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变天:上游涨价,下游出口将被限制?

环球零谈谈 2025-01-17 03:37:08

图片来源:pv-magazine

摘要:

硅料企业已限产停工,光伏电池片库存基本消化殆尽,光伏行业供给端收缩,拐点有望提前出现。然而,国家却在悄悄收紧光伏产品出口要求,彻底要变天了?

撰文 | Shushu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69篇原创

价格崩塌的光伏,有了新的转机。

1月8日,硅业分会发布当周多晶硅价格,成交价环比上涨2%以上。这是继去年12月25日以来,硅料连续第二次涨价。

1月9日,硅片也迎来了好消息。硅业分会发布当周硅片价格,N型G10L和G12R单晶硅片成交价涨幅均达7%以上,另外,N型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涨至1.55元/片,涨幅达9.15%。

据观察,这是近两年以来硅片价格最大涨幅。

同日,各尺寸光伏电池片的报价也有所上涨。M10单晶TOPCon电池片成交价涨至0.29元/W,环比涨幅达1.75%。

与此同时,光伏组件投标价格也出现了变化。

1月9日,三峡集团2024年光伏组件框架集中采购开标,采购型号为580Wp及以上N型TOPCon组件,29家企业参与投标,最高报价0.751元/W,整体均价为0.7012元/W。

整体来看,行业对于去年11月将组件最低报价提升至0.69元/W的标准已基本达成共识。

那么,这些种种“新的转机”究竟是狼来了的故事,还是光伏拐点已提前到来?《环球零碳》将从利好消息、行业基本面、最新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01

产业链价格拐点将在二季度出现?

光伏产业链价格越来越低的根本原因是行业产能过剩,因此,存量产能出清是光伏健康发展的关键。

我们看到,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对光伏过剩、价格内卷进行顶层指导并提出改革政策,引导企业达成共识、稳住全产业链。

先是光伏行业协会统一招标底价0.68元/W,后又将其提升至0.69元/W,并指出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

接下来,业内又开始流传工信部限制光伏产业能耗的政策。

没多久,11月20日,工信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原20%提升至30%。

其中,在针对光伏制造项目电耗方面要求,现有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46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项目的还原电耗、综合电耗小于40千瓦时/千克、53千瓦时/千克。

而本轮光伏产能的源头恰恰就在硅料环节。

一般来说,硅料的扩产周期在18-24个月,而硅料下游的硅棒/硅片、电池扩产周期为6-9个月,组件只要3-6个月。

硅料的扩产周期远大于下游环节而导致企业往往超前布局产能,然而当下游需求跟不上时,硅料环节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继而也影响全产业链产能和价格。

如果硅料提前限产且抓紧出清,供给端就得到控制,光伏产业链过剩的情形也迎来极大的改善。

因此,去年12月底开始,协鑫科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多个头部光伏多晶硅厂商宣布限产。

其中,通威股份安排旗下(永祥股份如下属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家高纯晶硅生产公司技改及检修工作,阶段性有序减产控产。

大全能源则启动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对部分产线进行有序减控产。

据统计,2024年12月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0.38万吨,环比减少22.10%。根据企业排产情况,预计今年1月多晶硅产出9.8万吨左右,环比下降约5%。各大厂商的目标是将今年前期的月产量控制在9万吨以下。

相关人士表示,本次减停产可能会持续至2025年1季度末,从1月8日公布的价格来看,该行为确实开始使硅料价格攀升。

中信建投预测,硅料库存将在2025年Q4-2026年上半年回到1个月以内。

相比之下,硅片环节减产进度比硅片来的更快一些。

硅业分会统计,去年11月国内硅片产量41.47GW,环比下降4.91%,减量主要来自两家一线企业,合计减量约2.4GW;增量来自一体化企业,增量合计约0.5GW。减量超过增量使硅片供应量呈持续减少趋势。

硅片经历过去几个月的去库后,当前库存已处于较低水位,库存压力明显减轻。光伏产业链人士表示,在2024年12月,光伏电池片库存基本消化殆尽。

1月以来,正由于硅片库存偏低、行业开工率处于低位、节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带动硅片和电池片的涨价。

虽然在产业链末端的组件价格波动变化没那么大,但随着供给端收缩,光伏行业的拐点有望提前出现。

国金证券预测,光伏主产业链盈利拐点最快有望2025年二季度到来,预计大部分标的后续将呈现“波动上行”趋势。

02

光伏产品出口前由国家先淘汰一批

然而,当所有光伏从业者还在为产业链价格内卷而苦恼时,产品出口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1月6日,商务部出台《光伏组件出口产品低碳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光伏组件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低于415kgCO2/kwp的可认定为低碳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商务部发布的外经贸行业标准,针对的就是产品出口,也就意味着要在光伏产品出口前先由国家淘汰一批产品。

按照编制组所说,该限值是在调研26个光伏组件产品(碳足迹分布在330-815 kgCO2/kWp之间)的基础上确定的,约为调研样本的前40%水平,只有11个样本满足要求。

由此可见,这个限值还是很严格的。一旦某家的光伏组件碳足迹高于这个阈值,其产品在出口时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光伏产业链产能过剩,亟需出清的当下,又遇上产品不让出口,对企业而言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原本的价格内卷已经倒闭了一大批光伏企业。

爱康科技、亿利洁能、首航高科、东旭光电先后退市,金刚光伏、ST嘉寓、ST中利等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皇氏集团、阳光中科、交建股份、向日葵等等一众光伏新晋玩家相继出局……

1月14日,有着A股“光伏第一股”之称的亿晶光电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称,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亏损19.00亿-23.00亿元,与上年同期盈利0.68 亿元相较将出现亏损。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业扩建产能加速释放,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行业整体毛利及盈利水平下降。

目前,亿晶光电的电池片项目已全线停产,且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

随着一批又一批老牌光伏企业在低价中亏损倒下,国家防止内卷的意图也愈发明确,杜绝不带来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内卷”。

2025年以来,为整治“内卷式”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密集发声。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还发布《如何应对中国产业内卷式竞争》专题报告,指出各级各地政府竞相实施的以财政资金补贴为主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培育扶持政策等手段,是导致多数行业内卷式竞争机制产生的核心原因。

因此,国家提出看似“对内开刀”的光伏碳足迹门槛,只是防止内卷的小小一步,目的是让企业要关注自身产品,只有技术降本、技术降碳才能将产品有竞争力,一味低价只会导致整个光伏产业水平下降。

在“防止内卷”的国家顶层指引下,从防低价到降碳排,一切信号都在指向一个新的光伏格局,是迎来持续复苏,还是在大浪淘沙后重塑格局?时间将给出答案。

-------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整治“内卷式”竞争,多部门密集发声

[2]老汪聊碳中和:415kgCO2/kwp,光伏组件或成为首个因碳足迹影响出口的产品

[3]中信建投 | 光伏为何淡季涨价?

[4]能源一号:头部多晶硅厂停减产或至一季度末

[5]环球零碳:碳足迹风暴为何从光伏开启?企业如何应对?

[6]妙投app:光伏,要变天了

[7]上海证券报:光伏产业链上游,涨价了

[8]证券时报:光伏大转向!硅料企业全速减产,硅片库存有望本月消耗完!价格见底了吗?

[9]界面新闻:光伏产业链齐涨价,硅片涨幅近10%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