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萧华逝世,临终前特意叮嘱妻子:我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9-06 21:34:35
前言

年仅十四,他便踏上了共青团县委书记的岗位;未满十八,又已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领导着一群热血青年冲锋陷阵。三十九岁之际,他更是凭借卓越的功勋,成为了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在革命年代,他深得领袖们的赏识与关爱。毛主席曾以山歌表达对他的敬意,朱老总对他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的子侄;刘少奇更是赞誉有加,称他为“青年才俊,英气逼人”。

这位英雄,便是我国开国上将——萧华。他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每一份努力都凝聚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然而,战争的创伤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64年,他因长期劳累而患上肝炎,不得不前往杭州接受治疗。但在养病期间,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对军队的发展状况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1985年,萧华将军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邓小平同志得知他患上癌症后,多次打电话表示慰问,并指示医院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然而,天不遂人愿,8月12日,萧华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七十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两件事情让他始终难以释怀。他反复叮嘱妻子,希望她能够继续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两份未了的牵挂,成为了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

那么,萧华将军心心念的那两件事是什么?

文武纵横的“娃娃将军”

萧华,本名萧以僔,出生于1916年1月21日的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困工人之家。或许有人好奇,“僔”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它象征着做人的尊严与庄重,从名字中不难窥见萧华父母对他寄予的厚望与期盼。

尽管萧华的父亲仅是一名普通的泥瓦匠,无法为家庭带来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家中却从未因贫寒而失去和谐与温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萧华的父母均为早期共产党员,他们的家成为了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重要联络点。

这份革命的火种,虽然照亮了萧华的成长之路,但也让他的父母在革命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双亲因反动势力迫害而英勇牺牲的惨痛现实,萧华心中充满了悲痛,但这份悲痛却化作了更加坚定的革命信念。

自幼年起,他便在萧以儒和萧以佐等长辈的熏陶下,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才华。由于家境特殊,萧华从小便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向往,如同种子般在心中生根发芽。

年少的萧华,虽然身材瘦弱、衣着简朴,却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与梦想。1927年,在高等小学堂求学的他,积极投身于党的外围青年组织“赣南青年干社”,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萧华深刻认识到党的使命不仅在于为党员争取个人的尊严,更在于为整个中华民族争取尊严与自由。为此,他毅然决定改名为萧华,以此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革命决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萧华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年仅12岁的他,在《我的将来》这篇作文中便已立下了“打倒军阀”、“铲除列强”的宏伟志向,赢得了老师的赞赏与器重。

1929年2月,萧华有幸进入毛主席在兴国亲自创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深造,同年冬天更是被任命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更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毛主席对于这个年少的小同志也十分喜爱。

在与毛主席的多次交谈中,萧华展现出不同于同年人的机智与才干。面对毛主席的询问,他总能从容不迫地回答问题,从“兴国县志”到共青团工作再到土地革命策略等话题无所不谈且见解独到。

毛主席每次都对这位年轻有为的干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多次找他单独谈话至深夜。之后,为了照顾萧华休息,毛主席甚至在自己的大床边为他搭起了一张小床。

之后,萧华被调入红四军总前委进行学习深造。在那长达一个月的学习期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时常亲自与他交谈,深入浅出地向他传授革命的真谛。

当时,萧华年仅16岁,就被赋予了重任,担任了红一军的青年委员,不久后,他又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被人称为“娃娃司令”。

然而,由于年纪较轻,他常常让新兵感到惊讶,例如在长征途中,新兵吴宗汉被分配到萧华身边担任警卫员,初次见面时,吴宗汉因紧张而不敢抬头。

萧华询问他的年龄,得知吴宗汉二十岁,萧华幽默地回应说自己还比他小一岁。这时,吴宗汉抬头一看,对这位年轻的首长感到惊讶。

但尽管年轻,萧华在工作上却表现得非常老练和细心,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萧华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并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到了1938年,他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带领一组第三四三旅的干部前往冀鲁边区,以统一该地区的武装工作。同年九月末,萧华所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在冀鲁边界的乐陵县进行了整编,他本人担任了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

自1940年起,萧华身兼数职,包括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他根据敌后斗争的特点,加强了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工作建设,积极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他单独指挥了多场战斗,如韩家集战斗和灯明寺战斗,使得日军对他闻风丧胆。他深入敌后,迅速打开了局面,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并在抗战后期,积极参与领导山东军民反抗日军的“扫荡”,推进整风运动、精兵简政以及“铁的模范党军活动”,为我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萧华以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担任了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在这期间,他指挥部队巧妙地诱敌深入,以少胜多,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首次歼敌一整个师的辉煌战例,共毙敌3150人,俘获5877人。

此外,萧华还参与了临江、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都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在1955年的全国首次大授衔中,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之一。

看到这,如果你以为萧华将军只是个会打仗的将军,那就大错特错了,萧华将军除了能征善战之外,还是个“文艺青年”。

在1965年,正值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文艺界决定通过创作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萧华将军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自然也被邀请参与到这一创作中来。

他开始深入回忆长征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在这样的情感交织下,他完成了初稿,并确定了作品的总标题:“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句正是源自毛主席在《长征》诗中的开头。

在1965年4月下旬,经过一系列的工作,《长征组歌》的谱曲终于完成。萧华将军立即进行了试唱,对谱曲感到非常满意,随即下令文工团开始排练。

在8月1日,也就是八一建军节当天,《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公演,随后该乐团进行了超过30场的音乐会巡演。这些演出不仅传播了长征精神,也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华的文艺创作不仅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才华,更是他革命情怀的体现。通过他的作品,他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如《长征组歌》,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遗产,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牺牲和奉献。

《长征组歌》这首作品对萧华将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1985年5月,当时已经69岁高龄的萧华将军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

在病情危重的时候,医护人员常常会为他播放《长征组歌》,希望这首歌曲能够为他带来一些慰藉,减轻病痛的折磨。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有一次,护理员在与萧华将军的交谈中询问他,在《长征组歌》中是否有特别喜欢的歌词。

萧华将军不假思索地回答:“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歌词不仅表达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他面对病痛和死亡时的坚强和乐观。

那么,在萧华将军临终前有哪两件事,是将军放不下的呢?

第一件事是萧华将军去给母亲扫墓,前文我们说过,萧华将军的父母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却遭到反动派的杀害,虽然父母早早离开了自己,但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自己的父母。

第二件事情是组织交给他的,然而他还没来的及将收集好的资料交给组织,所以,在临终前他不断的叮嘱妻子,一定要向中央汇报工作。

结语

萧华将军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长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担当。萧华将军那一代人的长征,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他们勇敢地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

而萧华将军的这句“革命理想高于天”,不仅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和鞭策。

正如人们常说的,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长征,每一代人都有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萧华纪念馆.人民网

萧华:沙场征战 文武纵横(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人民网

17岁担任师政委,22岁任纵队司令,他的一生有太多传奇…….中国军网

萧华将军夫人王新兰:传奇而浪漫 红色恋歌--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人民网

缅怀开国上将萧华:22岁被任命为纵队司令 晚年抱病创作《长征组歌》 --党史频道-人民网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