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蒋介石生前最后一个春节,伟人收到密电:希望了却一桩心事

时光轻轻走 2025-01-06 18:50:53

20世纪70年代,守在台湾孤岛上的蒋介石,也进入了他生命的晚期。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人政治家,与世界上同时代的其他军人政治家一样,蒋介石几乎是无所畏惧的,但当他进入生命的晚期,尤其在帮儿子蒋经国排除掉接班路上的障碍后,他开始陷入对自己这一生未了心事的遗憾中。

这一桩憾事,由他亲手酿造,却又令他备受煎熬。

1975年春节后,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收到了从香港来的一封密电。

而这封密电,正是蒋介石特意找到国民党元老,任“总统府资政”的陈立夫,让他通过香港的秘密渠道送往大陆的。

密电中,一向执拗的蒋介石表示希望了却一桩心事。这令陈立夫感到意外,却也令毛主席十分高兴。

在此之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道:“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

毛主席将蒋介石称作“老朋友”,还直言与蒋介石的交情比尼克松还要久,一语可以说是轻松将中美蒋三方原本十分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

对于毛主席个人来说,国共争雄时,他因蒋落得家破人亡,祖坟也曾被蒋数次掘去,但时隔数十年,70年代,在人生的最后岁月,毛主席已经可以超然以“老朋友”称呼蒋。

反观蒋介石,却做不到这一点。从他个人来说,他对毛主席这个老对头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早在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回到老家溪口,经过3个月的思考与探讨,终于意识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国民党内部的种种腐败行为。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开始大张旗鼓地对国民党内部进行“改造”。

他同长子蒋经国曾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共产党究竟怎样治党?而曾留学苏联,对共产党理论以及国共两党差距较为了解的蒋经国当时便建议蒋介石:“不妨认真研究共产党延安整风的文件,特别是毛泽东的一些著作。”

于是,蒋介石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手段,搞到一批中共的整风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研读,之后国民党的“改造”整顿,内容乃至文件术语,都不禁使人想到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蒋介石对老对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十分欣赏。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是十分拘谨僵持的,他可以研读毛泽东的著作,但却做不到向毛主席那样称呼对方为“老朋友”。

他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将毛泽东视作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曾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中共接触。

也正因如此,他亲手编导了自己的悲剧。

实际上,继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毛主席便抓住时机,发出了“促蒋和谈”的指示,对台湾当局晓以大义,申明利害,为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努力。

当时国家体育机构作先锋:主动邀请台湾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中共的政策。廖承志、傅作义等著名人士纷纷发表谈话,“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

1973年,92岁高龄的章士钊更被奉命三赴香港,名义上是探望在香港的三夫人,实质上为促进国共和谈。只可惜章士钊到香港后,好不容易联系上国民党方面,肩负使命尚待继续完成,便不幸离世了。

这时,蒋介石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在生命的最后,他的思乡之情愈加浓烈,叶落归根成为他最后的心声。

直到1975年,蒋介石在生前的最后一个春节过后,才秘密找到了任“总统府资政”的陈立夫,让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发去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

毛主席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周总理也是重病在身。

尽管如此,毛主席也做了反应,他找来邓小平亲自交代: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

另一边,负责帮蒋介石致电毛主席的陈立夫,对于蒋介石的这一举动,十分意外,也深感欣慰,多年来僵持中的蒋介石终于要放下政治包袱了。

为此,和谈心切的陈立夫又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还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只可惜信息还没反馈过去,海峡两岸的联系便再次中断了。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蒋介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蒋介石的贴身侍卫回忆,当准备移灵时,天上突起隆隆雷声,继之一阵倾盆大雨如排山倒海而来。蒋经国将之附会为“风云异色,天地同哀”。

按照蒋介石家乡浙江溪口的习俗,人死当入土为安,但蒋介石死后却迟迟未下葬,遗体被移送至慈湖暂厝。他将自己未尽心愿又留给了儿子、孙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归葬故土,埋于祖坟。

而毛主席晚年在病榻上仍然关心祖国统一大业,1976年9月9日,他带着未了的心愿于与世长辞。周总理则先他而去。祖国统一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未竟事业,更成为了民族血泪写就的历史遗愿。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