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杆子胡乔木
胡乔木同志从1941年起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参与起草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
1982年主持起草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
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中共中央予以很高的评价: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
邓小平同志称赞胡乔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毛主席曾经开玩笑说:“靠乔木,有饭吃”。
还有一次,毛主席提到胡乔木某个时期工作特别辛苦,工作量特别大,说他完成的稿件叠起来足有两三尺高。
胡乔木在白天上班是新闻署署长、中宣部副部长,他同时又是毛主席的秘书,必须适应毛泽东日夜颠倒的工作模式,所以,他几乎是日夜都要在脑子里绷紧一根弦,因为他的每一项工作都不容许有一个字的错误。
终于有一天。他的身体经受不起长期无规律的生活,突然胃出血,经检查诊断他得了胃溃疡,已经穿孔,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毛泽东刚刚结束了一夜的工作,正要躺下休息,但听闻胡乔木病重,赶紧让卫士把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请来。毛泽东说,请王医生代表他去看看胡乔木同志,他病得很重。王医生来到北京医院之时,胡乔木已经进入手术前状态。王医生对胡乔木说:“毛主席让我代表他来看看您,他非常关心您的健康。”胡乔木疲倦地笑了笑:“请他放心,一切顺利,请转告毛主席。”主席关心胡乔木,而胡乔木又不愿意主席为他担心。
1950年6月,由于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特别熟悉,所以由他为刘少奇起草报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他只用了一个星期。毛泽东看完报告之后,为了重视和展现胡乔木的才能与工作成绩,他做了批示,要求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胡乔木觉得不合适,但毛主席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答应会亲自和刘少奇打招呼、协商。也就是这一篇文章,让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的胡乔木正式走到了大众面前,并且有机会成为全党全国知名的理论家和党史专家。这是毛主席为胡乔木的安排,让他显示自己的工作成就,有机会站在前台。
1950年1月,新华社发表重要电讯《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本日和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无耻造谣》。当时毛泽东正在苏联访问,斯大林看了这篇谈话之后对毛泽东说,他认为这样重要的谈话由这样身份的人来发表并不合适。
其实,斯大林不知的是,这篇谈话本来就是毛泽东亲笔所写,在莫斯科完成后由毛泽东发回国内,以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胡乔木写过无数社论、评论、决议、文件……但以他真名发表的文章非常罕见,然而他这次事先绝对不会料想,也有毛主席执笔的文稿由他胡乔木署名发表的事例。
胡乔木的诗作经常获得毛主席的关心和修改,并且推荐发表。当他看到《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刊登的自己诗词作品,心中充满温暖。在毛泽东的鼓励之下,胡乔木又写下了词27首,在毛泽东主席、陈毅元帅和郭老郭沫若的指导和修订意见之下,在1965年刊登。这样的发表规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历史上绝无仅有。这里面有毛泽东对胡乔木诗才的欣赏,也有毛泽东对胡乔木的偏爱和关照。
1966年4月,胡乔木费尽周折见到毛主席,因为紧张,他什么都没说。而毛泽东对他说:“你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这应该是“文革”前夕,毛泽东对他的嘱咐和关心,但胡乔木没想到的是,这是他最后一次与主席会面,也是最后一次当面聆听主席的谈话。他后来在余生当中,回忆起来,一直后悔当时自己没有与主席说话。
胡乔木后来再见到主席,那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
2.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是根据全国人民的心愿,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而建,位于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
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共中央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经过全国建设大军的几个月的奋战,于1977年9月9日前完成,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
纪念堂主体庄严肃穆,呈正方形,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环抱外廊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雄伟挺拔;屋顶有两层琉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纪念堂基座有两层平台,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这应该是为了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事迹,红色是象征革命先烈的鲜血;纪念堂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这是为了表达北京人民对毛主席的真切怀念。
毛主席纪念堂的南北正面都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这六个字的纪念堂名称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题写,颜体,字体工整,笔力雄健。
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亲切慈祥、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毛泽东坐像安放在大厅正中,展现着领袖的伟大风采。坐像的背景是一幅气势宏伟的巨幅绒绣壁画《祖国大地》,展现人民中国万里锦绣河山,也表示伟大领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活在祖国的大地上,他的英灵将永远陪伴着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瞻仰厅居中,他老人家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水晶棺的基座是泰山黑色花岗岩,象征毛主席的卓越功勋像泰山那样巍峨高大,无与伦比。
南大厅为瞻仰参观出口大厅。北侧汉白玉墙面镌刻着鎏金的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手迹。毛主席一生至少创作了几十首诗词,而这首满江红能够特别典型地反映了他老人家藐视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3.视察后提建议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不幸逝世,惊闻噩耗的胡乔木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毛主席是他最崇敬的人,他是主席几十年的秘书,深得主席的关爱,他对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1979年3月3日,时任中央副秘书长的胡乔木到毛主席纪念堂视察,同时还参观了二楼毛主席珍贵文物陈列室。
胡乔木视察后提笔铺纸,向中央写信,为毛主席纪念堂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毛主席纪念堂名称不变前提下,它可以增设其他重要领袖人物的事迹陈列室,成为一个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
第二,除了领袖人物,在二楼的10间房屋内,还可陈列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功绩卓著的革命先烈的事迹资料,包括照片、实物、手迹、模型等。
党中央收到胡乔木的建议后,非常重视,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审议,最终做出决定:
第一,选择适当人员,成立纪念堂陈列室筹备小组;
第二,由筹备小组提出方案,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生4位领袖事迹陈列室之外,还需设立什么新的陈列室,陈列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
第三,陈列室最迟在毛主席诞辰90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展出。
1983年8月22日,中央书记处审议筹备小组提出的方案:计划在纪念堂一楼增设四个陈列室,分别陈列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的生平光辉事迹,而楼上各室分别陈列其他著名英烈的简介和照片。1983年10月上旬筹建工作全部完成。
一直到现在,纪念堂这个设置方案基本未变,这一切源于胡乔木同志所提的两条建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共中央批准在毛主席纪念堂增设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同时调整和补充了1983年建成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伟大业绩纪念室的陈列内容和形式。调整后的纪念室,陈列内容丰富,据统计,包括有文物102件、图片490张、文献242件。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与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合作,制作了一部20分钟的纪录片《怀念》,展示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一革命领袖群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建立的非凡业绩,惊天地、泣鬼神。
毛主席事迹陈列室里有展品资料,记录了老人家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情况:
1976年5月27日,毛主席站立已经很困难,但是经外宾多次恳切的要求,他在工作人员搀扶之下,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举行会谈,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76年7月10日,鉴于中朝两国特殊的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以他的名义发出的最后一份对外电文是祝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十五周年的电报。
1976年8月18日,因为他牵挂着受灾的人民群众,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成了他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6年9月8日,此时离他去世只有1天时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但依然抱病阅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这应该不仅是出于工作责任心,而更是源自于老人家的工作习惯的最后的延续。
1976年9月8日下午4时37分,这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时间长达30分钟,此时离他去世只有8个多小时。毛主席在弥留之际难以割舍的依然是他的事业、他的工作。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愿,毛主席纪念堂包括各个陈列室,展示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总理、少奇同志、朱德元帅、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的历史功绩、光辉思想和伟大风范,它将永远鼓舞、激励全中国人民。
参考资料:
(1)“搜狐网”:1979年胡乔木视察完毛主席纪念堂后,向中央提出:有两个地方要改
(2)“网易 网易号”: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毛泽东的贴身秘书,十多年未见主席
(3)“百度百科”:胡乔木
(4)“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毛主席纪念堂
参考资料截图: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