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兵临成都,蜀中还软禁着一员大将,他能拯救危局可惜刘禅没用

嘉林读书的 2024-12-25 11:05:52
前言

一场惊天绝地的奇袭,一次改写历史的突袭。邓艾率领万余魏军,穿越被称为"死亡禁区"的阴平古道,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用20天时间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壮举,连两千年后的红军长征都为之叹服。而此时的蜀汉朝廷,竟然还软禁着一位能够挽救危局的猛将,他就是40年前曾在雒城坚守一年之久的刘循。

刘循

第一章:邓艾的致命奇袭

魏军大将邓艾站在高处,远望连绵群山,神情凝重。阴平古道就在眼前,这条路几乎与世隔绝,常年白雪覆盖,野兽出没。

"将军,前面就是死亡禁区了,山高路陡,粮草补给困难,士兵们恐怕撑不住啊。"副将语气中带着担忧。

邓艾咧嘴一笑:"兵法讲究出其不意。姜维把主力都堵在剑阁,谁能想到我们会从这里绕过去?这条路越危险,越没人防备。"

一场惊天动地的奇袭正在酝酿。此时的钟会正带着10万大军在剑阁与姜维僵持。双方打得难解难分,钟会的军队已经断粮三天,士气低落。《三国志》记载:"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邓艾带着万余精锐,选择了一条令人胆寒的路线。他们要穿越阴平,翻过岷山,从蜀汉防线的空当杀出一条血路。

"将军,前面发现熊群!"斥候飞马来报。

"熊群怕火,点起火把前进。"邓艾的命令斩钉截铁。

一支火把长龙在漆黑的山林中蜿蜒前行。将士们饿了就啃树皮,渴了就舀雪水。有人掉进山涧,有人被冻僵,更多的人咬牙坚持。这支军队像一条巨龙,在无人区艰难爬行。

邓艾每天都在扳着指头算时间。他心里清楚,这场豪赌能不能赢,就看这20天。如果20天内拿不下江油,大军就会因为粮草耗尽而全军覆没。

第十八天,斥候带来好消息:"将军,江油城已经看见了!"

江油守将马邈正在城头打盹。太平日子过久了,让他忘记了战争的残酷。突然,一名士兵慌慌张张跑来:"大事不好!魏军从山里冒出来了!"

马邈揉揉眼睛,以为是在做梦。魏军不是在剑阁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等他看清楚邓艾的军队时,已经被吓破了胆。

这支军队满身泥污,衣衫褴褛,但眼神犀利得吓人。他们像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经过二十天的艰苦跋涉,反而变得更加凶悍。

马邈连夜打开城门投降。江油一破,涪县、绵竹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倒下。邓艾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用20天时间,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奇袭。

两千年后,红军长征经过同样的路线。毛泽东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歌被后人传诵。邓艾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会心一笑。当年他率领的万余将士,不也是踏雪穿林,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吗?

这场奇袭,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更改写了历史的进程。一个帝国的覆灭,有时候就在这么一念之差。姜维在剑阁苦心积虑,却没想到致命一击会来自群山深处。

这就是战争,有时候不在于谁的兵多将广,而在于谁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敢打别人意想不到的仗。邓艾用这场奇袭,为自己赢得了千古流传的威名,也为蜀汉敲响了丧钟。

第二章:诸葛瞻的致命抉择

成都皇宫内,一片愁云惨淡。江油失守的消息传来,满朝文武面如土色。刘禅瘫坐在龙椅上,手中的朝笏"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怎么可能?邓艾不是在剑阁吗?"刘禅喃喃自语,声音都在发抖。

殿下众臣面面相觑。邓艾的奇袭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诸葛瞻站在大殿中央,他是诸葛亮的长子,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

"陛下,请让臣去阻击邓艾!"诸葛瞻向前一步,目光坚定。

殿内的黄崇突然开口:"瞻公,末将建议分兵三路。一路守涪县,一路守绵竹,主力据守雒城。雒城城高墙厚,地势险要,当年刘循在此坚守一年,邓艾粮草补给困难,我们完全可以效仿旧策。"

诸葛瞻摇摇头:"不,分兵则力量分散。邓艾虽然奇袭得手,但他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我们应该集中兵力,在绵竹与他决一死战!"

"可是..."黄崇还想再说。

"军情紧急,不必多议。"诸葛瞻已经下定决心。

就这样,诸葛瞻带着成都仅存的军队,火速开赴绵竹。他的心里装着满腔热血,要为蜀汉效忠,为父亲争光。可惜,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邓艾的军队虽然疲惫,但都是百战精锐,而他手下的士兵多是临时征召的新卒。

绵竹城下,两军对垒。邓艾看着对面的蜀军,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太了解诸葛瞻的心理了,这位诸葛丞相的长子,一心想要证明自己。

"进攻!"随着邓艾一声令下,魏军像潮水般涌来。

诸葛瞻站在城头,看着如狼似虎的魏军,心里突然涌上一丝后悔。他这才明白,自己太想急于求成了。可惜为时已晚,战斗已经打响。

血战持续了整整一天。诸葛瞻的军队节节败退,最后被困在城中。夜幕降临时,诸葛瞻望着满城的尸体,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如果当时听了黄崇的建议,分兵据守三城,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第二天拂晓,魏军发起总攻。诸葛瞻提剑冲杀,他的儿子诸葛尚紧随其后。父子二人在乱军中且战且退,最终双双战死。《三国志》记载:"瞻与子尚俱死于阵。"

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惊得手脚发软。绵竹失守,意味着成都门户洞开。此时的黄崇望着雒城方向,心中充满遗憾。如果当初在这里设防,凭雒城的地势,未必不能重演当年刘循守城的奇迹。

诸葛瞻的决策,看似气壮山河,实则过于冒进。他继承了父亲诸葛亮的忠心,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谋略。在关键时刻,一位统帅最需要的不是血勇,而是冷静。

绵竹之战,不仅断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也暴露出这个王朝的致命弱点: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眼光。诸葛瞻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蜀汉王朝的悲哀。

当邓艾的军队长驱直入,向成都进发时,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了。一个帝国的覆灭,有时候就在于一个错误的决定,一念之差。

第三章:被遗忘的名将刘循

成都皇宫的西北角,有一处幽静的院落。院中种着几棵老柏树,树影斑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院中练剑,剑法虽然不复当年的锐气,但招式仍然凌厉。这个人就是刘循,当年在雒城抵挡刘备大军整整一年的名将。

"老将军,城外邓艾打来了!"一个老仆慌慌张张跑进院子。

刘循手中的剑一顿,眼中精光闪动:"终于来了。"

四十年了,从父亲刘璋投降那天起,他就被软禁在这座金丝笼里。每天看着院中的老柏树,回忆着当年在雒城的峥嵘岁月。

刘备挥师入川。当时的刘循年仅二十出头,却在雒城城头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守城战。《三国志》中记载:"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那一年的雒城,是川西平原最后的屏障。刘循带领将士们死守城池,箭矢射尽了就用石头,石头没了就用沸水。城墙上堆满了尸体,血水顺着城墙往下流。但只要刘循站在城头,士兵们就有了主心骨。

"当年要不是那个该死的庞统被射死,说不定我们真能守住。"刘循抚摸着手中的剑,喃喃自语。

庞统是刘备的军师,在进攻雒城时被流矢射中身亡。这个意外让刘备军心动摇,攻城进度大大放缓。如果不是后来诸葛亮亲自督战,雒城未必会落。

"老将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老仆担忧地问。

刘循冷笑一声:"能怎么办?刘禅把我囚禁了这么多年,现在又怎么会想起我来?"

话虽如此,刘循的心却在翻腾。他太了解雒城的地形了,那里险要的地势,厚实的城墙,都是天然的优势。如果让他去守,未必不能重演当年的奇迹。

邓艾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经过二十天的山路跋涉,粮草补给困难。只要能在雒城挡住他两个月,等姜维从剑阁回师,局势就会完全不同。

"可惜啊..."刘循长叹一声,目光望向皇宫方向。

此时的刘禅正在和大臣们商议对策,却没人想起这位被软禁的宿将。他们似乎忘了,四十年前,正是这个人让刘备大军在雒城折戟沉沙。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当年刘备攻打雒城,用了整整一年才拿下。如今邓艾来犯,雒城却形同虚设。同样的城池,不同的守将,结局竟然相差如此之大。

刘循站在院中,听着远处传来的喧嚣声。他知道,成都就要乱了。这座他守护了一生的城市,马上就要落入他人之手。

"要是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让邓艾也尝尝当年刘备的滋味。"刘循握紧了手中的剑。

可惜,这个机会永远不会来了。刘禅的狭隘和猜忌,断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名将,就这样被埋没在了皇宫的一角。

当邓艾的军队长驱直入时,这位老将只能在院中练着他的剑,看着雒城失守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历史注定要记住这个遗憾:一个帝国的覆灭,有时候不在于敌人有多强大,而在于统治者的目光有多短浅。

第四章:历史的遗憾

成都城头,警钟长鸣。邓艾的大军已经逼近城下,街市上到处是慌乱奔逃的百姓。站在城楼上远眺,魏军的旌旗迎风招展,遮天蔽日。

刘禅面如土色,双手颤抖地翻看着当年父亲刘备进军成都的地图。地图上的路线清晰可见:江油、涪县、绵竹、雒城。这条路,不正是邓艾此次进军的必经之路吗?

"陛下,邓艾此次进军,简直就是在复制先帝当年伐蜀的路线啊!"一位老臣惊呼。

四十年前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时的刘备,也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攻城掠地。但当时的蜀军在每一座城池都奋起抵抗,特别是在雒城,仅凭刘循一人,就让蜀军寸步难行。

而如今呢?

江油一触即溃,涪县不战而降,绵竹一战而没。邓艾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走完了当年刘备用了一年多才完成的征程。

"为什么会这样?"刘禅喃喃自语。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个是精心准备的进军,一个是仓促应对的防守;一个是处处设防的坚守,一个是节节败退的溃逃;一个是名将刘循的死战,一个是诸葛瞻的勇猛冒进。

更讽刺的是,当年那个让刘备都束手无策的名将刘循,此时正被软禁在皇宫的一角。他本可以凭借对雒城的熟悉,再造当年的奇迹。可惜,刘禅的猜忌和短视,让这位名将只能在院中练剑,眼睁睁看着蜀汉覆灭。

一位老将军站在城头,望着远处的魏军,不禁感叹:"当年先帝打成都,每座城池都是血战。如今邓艾来犯,却是一路畅通无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啊!"

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四十年前,刘璋虽然无能,但蜀地将士仍然奋勇杀敌,死战不退。而今天的蜀汉,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已经腐朽不堪。

邓艾在营帐中展开地图,指着雒城的位置,对部下说:"幸好诸葛瞻选择在绵竹决战,若是他据守雒城,我军粮草补给困难,还真不好办。"

"将军,听说当年守雒城的刘循还活着,就在成都皇宫里。"一个部下说。

邓艾摇摇头:"刘禅连这样的名将都不敢用,蜀汉灭亡,也是必然的事。"

历史总是在一次次重复中展现它的讽刺。同样的进军路线,同样的城池关隘,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一个帝国的覆灭,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的腐败和短视酿成的苦果。

当刘禅最终开城投降时,他可能还不明白:蜀汉的败亡,不在于敌人有多强大,而在于自己有多软弱;不在于邓艾有多善战,而在于自己的决策有多荒谬。

这就是历史给后人的警示: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当权者的眼光和胸襟。刘禅的猜忌和短视,断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也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当他跪迎邓艾入城时,那个被软禁的刘循,或许正在院中望着天空的残阳,心中感叹着历史的无情。

结语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40年前,刘循在雒城创造的奇迹,本可以再次上演。但刘禅的短视与偏见,断送了最后的希望。

读者朋友们,如果刘禅当时启用刘循,蜀汉的结局会不会改写?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 《三国志·蜀书》,作者:陈寿

-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 《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

- 《蜀汉史事考》,作者:谭其骧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