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国际规定领海是3海里,1958年时毛主席表态中国领海是12海里

奋发图强噢 2024-11-16 20:55:11

1958年,当世界格局依旧延续着由英美等西方强国主导的"三海里领海"规则时,一个改变国际海洋秩序的重大决策在中国诞生了。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突破性地将中国领海范围扩大至12海里。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延续百年之久的国际规则,更为中国摆脱近代以来的海权屈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山海关到大沽口的实地考察,从各方专家的激烈争论到最终的历史性宣告,这个改变世界海洋秩序的决策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积淀与深远考量?

回眸历史 领海之痛刻骨铭心

说起领海这个词,咱们得从荷兰说起。荷兰在欧洲率先提出了"公海自由论"和国家领海论,他们认为火炮射程范围内的海域就该归这个国家所有。当时的火炮射程正好是3海里,这个数字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美国人在1793年跟英国打交道时,他们的国务卿杰斐逊正式把这3海里的说法搬上了外交场合。渐渐地,3海里成了国际上公认的领海标准。

这个标准一直没变,维持了100多年。英美两国死死抱着这个标准不放,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军舰性能好,要是沿海国家的领海范围小,他们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横着走。

在晚清时期,中国就深深尝到了苦头。英国军舰想欺负中国,就往近海一停,炮弹往岸上一打,中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沿海百姓遭了大罪,可清政府却无能为力。

到了1899年,晚清政府想反抗一下,提出要把领海扩大到30海里。结果列强们一致反对,清政府不但没能扩大领海,还挨了一顿打。这事算是彻底黄了。

等到新中国成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的海军在发展,火炮射程越来越远,3海里这个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解决领海问题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1952年,智利、秘鲁、厄瓜多尔这三个国家联手签了个《圣地亚哥宣言》,他们把自己的领海范围直接扩到了200海里。虽然遭到了欧美国家的反对,没能形成国际共识,但这个举动还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对3海里这个标准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事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他深知新中国需要一个合理的领海范围来维护国家主权。1954年,他专门去了趟秦皇岛山海关和天津大沽,实地考察了这两个地方。

山海关有个"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称,从明朝开始就是守卫京城的重要关口。当年八国联军就是从这里的老龙头强行登陆,一路打到了北京。

天津大沽也不简单,是天津海河的入海口,有"京津门户,海路咽喉"之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里的清军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后来八国联军为了能在中国领海随意航行,还强行拆除了大部分大沽炮台。

这两个地方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深重屈辱。毛主席在山海关老龙头上站了很久,仔细询问了当年清军抵抗英国海军的战斗细节。他明确表示,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建立起强大的海防体系。

三海里之困 威胁国家安危中

要说这3海里领海制度带来的麻烦,光看看咱们渤海湾就知道了。渤海湾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山东半岛,这片海域远超3海里的标准。按照3海里的规矩,整个渤海湾就成了公海,谁都能在这片水域上横行霸道。

有人可能会问:渤海湾成了公海又怎么样?问题可大了去了。英美等国的军舰完全可以开进渤海湾,像当年一样炮轰山海关,从这里直接打到北京城下。

北京离渤海湾本来就不远。要是山海关再次被攻破,首都北京就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为了保护国家政治中心的安全,必须把海防线往外推,这是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那时候欧美国家正对新中国搞军事包围,台湾局势也很紧张。3海里的领海范围根本就保护不了国家海洋安全,这点在当时的海防战略中暴露无遗。

除了国防安全,渔民的生计也是个大问题。在3海里领海制度下,英美等国的渔船经常跑到中国近海大肆捕捞。中国的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沿海渔民叫苦连天,日子越过越难。

1957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军事、海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代表都来了,就领海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外交专家们的态度比较保守,建议继续遵守3海里的国际惯例。他们担心贸然改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对,影响外交工作的开展。

海洋专家则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把领海范围扩展到6海里。这样既能加强海防,又不至于在国际上引起太大反响。

军方的意见最为激进,他们坚持要把领海范围扩大到当时中国海军最远射程的12海里。在军方看来,3海里的领海范围就是个摆设,根本挡不住现代战争中的海上威胁。英美等国的先进海军轻轻松松就能突破这条防线,直接威胁到沿海城市的安全。

面对各方意见的分歧,这个问题一时间陷入了僵局。但国际形势的发展给了中国一个契机。1958年2月,印度尼西亚率先宣布将领海线扩大到12海里。虽然立即遭到了欧美国家的声讨,但这个举动证明了一点:发展中国家对3海里领海线的不满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当时的海军司令萧劲光将军向毛主席作出保证:中国海军完全有能力控制住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这个保证为后来的重大决策奠定了军事基础。

这些实际情况都指向了一个结论:继续遵守3海里领海制度,就等于把国家安全置于危险之中。改变这个不合理的规则,已经成为了新中国捍卫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

毛主席决策 展开护海新章篇

经过反复权衡和深思熟虑,毛主席终于在1958年9月4日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关于领海的声明》,明确规定中国领土范围内宽度12海里皆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

这份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欧美等西方国家立即表示强烈反对,认定中国违反了国际条例。

美国政府的反应尤为激烈,在白宫记者会上公开表态:不承认中国单方面扩大领海范围的行为。他们扬言美国海军将继续在中国3海里范围外自由航行,根本不把中国的声明当回事。

面对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政府态度坚定。周总理在接见外国记者时斩钉截铁地说:领海范围划定属于中国内政,绝不容他国干涉。这个决定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与西方国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对中国的决定表示支持。印度尼西亚公开表态:中国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树立了榜样。

为了让这个声明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195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取缔外国船舶非法进入中国领海作业的规定》,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海军和海警部队随即加强了对12海里范围内的巡航力度。当时参加巡航任务的海军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虽然12海里的巡航任务很辛苦,但他们都以此为荣。

这项决定给沿海地区的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声明发布前,外国大型渔船经常在中国近海肆意捕捞。有了这个法律依据,执法部门就能理直气壮地驱逐这些外国船只。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不仅仅着眼于当下,更是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很多国家开始效仿中国的做法,纷纷把领海范围扩大到12海里。到了1970年,全世界已有将近一半的国家采用了这个标准。

在1973年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12海里领海范围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个提议最终被写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海洋秩序,更为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开创了新局面。这个决定的深远意义,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

前人植树 护海硕果满园香

到了1982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终于到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通过,12海里作为国际领海标准成为定局。中国在1958年发布的声明,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那些曾经强烈反对中国12海里领海范围的欧美发达国家,这时候也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这一转变标志着国际海洋秩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992年,中国在这个基础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把1958年的声明上升为国家法律。这部法律明确界定了中国在领海及毗连区的权利和义务。

这个法律的出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到了1996年,中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划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海洋权益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回头看看这些成就,无不体现出毛主席当年的战略眼光。当年那个看似激进的决定,如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曾经在国际会议上力挺中国提案的发展中国家,如今也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最初的12海里领海声明,到后来的专属经济区划定,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坚定。

那些曾经参与首批海上巡航的老兵们,如今多已白发苍苍。但他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在12海里的海域上巡航时的自豪感。那时候的辛苦付出,为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沿海地区的渔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从前常常被外国渔船抢走的渔场,如今成了他们安稳作业的地方。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渔民们的生活也更有保障。

这些成就都要归功于1958年的那个重要决定。毛主席当时的决策,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就像种树的人想的不是自己能不能乘凉,而是后人能不能收获果实。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海洋大国。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从领海保护到海洋资源开发,无不彰显着国家的海洋实力。这些成就的背后,都能看到当年那个勇敢决定的影子。

世界海洋秩序的改变,就从那一天开始。一个发展中国家勇于打破不合理的国际规则,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毛主席当年的战略眼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方向正确,只要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终将克服。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