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骂了一句脏话,流传千年,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是哪句呢?

吟古今张清风 2024-12-07 18:52:36

文 | 编辑 比克熊

孔子骂了一句脏话,流传千年,甚至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是哪句呢?

万万没想到,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老先生,竟然也有骂人的时候!

要说孔子到底是孔子,而不是黄毛小子,哪怕是骂学生的脏话,也被学生当作圣人教诲,一笔一画地写在了儒家经典上,供后世学者瞻仰学习。

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话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几乎人人都会说。

那么一向脾气好的“至圣先师”为啥也会情难自禁破口大骂?

这一切,要从一个立志当老师的鲁国少年说起。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百度百科】【人民网】【文汇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放过牛的宰相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彼时周幽王的昏聩无能,一手烽火戏诸侯耍得军队团团转,结果把国家也耍没了。

各地诸侯一看,国君这副“鸟样”,自己岂不是要跟着受苦?于是纷纷自立为王,孔子所在的鲁国亦然。

孔子的老子72岁娶了15岁的孔母,三年后便暴毙而亡。

孔母一个小妾没有资格继承孔家家业,被一脚踢出了门,自己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孔子,直到孔子16岁时,才终于撒手人寰。

小时候的孔子非常好学,家境虽然贫困,可是放牛的间隙还是没有忘记阅读,因为妈妈教导他:“读书改变命运,you know?”

孔子点点头:“OK。”从此更加发奋用功。

正是这样丰富的阅历和天生的聪慧,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和娘亲为啥会过得这么惨。

归根结底,都得怪周幽王,他读书少,喜欢做蠢事,又没有仁德,因此让西周灭亡,鲁国才越来越固步自封,越来越没有“仁”。

于是小小的孔子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抱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我要这世界充满‘礼’和‘仁’!”

为此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甚至从古代经典著作中寻找到符合自己主张的内容,加以编订,成了五本“旧瓶装新酒”的书,也即后来的“五经”。

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高,55岁时,已经成了传播“礼”“仁”的儒家学派的开山始祖,一套“礼仁大挪移”号令天下学者。

等他回过头来,只见无数学生追随,江湖中人莫敢不从。

鲁国国君一瞧孔子这么厉害,赶忙问身边的几个奸臣这人什么来头,哦,原来是老乡啊!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拱手将孔子请为了大司寇,也就是鲁国的宰相。

从放牛娃到宰相,孔子用了40多年,但他没想到,从宰相到丧家之犬,只需要不到4年。

学生中的“刺头”

孔子是很有抱负的,经常教鲁国君主要讲道德,最好“克己复礼”,回到西周时期那种“礼乐时代”。

孔子的真心劝诫在国君耳中变成了苍蝇嗡嗡地叫,让孔子念了四年“经”后,鲁国国君终于忍不了了。

他直接把孔子叫到了办公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说公司现在不行了,但你提的要求太高了,庙小容不下您这尊大神,要您老不去别的地方干干?

孔子便如丧家之犬被辞退了,可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鲁国国君没“大义”,自有仁君有大义!

孔子带着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他失望了,鲁国国君没“大义”,其他国家更是“脸都不要了”,不是笑孔子是“丧家之犬”,就是城门一关,“您老从哪来就回哪去吧!”

逛遍大半个中国,孔子最大的收获,是身子骨又苍老了一截。

无奈,心灰意冷的他只好彻底放弃游说那些国君,开始潜心教书育人。

也正是这时候,他发现了学生中有一根“刺头”。

这个学生名叫宰予,可孔子觉得这个学生真是人如其名,宰予,“宰了我”。

宰予聪明好学,经常会主动向孔子提问,但那问题着实不敢让人恭维。

某一次,宰予向孔子问道:“老师,守孝为啥要守三年啊?”

孔子微笑点头,心想有学生发问,这是好事,毕竟爱因斯坦都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价值”嘛。

孔子便回答道:“因为孩子从父母手上下来需要三年时间,这三年父母付出的心血和养育之恩难以用金钱衡量,所以后代要为他们守孝三年,回报这三年时间。”

谁料宰予举手抢答:“那守孝三年什么都不做,国家还怎么运转啊?三年时间都不去做事,社会秩序咋办?学生认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的拳头握紧了:“你父母用了三年才让你能独自走路,你却只为他们守孝三年,你心安不安啊?”

宰予点头:“安。”

孔子气得快要骂娘,差点拔剑就要砍过去,他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最恨儿女不孝!

好不容易才平复心情,心里想这宰予怎么像个女流之辈,婆婆妈妈,乱七八糟的问题一大堆。

好在自己一把年纪了,“子曰,好男不跟女斗”,便由宰予去吧,心中只剩下失望。

可随后发生的事,却让他怒火中烧了。

“烂泥扶不上墙”

对于宰予的固执己见,孔子虽然总有老拳相向的冲动,但考虑到自己一把年纪,还是“以礼服人”吧。

后来孔子就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子女孝,家必兴……”“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教育。

只见堂下宰予表情肃穆,孔子以为他听进去了,心中忙道:“我错怪宰予了!孺子可教也宰子可教也”,却不料转个头的功夫,宰予趴在了桌子上呼呼大睡!

孔子气得肺都快炸了,暴怒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句话表达的就是,宰予这小子像块烂木头,天王老子来了也雕琢不了,而且这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纵观孔子的教书生涯,极少发过这么大的火,可见宰予真把他气得不轻。

然而这终究只是气话,虽然对宰予失望到了极点,可孔子依然允许宰予前来听课,允许他继续提各种奇葩的问题,然后跟自己作出针锋相对的回答。

孔子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也会生气,可这愤怒却像家长对孩子“又蠢又不上进”的气愤。他始终不会违背自己“有教无类”的宗旨。

那么这个被他宣判“死刑”的学生,真就成了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了吗?

孔子逝世后学生各种散去,许多人继承了孔子的学问,学着他在天下开设课堂,传播儒家经典大义,也有人决定闭关著述,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然后编撰成书,为这乱糟糟的天下保留下老师的智慧。

这句“破口大骂”也被记录了下来。

那宰予呢?很不幸,他让老师狠狠地“失望”了。

老师逝世后,他反而更加用功读书,用孔子传授的知识继续攻克学术难题,潜心修学立著,同时也用自己“实用主义”的思维在仕途上大展手脚,几乎是事业与学业两路开花。

等后人统计孔子各弟子的成就时,宰予竟然名列前茅,是孔子最有“牌面”的弟子之一,随后被世人请入了孔庙,尊为“孔门十贤”。

结尾

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宰予特立独行,很有自己的想法,甚至称得上“早期实用主义”,不从众不崇拜偶像,称得上“学术先锋”。

而孔子虽然大发雷霆,却没有直接否定掉这个学生的好学求知的积极品性,相反依旧用心教导,无愧于“万世师表”之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百度百科】【人民网】【文汇报】

1 阅读: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