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陈赓来当旅长,刘伯承开心大笑,原因绝不止陈赓情商高会做人

历史沿革 2024-12-18 21:01:41

刘伯承看到陈赓的名字时,笑得合不拢嘴,这里面可不是光因为“情商高”这么简单。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抗日战争打响,129师师长刘伯承分管的386旅旅长一职定了下来,名单上写着“陈赓”两个字。这一任命让刘伯承大感欣慰。他甚至对副师长徐向前说“这可是个宝贝!”但陈赓的到来,并不是因为八路军缺个“开心果”。要知道,这位黄埔出身的军事天才,前脚还是上海滩的情报大王,转头就成了指挥主力部队的旅长,这跨度,堪称“职业生涯的大满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陈赓不仅有脑子,还特别“灵活”

别看陈赓嘻嘻哈哈、总爱开玩笑,实际上,这人脑子活得很。他不仅军事科班出身,而且能打破常规、临危不乱。比如长征时强渡乌江,他受命架桥,可谁都没想到,这事儿难得要死。水流湍急,工兵想尽办法都不行,桥桩根本立不稳。换别人可能就犯难了,但陈赓不墨守成规,直接让俘虏的国民党军官何迪舟来指挥。要知道,当时红军对俘虏还没那么信任,用俘虏指挥架桥,很多人心里不痛快。然而陈赓不讲情绪,只讲实效,结果桥立马架好了。这种“灵活性”,让刘伯承眼前一亮。毕竟,抗日战场上灵活机动比死守教条更重要。

2. 他能从“特工大王”做到“军事专家”

陈赓的跨界能力绝对是一绝。早年,他在黄埔军校学的是带兵打仗,但后来被党派到上海搞情报工作。说实话,这种安排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憋屈“我可是正儿八经的军人,干嘛让我去扮商人、装乞丐?”但陈赓没有抱怨,反而干得有声有色。甚至在上海滩上演过“陈赓抓陈赓”的戏码——英国巡捕请他这个“王先生”帮忙抓自己。这种跨界能力后来也用在军事上。386旅刚成立,他没有急着打仗,而是从头抓正规化训练。战士们觉得慢,他却坚持“打仗不能光靠血气之勇”,一边训练,一边研究日军战术。这种不急不躁的风格,让386旅很快从一支杂牌军变成中国最好的旅之一。

3. 他身上有股“敢于试错”的劲儿

七亘村三次设伏,是陈赓身上“试错精神”的最好体现。次伏击,部队准备不足,被日军袭击,但溃而不乱,建制完整。次伏击,他换了伏击点,成功重创日军。次伏击,是刘伯承的命令再回老地方埋伏一次。按常理,世界上哪有军队在同一个地方设伏三次?但陈赓没有犹豫,迅速执行命令。结果,日军果然吃了大亏。这种“敢尝试、敢总结、敢再来”的劲头,是八路军在抗战初期极为宝贵的品质,而陈赓无疑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陈赓的厉害,不在于他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也不在于他会做人,而在于他能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游刃有余。刘伯承看中的,是他既有军校背景的专业能力,又有情报工作的实战经验,还能灵活应变、敢于创新。在抗日战场这样的复杂环境中,陈赓是一把能打破常规、又能稳得住的“尖刀”。

0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