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心结?林徽因走入婚姻殿堂是爱情的胜利?还是因为她背负着更大责任?
林徽因生于1904年6月10日,浙江杭州。这位聪慧的女子,自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才智,在家中极尽荣宠。
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与教育家,也是她求知的启蒙者。从小,她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学识。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上,林徽因堪称天才。
后来,林家迁至北京,林徽因进入了由英国人创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6岁的时候,林徽因的外貌和才情已让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她的父亲为了让她更广泛地接触世界,决定带她赴欧洲旅游。
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赴欧,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欧洲之行的的途中,他见到了诗人徐志摩。两人初次相遇,是在1920年9月的伦敦。当时,徐志摩是名声显赫的诗人,但当他见到林徽因后瞬间就被对方的美貌和气质吸引,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因为林徽因的出现徐志摩的诗词创作也上了一个台阶 。
尽管徐志摩当时已经结婚,但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却愈发浓烈。在剑桥的那个春天,徐志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背后,正是他对林徽因深深的迷恋。
林徽因并未被徐志摩的浪漫攻势所打动。她清楚地知道,徐志摩爱的是她的外貌,爱的是她身上的“诗意”,而非她真实的自我。林徽因理性地拒绝了徐志摩的求爱。
与徐志摩的浪漫情怀不同,梁思成则是一个沉稳、理性的人。他的学术背景和对建筑的热情,让他与林徽因在精神和事业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国留学,二人是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坠入爱河。
林徽因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系,而梁思成则进入了建筑系。尽管学校的性别歧视让林徽因未能如愿进入建筑系,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通过自学并担任建筑系的助教,考试成绩远超男生。
五年后,他们的婚礼在加拿大举行。林徽因设计的旗袍婚裙,古典而优雅,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品位。两人的结合,仿佛是两颗志同道合的星辰相互吸引 。
婚后,林徽因与梁思成都返回国内,投身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在战乱年代,林徽因和丈夫四处颠沛流离,生活过得极为艰苦,但即使生活已经极为艰难,他们也从未曾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她和丈夫梁思成一直都游走在祖国各地的著名建筑之间,绘制了大量的中国各地的古建筑图,为保护国家的文物建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拒绝了国外的邀请,选择留在国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工作,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人大代表。
经过多年的四处奔波,日以继夜的工作,林徽因的身体逐渐逐渐出现严重问题,她患上了肺结核,一个肾也因此被割除,身体极度虚弱,但她依然在奋力工作,为祖国的建筑保护与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病去世,年仅51岁。她的离去,是中国建筑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梁思成心中永远的痛。
林徽因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位女性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女性对梦想与责任的诠释。尽管她拥有如徐志摩般的浪漫情感与梁思成般的深厚爱情,但她真正选择的却是对事业与国家的坚守与奉献。
对她来说,爱情与理想都是她人生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她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一段建筑史上的爱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