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朝和沙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了一份条约,即《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北地区为沙俄领土,以南则是清朝领土,双方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边界。
《尼布楚条约》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平等的国际条约,至少明面上双方是认可的,但私下里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尤其是沙俄。
雅克萨之战
实际上自签订条约后,沙俄一直没有放弃对黑龙江流域土地的渴望,然后大肆叫嚷《尼布楚条约》是沙俄的耻辱。
比如在乾隆六年(1741年),沙俄人米勒尔就宣称《尼布楚条约》是被迫签订的,沙俄受到了欺骗,理应得到更多的补偿,不过当时乾隆没搭理他。
而到了鸦片战争后,沙俄趁清朝衰落,以《尼布楚条约》不平等为幌子,将其视为和清朝割地的理由,比如沙俄汉学家瓦·巴·瓦西里耶夫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整个(尼布楚)条约是在丧魂落魄的惊恐中或暴力威胁下写成的,一切都让给了清朝,而不曾给俄国任何一点好处
可见当时沙俄从骨子里就认为《尼布楚条约》不平等。
至于国人,也认为《尼布楚条约》不平等,毕竟雅克萨之战打赢了沙俄,却在战后把外兴安岭以北划给了沙俄,更别说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蓝玉追击的捕鱼儿海,现在都是俄罗斯的土地,这不是割让土地是什么?
加上清朝晚期割土不断,《尼布楚条约》就被认定为清朝割土之始。
那么问题来了,都说自己吃亏,那么真的吃亏吗?
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真正吃亏的都没法发声,毕竟《尼布楚条约》的本质就是清朝和沙俄一起瓜分了喀尔喀蒙古的地盘,确定了各自的领土范围。
你以为的清朝疆域
实际上的清初疆域
换句话说,真正吃亏的是喀尔喀蒙古,沙俄和清朝都是获利的。
先看看外兴安岭以北的历史,别看唐朝设立黑水都督府、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但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实控这里,本质上就是中原王朝对当地部落册封而已。
王朝强大的时候他们归顺,但一旦朝廷势力衰落,他们会立马翻脸不认人,甚至趁机寇边。
说白了这就是封贡,只要他们上贡即可,其他时间,爱干啥干啥,也不会编户齐民,更不会派官治理,不算实控。
然而沙俄不一样,从十七世纪初期开始,沙俄就不断向东方扩张,先后踏足中亚和东西伯利亚。
沙俄扩张
一帮装备着重型火绳枪、滑膛炮的俄军步兵和哥萨克骑兵不断征服这里的部落,然后建立有效统治的据点,然后在据点基础上继续向东扩张。
而和清朝人接触之前,沙俄其实已经和明朝有过交流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沙俄派遣彼德林使团前来拜访万历,但由于使团没有带国书,万历没有搭理他们,但允许他们在明朝进行贸易。
当然这次拜访名义上是贸易,实际上是窥探明朝虚实。
而清朝入关后,沙俄继续派遣使团来,看清朝忙于统一战争,就趁机继续东扩。
顺治五年(1648年),沙俄已经摸到堪察加半岛;
顺治八年(1651年),沙俄在贝加尔湖修筑了伊尔库次克城,并来到了黑龙江流域,并且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一些据点。
沙俄扩张的据点和时间
沙俄的扩张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的龙兴之地,双方在黑龙江流域多次爆发小规模的冲突。
顺治九年(1652年),驻防宁古塔章京海色带领清军出击,这算是清朝和沙俄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清军一度占据优势,但因海色俘虏心切,反被沙俄郡击溃。
清朝得知后,立马派兵作战,在随后的两次松花江之战里,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带领领军击毙了沙俄指挥斯捷潘诺夫。
一番大战让沙俄暂时消停了下来,但随后沙俄又偷偷摸摸过来,并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时候,在黑龙江流域的石勒喀河边修筑了尼布楚城。
而在黑龙江流域扩张的同时,沙俄开始暗中支持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噶尔丹一心想要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打算灭了喀尔喀蒙古,进而占据漠南蒙古,完成自己的野心。
和以往的中原王朝不同,漠南蒙古早在清朝崛起的时候,就成为清朝的核心地盘了,自然不会容忍其他人的染指,且早就对漠南蒙古进行编户统治了。
准噶尔汗国
至于喀尔喀蒙古,虽然还不是清朝的疆域,但康熙打算以漠南蒙古为跳板,收下喀尔喀蒙古,以喀尔喀蒙古作为帝国外围屏障。
所以准噶尔汗国和清朝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双方必有一战,因而沙俄就在背后煽风点火,企图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过康熙打算征讨噶尔丹之前,打算先给沙俄一个教训,最好让他们放弃对准噶尔汗国的支持,就在雅克萨打了两仗。
雅克萨之战让沙俄充分领教了清军的火力优势,也让沙俄意识到清朝不是中亚和西伯利亚那种简单的部落政权,是一个强大的帝国,靠东方这点兵力,是难以撼动的,最终接受了和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清朝和沙俄在色冷格谈判,其中清朝代表是索额图,沙俄代表是布良斯克总督戈洛文,为了可以方便和欧洲国家交流,康熙还派遣了法国人张诚为翻译,全程参与谈判。
而张诚在谈判期间写了《张诚日记》,因而可以窥探谈判的细节。
一开始,沙俄人表示,以黑龙江河为界,但索额图表示,沙俄胃口太大,那我的胃口更大,双方应该以贝加尔湖为界。
双方的诉求,大体的范围
这相当于把沙俄这么多年的扩张成果全部吐出来,自然不答应,初期的谈判不欢而散。
索额图的胃口很大
而后双方你来我往,开始打嘴炮,一个漫天要价,一个就地还钱,始终未能谈出结果来。
最终索额图表示,清朝和沙俄边界以淖尔河为界,整个外兴安岭北支(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峡)都是清朝的领土。
当时索额图并不知道,外兴安岭北支很大,向北直接抵北冰洋楚科奇半岛入海。
外兴安岭北支
然而沙俄人知道啊,此前他们就摸到这里,知道这里有出海口,如果按照清朝的想法,那么沙俄只能得到西伯利亚而没有出海口,这不白扩张了?
所以沙俄表示反对,戈洛文表示,最多以阿尔巴津为界,但索额图也不惧,扬言要是不同意就开战。
但现在形势有了变化,此时准噶尔汗国已经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兵临乌兰布通,距离京城不足三百多公里,清朝面临一次大的危机。
康熙急于稳定西北,要打准噶尔汗国,万一准噶尔汗国和沙俄联合,或者沙俄暗中使绊子,胜负难料。
因而康熙立即派人告诉索尔图,不要纠结了,见好就收。
至于沙俄方面也不好过,自己核心领土都在西边,西边群国林立,自己只能向东发展,以西伯利亚丰富的皮毛资源积累资本。
万一清朝真的和自己翻脸死磕,自己打又打不过,还损失西伯利亚得资源,横竖都是亏,也选择让步。
所以啊,别看沙俄和清朝在谈判桌上咋咋呼呼,其实内心都很慌,几个交锋后就开始互相妥协了
就这样双方都让步表示诚意,以格尔必齐河为界,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东段边界,至于外兴安岭北支和南支广大地域留着以后商议,即待议区,待议地区包含了堪察加半岛、楚科奇半岛以及白令海峡在内。
待议区,因文字不同,而表述不同
为什么后来说这是平等条约呢,点就在这里,因为双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都放弃一部分利益,维护了自己核心利益。
但为何又说不平等呢?是源于双方领土观念的不同。
清朝认为,只要是臣服于自己的领土就是自己的,哪怕清朝没有驻兵,只要当地人认可清朝,给清朝上贡,那就是清朝的土地。
而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当地的达斡尔人的确认可清朝,也定期给清朝上贡毛皮,这就是清朝将其视为领土的原因。
只不过这种上贡,达斡尔人属于中间人,当时住在黑龙江以北的鄂温克人先向达斡尔人进贡,达斡尔人再向清朝进攻。
换句话说,清朝前期,根本没派人去黑龙江以北的内陆,当时清朝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黑龙江沿岸的达斡尔人居住区。
哥萨克骑兵
至于沙俄,则和清朝人相反,认为只要军事占领,就是自己的土地,不管当地认不认可,只要驻军,这就是沙俄的领土。
因而沙俄认为自己是这里没有清朝驻军,自己占领这里,那就是自己控制的,清朝属于“后来”的。
因领土观念不同,双方都视对方为侵略,然后矛盾就这么来了。
清朝眼里,自己吃了点亏,换边境的稳定去对付准噶尔汗国,在沙俄眼里,自己被“侵略”了,被迫割让了土地。
至于亏没亏,大家见仁见智吧!
就这样,清朝靠《尼布楚条约》,获得了从来不属于清朝的阿穆尔河上游和额尔古纳附近的土地。
实际上当初康熙的底线是要获得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区域的,虽然尼布楚还是没能得到,但却获得了以往不曾实际控制的土地。
当然沙俄让步的本来也不是沙俄本来的土地,所以从某方来说,《尼布楚条约》里是没有一方割让土地的,只是双方确认了一下各自的势力范围,并且用条约进行明确一下,至于土地哪里来?自然是喀尔喀蒙古了。
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沙俄和清朝都发现了一块地,然后都声称是自己的,打了一架没后双方坐下来谈,然后对半分了,其中清朝占据了大部分。
当然,要不是噶尔丹打过来,索额图提出的方案肯定得到落实不少,但没办法,大敌当前,只能做点妥协了。
好在靠着这个条约,清朝在黑龙江流域肃清了沙俄的势力,利大于弊。
只是清朝继承者没有守好这份土地,最终还是被觊觎这些土地的沙俄人夺取了,着实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