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黄埔军校,那个时候的孙中山意气风发,他知道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年轻的士官身上,可他没有想到,就在他去世两年后,他曾经倚重的军校校长蒋介石会“叛变”革命。
同时,这所曾培育国共两党无数优秀人才的军校,也成了很多学员乃至亲兄弟改变一生的舞台。
1967年,正国级领导陶铸走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关头,尽管身陷囹圄,但这位久经风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只是让陶铸无法料到的是,曾与他一同考入黄埔军校的大哥陶自强,居然会在背后“揭发”自己叛变革命。
这一刻,陶铸无法再淡定了,自问他从来都没有做对不起哥哥陶自强的事,可哥哥为什么要在污蔑自己呢?
尽管心有悲愤,但在两年后,陶铸在去世前,还是给夫人留下了“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诗句,他告诫世人要忘却如烟往事,把无私牢记心底,只有这样,才天地宽广,前程远大。
陶铸与哥哥陶自强,是如何走上不同的人生了呢?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了长江流域,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革命事业对人才的需求,黄埔军校在武汉成立了分校,并开始招生。
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学生,都被安排在了武汉分校就读,殊不知,这一期的学员,成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期。
主要有四个因素,第一,这一期学员开始招收女学员,第二,第五期的教官有不少是中共的人,或者是倾向于中共的人,第三,从这一期毕业的学员,大多数都去了中共的军队,第四,掌握这所武汉分校的人,大多数都是国民党左派。
以至于后来有人说:“黄埔第五期几乎就是专门为中共培养军官的。”
陶铸与哥哥陶自强,就是这一期的学员,他们同时考入了黄埔军校,同时立下了远大理想,同时决定要为革命做工作,可在革命的途中,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1933年,是陶铸与陶自强革命走上分歧的一年,这年4月,陶铸前往上海开展工作,陶自强则是在在福建担任莆田县县委书记。
此时的上海,已经是风声鹤唳,我党在这里工作尤其不安全,特务满地,还有很多叛徒,陶铸就因为叛徒的出卖,就被抓到了监狱。
自从参加革命,陶铸就已经将自己的性命置身事外,他从来没有想过苟活,或者说是利用党的情报去换取逃生的机会,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
巧合的是,这一年,陶自强也被敌人抓了起来。
而陶自强的选择,则是与陶铸的天差地别,陶铸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高度忠诚,而陶自强,则是因为扛不过严刑拷打,或许也因为他内心摇摆不定,他选择了叛变。
自此,弟弟陶铸与哥哥陶自强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
陶铸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干部,他被捕后,我党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营救他,直到1937年,陶铸终于被营救成功,逃出了敌人的监狱。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陶铸经过那么多的挫折,他再次回到党组织,他俨然被党的同志们所敬佩,党中央对陶铸也很欣赏,之后不断的对他委以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历任四野政治部主任,广东省长,广州军区政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陶铸始终能力出众,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和器重。
后来,陶铸还当选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成为了正国级。
而随着特殊时期的开始,陶铸遭到了很大的磨难,也从高处“掉落”,面对如此挫折,陶铸并不屈服,他依然丹心一片,只是让陶铸想不通的是,在自己落难时,哥哥陶自强却在背后“捅”了自己一刀。
陶自强叛变后,当上了国民党的县长,这一晃,就是10多年过去了,1949年解放前夕,陶自强抓住机会,选择了起义,他摇身一变,成为了祁阳中学的校长。
1951年陶铸回乡探亲,他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如何获得这个校长职务的,他觉得不合适,所以,他就希望他哥哥能够辞去这个职务,当个普通教师已经很好了。
陶自强此时很听弟弟的话,直接辞了职,由于陶自强叛变后,并没有坑害自己的同志,所以陶铸对哥哥还是比较关心的,当天吃饭,见菜品比较丰富,就问陶自强:“兄长,这饭菜是公款报销吗?如果是的话,那可不对,我来付钱。”
陶自强摇摇头:“这是我私人请的,不是公款,你放心吧。”
陶铸听后很满意,直到这个时候,他依然与哥哥陶自强之间有着兄弟情谊在,1967年,陶铸落难以后,陶自强为了自保,选择了背后捅刀,污蔑陶铸是叛徒,这件事对陶铸的打击尤其大,两年后,陶铸郁郁而终。
后来,在党组织为陶铸进行平反时,陶自强想要参加,却被婉拒了,晚年的陶自强一直活在忏悔中,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