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率30万大军进攻空虚的皖北,为何稀里糊涂就全军覆灭了?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8-21 15:25:07

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亲率大军渡过长江,开始了“进北攻南”的作战。

他的兵力号称50万,实际大约为20-30万,兵力是很雄厚的。

而他挺进的方向,则是敌人防御空虚的皖北等地。

看起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忠王的行动,而退一万步说,即便行动不利,李秀成的部队也绝不可能有覆灭的危险···

然而,3个月后,李秀成回到天京时,只带回了1.5万人,基本上可说是被打了个精光。

这或许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而且,其被歼灭的过程,可谓是窝囊到了极点。

一般来说,“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自己损失了部队,好歹能给对手也造成一定的杀伤。

然而,这一次,李秀成的几十万大军基本上没有给对手带来太大杀伤,就稀里糊涂地覆灭了。

可以说,李秀成的这次惨败,其窝囊程度超过了长平之战中的赵括!

李秀成好歹也算是一时名将,好歹也是被公认的优秀指挥官,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呢?

进北攻南之策

1862年,湘军进逼天京。

洪秀全调李秀成来解围。

结果,雨花台大战,李秀成30万大军围攻曾国荃孤军46日不胜,直接解围失利。

天王大怒,当殿明责,革除忠王爵位,随即要求李秀成执行“进北攻南”的方略。

所谓“进北攻南”,就是要太平军打到敌人后方去。

“攻南”,就是让在皖南各地作战的李世贤、杨辅清等部,西入江西,深入敌人后方,牵制敌人。

“进北”,就是让李秀成率领大军渡江进入皖北,争取联合在北方的陈得才和捻军张乐行部,重振皖北,进攻湖北,同样是深入后方。

“进北攻南”,就是要深入敌人空虚的后方,打乱敌人的部署,把威逼天京的敌人调出去,以“围魏救赵”。

这一方略,在当时本是有条件实施的。

自江南大营被破后,大清只有押宝曾国藩的湘军。

湘军虽精,但规模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规模如果太大了天子是睡不好的,因此,随着他们一路东进,后方广大地区是比较空虚的。

正如曾国藩介绍的,当时,“自和州以至武汉,除庐州、安庆有兵外,千里空虚”···

同时,太平军在北方是有兄弟部队的。

扶王陈得才的部队已达20万之众,另有捻军张乐行等部也兵力较强。

一方面,这些兄弟部队牵制了大量敌人,利于李秀成行动的展开;另一方面,一旦太平军主力部队与之会合,将能形成一支规模达50万(而不只是号称50万)的强大兵团,从而使局势发生巨大逆转!

因此,“进北攻南”,是抓住了敌人的软肋。

1、如果湘军主力不回调,李秀成将顺利恢复皖北基地。

湘军主要力量集结在天京附近,皖北只有安庆、庐州等核心城市有兵,因此,李秀成在皖北广大地区开辟基地看起来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石达开、陈玉成在皖北经营多年,太平军在皖北很有基础,一旦恢复皖北基地,壮大实力,就可能再次围攻安庆等地,从而从根本上破坏敌人对天京的进攻。

2、湘军主力回调,就可以达到“围魏救赵”的结果,也能解天京之围。

咱们前面说了,湘军主力不回调,太平军就能恢复皖北,就能破坏湘军对天京进攻。

因此,湘军是不可能不被迫回调的,这将是一次成功的“围魏救赵”。

3、退一万步说,即便李秀成在皖北坚持不下去,也没有覆灭之危···

毕竟,30万大军呀!即便是湘军全师来战,也没有能力围歼如此庞大的军队,李秀成即便不利,也不至于受到致命打击,回到原先的状态即可!

可以说,进北攻南,看起来是“稳赚不赔”的战略意图呀!

那怎么最后打成那个样子呢?

这得从李秀成的操作开始。

君臣互忌导致的拙劣的启动

接到命令的李秀成,想的不是如何执行更为有利,而是产生了猜忌。

他认为,天王此令,是受了佞臣所惑,“忌我之势,密中暗折我兵”,是要借机消耗我李秀成的实力!

既然李秀成形成了这样的想法,那李秀成的聪明才智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因此,李秀成的执行,是从两个安排开始的。

1、命令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为先锋,立刻渡江,开始执行“进北攻南”的方略;

你洪秀全想要“暗折我兵”?

林绍璋、洪春元,都是你天王的人,要“进北攻南”,你天王的人先去···

2、李秀成自己回到苏州,经营苏沪战场,直到1个多月后,才开始集中兵力北上,一来一去耽搁了三个月的时间。

如此,李秀成也就“进北攻南”,开了一个无比糟糕的头。

首先,先锋先行,等于是给曾国藩打了个招呼!

所以,不要说曾国藩这样的人精,就是曾国荃都看穿了太平军的意图。

同时,李秀成耽搁三个月再启程,实际上就是给足了曾国藩准备的时间。

“进北攻南”,是“围魏救赵”之策,贵在隐秘而突然。

你李秀成这样的安排,是提前三个月打了招呼后再去执行,这是自取败亡之道呀!

如此,曾国藩迅速行动,商定对策、部署方略,一面坚持主力按兵不动,围在天京城下,一面调派机动兵力,形成纵深防御,同时坚壁清野···

如此,“进北攻南”,从一开始就已不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了,而是从一开始就是跳入了敌人精心准备的防御网和包围圈了···

覆灭之路,开始了!

野无所获

其实,虽然曾国藩有了准备时间,但是,资源毕竟是极为有限的,在不放弃主力攻天京的计划下,能投过来的资源就更少了。

据统计,曾国藩东搞西搞,总共也就增了万余兵到皖北。

显然,比之李秀成庞大的军团,曾国藩增的这么点资源几乎可说是杯水车薪。

所以,曾国藩称,他只能集中兵力确保几个关键要点,“吾尽力之所能,保一处算一处,此外则付之天命而已”,实在保不住那么多地方。

然而,曾国藩却信心很足,“皖北大局,不致决裂”。

这是为何呢?

原来,曾国藩同时实施了坚壁清野之法。

他将主要的物资储备,悉数迁到必保要点。

至于其他,其实无需再做。

因为,当时,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李秀成来了也得不到粮食!

如此,李秀成大军也就“野无所获”,不但在外筹集不到粮食,李秀成反而还发放了一些粮食给老百姓(这个要点赞)···

既然野无所获,李秀成要生存下来,就只有攻坚一条路了!

如此,李秀成避实击虚,深入敌后的发展,就变成了无后勤的攻坚作战···

失去自信的进军

其实,以李秀成的绝对兵力优势,要攻坚,也不是没有机会。

因此,李秀成一路攻无为、庐江、六安等地,都企图打下要点,改善局面。

而当时,敌人防守兵力不多,且援军也是不多的,毕竟你湘军大部队不准备调出来嘛。

然而,李秀成的部队,已经没有了自信。

李秀成对几处的攻坚,虽然具体过程各有不同,但其实基本流程是如出一辙的。

1、攻坚一时不能克。

李秀成往往以兵力、火力优势,迅速围住敌人,断绝内外,猛烈攻打。

然而,这些地方都是湘军精心选择的要点,早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准备。

因此,“彼不出军,专守为稳,以逸待劳,攻数日不下”,不是一时半会打得下来的。

2、敌人援军逼近,匆匆撤军。

随即,敌人的援军就会赶来的。

其实,湘军大部队在攻天京,援军的数量也是远远不如李秀成的。

按理,李秀成不但不必畏惧这些援军,还完全可以吃掉这些援军。

然而,援军中,总有鲍超的身影。

一直以来,鲍超,都是李秀成最畏惧的敌人。

早在当年解安庆之围的西征中,李秀成集结数十万大军,居然遇到鲍超3000人都不敢与战···

而今,刚刚在雨花台吃过亏的李秀成,似乎更不敢跟鲍超打了···

因此,援军逼近,太平军往往放弃攻城,解围而去···

野无所获,攻坚不成,李秀成的部队兜兜转转,既无粮食,又染疫病,陷入困境。

被迫撤军

李秀成兜兜转转期间,各地的情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首先,是兄弟部队离去。

扶王陈得才撤回了陕西,张乐行部被击败了···

如此,李秀成会合兄弟部队的愿望落空了。

其实,陈得才、张乐行的兵力都比较大,只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而缺乏战斗力。

如果当时李秀成早早趁虚出兵,很可能与他们联合,局面必然不同。

然而,李秀成耽搁了三个月才出来,自己的人支撑不住,何况陈得才、张乐行呢?

同时,天京防御战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太平军大队在外,而湘军主力仍攻天京,天京守军自然难以抵挡。

6月,曾国荃在雨花台发动攻势,破雨花台石城,“京内惊慌”,洪秀全“召我(李秀成)回京”。

如此,李秀成被迫撤军,“围魏救赵”的企图再次失败了···

“围魏救赵”,不仅没有牵动敌人回救而“救赵”,反而使“赵”更加危险了···

“进北攻南”的计划,失败了···

然而,李秀成的惨败,才刚刚开始!

歼灭战

李秀成必然要退兵,这一点曾国藩早已经预测到了。

曾国藩在奏折中,已经预言了战事的发展:贼行无民之境,犹鱼行无水之地;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其处必穷之道,岂有能救之理?

既然如此,曾国藩就开始部署对李秀成的歼灭战了!

当初你李秀成“进北”时,是锐气正盛,我拦不住;如今你南退,是败兵,正是我干掉你的时候!

“进北”?我让你进得去,回不来!

因此,曾国藩调集皖北各路“活兵”齐集两浦、九袱洲,拟在此决战!

李秀成要回天京,就得渡江。

你李秀成兵力虽有绝对优势,但无水上之利,湘军妥善部署,半渡而击之,可一战歼敌!

其实,如此险境,以李秀成的才智,怎么会不知道呢?

然而,此时的李秀成,渡江心切,完全没有有效、有序的总体布置···

湘军决心先攻取浦口、江偶两个要地。

两浦的太平军不但不作坚守,反而弃城争渡,使李秀成渡江行动更加被动···

在攻克两浦、浦口后,湘军集中兵力,各路同时压向江边,对渡江太平军实施向心攻击。

恰长江大水,缺乏船只的太平军渡江困难,死伤惨重,溺死者以万计,未过江的太平军进入九袱洲。

然而,大水淹到九袱洲,洲上一片汪洋,太平军密集于此,既无栖身之地,也无可用之柴,饿死很多。

湘军水师截江围攻,太平军被杀一半,自沉者一半,无一生还···

李秀成的部队,“自九袱洲过江,仅存四五万人”,渡江后,没有粮食,也立不住脚,各自散到苏杭等地,进入天京者不足1.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灭!

即便是长平之战,被歼的赵军,尚且能使秦军“死者半”。

由此来看,素有名将之名的李秀成,此战的表现反不及被骂了几千年的赵括!

李秀成,他可是在战争实践中证明了自己杰出才能的将领呀!

然而,此战,李秀成可谓是拙劣到了极点。

君臣互忌,耽搁时间,使本应隐秘、突然的“围魏救赵”,变成了一头扎入敌人的防御网,变成了无后方的攻坚作战。

攻坚作战中,又缺乏自信,面对兵力远少得多的敌援,始终不敢一战,导致攻各处皆以如出一辙的方式失败,终归打不开局面···

而最后的渡江被歼,更是令人莫名其妙!

敌人在江北有重兵已经很久了,太平军失去制水权也已经很多年了,长江下游在夏季易发大水更是常识···

聪明如李秀成,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企图渡江而未作妥善部署,可说是令人惊讶的···

或许,此时的李秀成,已经被君臣互忌的不满情绪,已经被连续失利的失败情绪弄昏了头吧!

当初,太平军兴初,在杨秀清的安排下,庸才蒙得恩能够出奇制胜,表现得如良将。

如今,真正的良将李秀成,却表现得比庸才还要庸才了!

既如此,太平天国的命运,也就到此为之了。

13 阅读:5547
评论列表
  • db 37
    2024-08-24 20:46

    幸亏没打赢,太平天国比清朝只坏不好

  • 胡岚 14
    2024-08-28 09:03

    后期军队只有数量了,湘军走的质量路线,你那几十万人攻了人家几万人四十几天打不下来,这还能把家底带回一部分已经不错了。

  • 2024-08-25 07:14

    李秀成打仗优柔寡断,陈玉成又喜欢冒险激进![流鼻涕]

  • 2024-08-23 07:02

    后期拉起来的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太烂。天京事变自己的骨干和精锐杀掉数万,北伐损失数万,石达开带走了十万,这都是精锐能打的兵,而且老广西太平不少,别的不说,那死磕的劲儿别的兵就比不了。后期的兵都是投机份子,一遇困难就投降。

    陆原 回复:
    太平军能打的,总共不到10万人,天京事变损失2万,北伐损失2万,陈玉成手下2万,李秀成2万,石达开带走近万,其他韦俊、杨辅清手下这些不过几千。二破江南大营,陈、李二人合兵一处,通力合作有近5万精髓,对任何一部湘军都有绝对优势,所以那段时间太平军所向披靡,一分开之后,对湘军的优势瞬间全无。
  • 2024-10-14 22:39

    忠王不忠,李秀成过于贪图利益,造成眼前只见利益,不见利害,以前安庆要点之战,不配合陈玉成,造成安庆丢失。英王死后,天国天基本就塌了,忠王在苏杭上海获取的财富,也很快尽失。

  • 2024-08-26 09:56

    个人觉得30万水分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为什么,如果有这么多兵,那么南京里最少得有一百万人,要不根本养不起,如果真有这么多人,问题又来了,当时南京被封群,主要靠和洋人贸易,太平天国靠什么养这么多人抗了十多年呢?

    用户48xxx70 回复:
    有道理
  • 2024-08-28 00:16

    总共才几万人啊,还带30万

  • 2024-09-09 02:39

    太平天国亡于内讧,不是不能内斗,你好歹先打败清廷啊

    用户48xxx70 回复:
    一群素质低下的神棍能成什么大事[得瑟]
  • 2024-09-08 13:08

    只能说,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 2024-09-25 00:21

    三十万军队实质是三十万饥民,没有粮食,人都逃亡了

  • 2024-08-24 09:31

    太平军后期就应该先稳定江南局面,西进控制住湖北,然后北上控制住陕西,基本把控制区连接起来,然后和满清打割据政权

  • 2024-09-20 01:23

    这个时候的太平军战斗力不行哦

  • 2024-09-14 18:37

    精锐少的很

  • 2024-08-26 22:41

    没联系上广西老家,不然广西狼兵能源源不断的补充[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