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清军为何打不过2万八国联军,和武器差距真没多大关系

人间天堂堡 2025-01-02 23:20:06

引言:11 万清军咋就打不过 2 万八国联军呢,武器差距真不是关键原因?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着实是一场耻辱之战。区区 2 万人的联军,居然能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攻占了北京,逼得慈禧太后逃往西安。11 万清军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可八国联军凭啥能大获全胜呢?单说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恐怕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场战争的结局,其实另有缘由。难道清军真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完全跟不上时代步伐,挡不住洋人的“炮火”吗?或者说,内部的矛盾以及朝廷的纷争,才是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

一、一个人双拳再厉害,也难以抵挡四个人联手的力量

1900 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这八个列强国家的军队组成八国联军,向清廷发起了侵略战争。乍一瞧,八国联军才两万多人,清军却有十一万多人,人数上的差距很是明显。可事实就是事实,没几个月,八国联军就打下了天津、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匆忙逃往西安,这足以表明他们的军事实力很强悍。

细究起来,八国联军能够获得压倒性胜利,装备先进确实是一个原因,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齐心合力,行动一致,听从联军统帅的统一调度。

作为侵略者,侵略中国的八国存在诸多分歧。英国想要更进一步掌控中国,以此维护其在华利益;美国期望中国打开市场;法国打算拓展在华的势力范围;俄国妄图吞并东北以及内陆区域;德国企图在山东另搞名堂;日本妄想独占中国……像这样的利益矛盾,确实在八国联军内部造成了较大的冲突与分歧。

然而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在面对共同的对手——清朝军队时,八国联军瞬间就达成了让人惊叹的一致和配合。他们牢牢地抱成一团,彼此支持,只要碰到清军的反抗,就会迅速聚集在一起,展开猛烈的集中攻击,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恰恰是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让八国联军占据了上风。

相较而言,人数占多的清军,显得颇为脆弱。虽说他们并非只有长枪短炮,也配备了不少洋行的火器,然而他们却是各自为政、毫无秩序。在辽东、直隶、山东等地,清军和义和团的人员虽说大量聚集,却难以实现统一指挥。由于缺少有权威的统帅、参谋系统以及战术指挥,他们只能各自作战、听天由命,没法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清军终究因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去抵御八国联军的猛烈攻击,这便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二、装备是不滞后的

一直以来,人们觉得清军装备大概就是冷兵器时期的盔甲、战马以及长矛、铁枪这些东西。但他们不知道,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军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改革了。

谈到军火装备,清军的水平可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在1884年刚开始中法战争的时候,清军就已经开打了,用了各种各样的外国造的枪炮。到了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时,清军的新型火器装备,甚至比那时候日军的装备还要好。就拿被称作“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来说,是由好几十艘一流的战舰构成的,那真是火力强大、装备出色。

当八国联军来入侵的时候,清军的装备水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就像当年八国联军统帅西摩尔说的那样:“”。从这就能知道,清军的武器装备,不但种类很多,而且其先进性跟西方列强相比也不差。

确实,清军在步枪、机枪这类轻武器的装备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重武器装备的发展也没有滞后。那时候,在天津的大沽炮台,安放了好多门德国克虏伯制造的堡垒大炮,还有 4 艘鱼雷船。面对着四周都是重炮、火力强大的炮台,不管是多厉害的侵略者,想要强行攻打,那可真是极其危险的事儿。

特别吓人的是,那时八国联军缴获的清军武器,那叫一个种类丰富:单发步枪、能连续发射的毛瑟步枪多达一万支;供骑兵用的能连发的骑枪也有一千四百支;另外还有温彻斯特步枪、哈乞开斯步枪,以及少量的马克辛重机枪;再有就是像克虏伯大炮这种在三千米内能够穿透六十五点八毫米钢板的,还有射速每分钟三百五十发、射程两千多米的诺登飞多管机关炮等多种威力强大的重武器……这般先进的军火配备,让八国联军的统帅大为吃惊,甚至发出感慨。

三、君王致使朝纲混乱

清军的装备其实并不差,那八国联军为啥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北京给攻占了呢?想要弄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当时朝廷的政治状况来分析。

在光绪年间,朝政由慈禧太后把控,所有大权都被她一人垄断。这慈禧太后是个糊涂没道义的独裁者,根本不把国家和百姓的生计当回事,就晓得贪图享乐、肆意挥霍。从宫廷的各种设置,到军队和政治方面的人事安排,她都不走正路。也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八国联军那一仗的惨痛失败。

那时候,慈禧太后看重的是攻伐能力不强的八旗军,却没把装备精良的湘军、淮军等正规军当回事。不仅如此,她还任由宦官掌握大权,那粗暴没本事的东阁大学士和他的一帮手下更是肆意妄为。在这样的情形下,朝廷肯定没啥出息,清王朝自我败坏的程度那是相当严重啊。

就连光绪皇帝,面对八国联军的进犯,也是毫无办法。在战事不断失利的紧迫时刻,他没想着整顿军队的士气,结果让清军士兵惶恐不安,乱了阵脚。等他终于想要亲自去指挥作战时,局势已经逐渐失控,朝廷和民间都陷入恐慌,宦官从中捣乱,使得行动迟缓,错失了作战的好时机。

更为糟糕的是,到了光绪年间,本就被架空的中央政权,简直是一塌糊涂。当时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然徒有其名,朝廷的命脉都没了。虽说还有军机处、理藩院、大学士等这些职位设置,然而它们早就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压根就没办法做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安排。

另一方面,清军内部存在矛盾,争权夺利的情况也是腐蚀其力量的根源。就像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徐用仁之间的权力争斗,完全打乱了京师防御体系的统一指挥。袁世凯对徐用仁心怀怨恨,坚决不听从徐用仁的调遣与指挥,致使守卫北京的清军变得支离破碎,如同虚设一般。

显而易见,那时朝廷长久以来积累的诸多内忧外患,早就给清军带来了隐患。当碰到像八国联军这般严重的外敌时,脆弱不堪的清政府必然会迅速垮台,难以维持,进而导致出尽洋相、彻底失败的凄惨下场。

四、义勇去了哪儿呢?

在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除了正规部队,义和团这一民间武装力量也被算作清军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好像并没有给清军对抗敌人带来本该有的作用。

义和团发源于山东,原本是一支以“反洋教”为宗旨的组织。当八国联军进入山东后,他们便向其他地方扩散,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其声势不断壮大。在1900年,义和团的武装人员已在直隶、山东、陕西等十多个省份都有分布,据称人数达到了100多万人。

这般规模巨大的民间力量,本来应当成为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关键助力。但实际情况却是,义和团不但没给正规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反倒给八国联军增添了许多困扰。

一方面,他们对正规军不太予以支持与配合。义和团起初打着“”的旗号,可发展起来后,里面有不少流氓混混,其动机没那么纯粹。当八国联军入侵时,他们常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而且,正规军和他们之间缺少一个能有效统帅、指挥及调遣的体系,致使双方难以达成良好的默契协作。

另一方面,义和团并未遵循起义军人该有的纪律。仗着人多,他们四处抢掠、杀人、放火,啥坏事都干。就连华北当地的老乡也没能幸免,这对地方民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尤为过分的是,他们还对西方教会以及使馆人员下狠手,致使八国联军极度不满并进行反击。

最为可怕的是,在八国联军发起进攻时,义和团人数不少,然而装备却极为简陋,就连最基础的火器都极度匮乏。1900 年 6 月,位于北京附近的英德联军伍广生大营遭到数万名义和团人员的攻打,最终义和团在弹药粮食耗尽后被全部击败;7 月,在通州,英军轻易地消灭了数千名义和团战士。从这些情况能够看出,义和团这支民间队伍,装备着实太过落后,在八国联军的精锐部队面前,着实没什么可让人担心的。

就人民力量的这般艰难处境来讲,只能讲义和团这帮人就像一匹烈马,最终没能达成他们的期望。他们虽说斗志挺高,但武艺着实不精,没能够给清军的抵抗力量带来该有的助力,反而变成了麻烦的源头。这恰恰是清军覆灭的一个重大隐患因素。

五、导致内忧外患的根源

回顾八国联军战争的整个过程,很容易看出清军战败,虽说武器装备的确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更为关键的是那时的清朝内部已然问题重重、腐朽不堪。

首先,朝野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中央政权愈发衰落。慈禧太后这个糊涂无能的女人,只顾着贪图享乐,生活极度奢靡。她把控着所有朝政大权,蛮横地任用自己的亲信党羽,致使腐败现象泛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她多次压制变法维新的主张,最终引发了戊戌政变这一悲惨事件,让国家的力量完全崩溃。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朝廷其实已然只是空有其名,中央政权完全被晾在一边了。虽说清政府设有军机处、理藩院之类的机构,可那不过是个摆设,压根就不能统一调度、协同各地去抗击敌人。而且,内部争斗的问题还很严重。那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总理衙门大臣徐用光是在防卫京师这件事上,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冲突,把北京城守卫大队的清军搞得乱了套,变得七零八落的。

另一方面,八国联军虽说只有两万多人,但是他们非常团结,行动一致。在他们进攻北京的重要时刻,各国军队密切协作,共同发起了猛烈的集中攻击。正是依靠这种齐心协力、相互支持的力量,他们才能够战无不胜,占据优势。

另外,八国联军的装备很精良,武器也很先进,在重武器这一块更是比清军强得多。他们拥有大量的克虏伯重型大炮、马克沁多管机枪等先进的武器装备,这让清军的装备显得差了一大截。

如此这般的局面之下,清军心慌意乱,分崩离析,压根没办法集中兵力进行反击。而且,正规军和民间的义和团武装之间配合不佳,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清军被消灭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最终,八国联军短短数月就打下了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匆忙逃往西安,清军遭受重创。这着实是莫大的耻辱,让清朝颜面尽失,加快了其衰败的进程。通过这场战役能明白,就算是装备好、武力强的正规部队,要是内部忧患不断,矛盾众多,最终也必定会惨败。所以,八国联军这场战争就是一个警告,表明当时的清王朝只是空有其名,急需寻找变革和拯救国家的办法。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