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下辖多个县市,每个县市都有着独特的古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周口市(古称周家口、陈州)
• 历史沿革:
• 周口历史上称为周家口,又叫周家埠口,是明朝中后期形成的一个沙河渡口。传说原是一个姓周的人家最初在这里摆渡而得名。
• 到明末清初,渡口日渐兴盛,逐步成为豫东南进出河南开封的一个重要通道。
• 历史上,周口这一带区域规划隶属于淮阳郡。周口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48年。
• 1948年1月17日,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归属于淮阳行署专区管辖。
• 1952年改为周口镇,归属于商水县管辖。
• 1965年在周口设立周口行署专区。
• 2000年12月31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周口县级市,成立周口地级市,原县级周口市改为川汇区。
• 古称由来:
• 周口即古代的陈国,陈国是周王朝三王二恪而封虞舜的后裔的封国。后来陈国的公子完在姜齐(姜子牙建立的齐国)任职,他的后裔逐渐篡夺了齐国,建立起了田齐国。因为该地为古陈国,是全国陈姓的发源地,故而后世皇朝将该地称之为陈郡或陈州。
•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漕运工作变得迫切,而川汇区地处三河交汇处,永乐二年(1404年),一名周姓商人在此开辟渡口,极大地方便了南岸的子午集和北岸的永宁集之间的商务和生活往来。当时号称“小武汉”,与河北的张家口齐名,号称“南北皮都”(皮都即皮草之都的意思)。陈州百姓有的叫周家埠口,有的叫周家渡口,后来简化为周家口。
• “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连接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乾隆《商水县志》卷一,《舆地志·集市镇店》篇)。
• 周口比周家口更省略更顺口,且千万不要跟北京周口店混淆。至于何时周家口改成周口,尚未考证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在清朝,该地还是被称为周口镇的,推测应该是民国时期。
下辖县市及古称
1. 川汇区(无特定古称,为现代行政区划)
• 川汇区是周口市的中心城区,因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处而得名。
2. 扶沟县(古称桐丘)
• 历史沿革:桐丘是扶沟在夏、商、周至秦时期的旧称。西汉高帝11年(公元前196年)开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 古称由来:据《水经注》所载,因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水沟,各取一字,故城称“扶沟”。而桐丘则是其更早的称呼,可能源于古代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历史。
3. 西华县(古称长平、鸿沟)
• 历史沿革:长平和鸿沟是西华在秦至隋朝时期的旧称。西华置县始于秦时名长平县,汉高祖时期在长平县境内分置长平、西华两县,后长平并入西华。隋文帝时西华改称鸿沟县,唐又先后改为箕城县、西华县。
• 古称由来:长平可能源于古代的地形特征,而鸿沟则与古代的战略地理或河流分布有关。鸿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常作为战争或政治分界线。
4. 商水县(古称殷水)
• 历史沿革:殷水是商水在隋唐时期的旧称。商水县境在西汉时期分属阳城、汝阳、博阳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境域上由分置殷水县。
• 古称由来:殷水之名可能与古代的河流或地名有关。在隋唐时期,商水县曾被称为殷水县,后来因避讳等原因改为商水县。
5. 沈丘县(古称锦秋、秣陵)
•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春秋时,该地称锦秋,遗址位于今临泉县老丘堆。沈丘县原为郢州辖县,县治在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历史上,沈丘的治所曾有过多次迁移。明初,沈丘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到了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治所在老城乳香台,属陈州。
而“沈丘”之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的沈国。沈国灭亡后,人们在沈国之墟设县。秦朝时,这里是项县的一部分。东魏时期,设“秣陵”。隋朝时改为项城县。到了明朝,因为是沈国之墟,便定名为沈丘,并沿用至今。此外,也有说法认为,“沈丘县”作为县郡的名字,最早命名时间是在隋朝开皇三年(583年),由隋文帝杨坚设置,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6. 郸城县(古称郸县、郸城)
•郸城在历史上并未有一个固定的古称,其名称的变迁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不过,在隋朝时期,郸城曾一度建县,当时称为“郸县”,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
郸城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传说:
老子炼丹说:相传春秋时期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地炼成“丹”,因而得名“丹成”,后演变为郸城。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鼻祖,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为了炼丹,老子煞费苦心,最后决定在郸城的洺河岸边开炉炼丹。据传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仙丹终于炼成,老子大呼“丹成也”,郸城二字也就由此而来。这一传说在郸城县内广为流传,并有多处遗址与之相关,如老君庙、老君台、老子炼丹炉等。
王子升仙说:另一种说法是,郸城原名为“丹成”,与一位卖柴的王子有关。相传王子在洺河桥下避风时,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在当地也广为流传,并留下了“王子升仙桥”、“王子庄”等遗址。不过,这一说法可能更多地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神话元素。
历史沿革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郸城的历史沿革也颇为复杂。西周时属厉、陈;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陈郡苦县、项县;西汉时置宁平、宜禄二县(今郸城县宁平镇、宜路镇);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唐初废,后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三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成立郸城县。
7. 淮阳区(古称宛丘、陈)
• 历史沿革:宛丘和陈是淮阳在上古时期至明朝时期的旧称。淮阳历史悠久,八千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时称宛丘;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定都时改名为陈;后为周朝十二大诸侯国之一。秦统一六国后始置陈县;后于北魏时并入项县;隋统一后又析项县置宛丘县;直到明朝时废县并入陈州。
• 古称由来:宛丘之名可能源于古代的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历史;而陈则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名称流传下来,并成为淮阳区的重要历史符号。
8. 太康县(古称阳夏)
• 历史沿革:阳夏是太康在战国至隋朝时期的旧称。阳夏置县始于战国时秦王赢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六国后仍沿旧制。南北朝时期曾短暂并入扶沟县后又重置;直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始有太康之名。
• 古称由来:阳夏之名可能源于古代的自然地理特征或气候条件;而太康则可能源于古代的政治或文化因素,如太康之治等历史事件。
9. 鹿邑县(古称卫真、鹿邑两县合并而来)
• 历史沿革:鹿邑县由卫真和鹿邑两县合并而来。其中卫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所置的苦县;而鹿邑则始于同时期所置的鸣鹿。元至元二年(1265年)卫真、鹿邑两县合并统称鹿邑;后经明清民国至今县名一直未变。
• 古称由来:卫真和鹿邑两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卫真可能源于古代的军事防御或行政区划等因素;而鹿邑则可能与古代的地理特征或人名地名等因素有关。
10. 项城市(古称项城、林陵、秣陵)
• 历史沿革:项城在周朝初期为项子国置县;始于汉朝时名项县。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繁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先后有项城、秣陵之名改林陵。1993年项城撤县设市成为县级项城市。
• 古称由来:项城之名可能源于古代的地理特征或人名地名等因素;而林陵和秣陵则可能与古代的行政区划或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综上所述,周口市及其下辖各县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古称背景。这些古称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