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玺书”:夸死张飞,羞死马超?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的意味。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当年的刀光剑影,也有背后的潜台词与人心的微妙变化。刘备给张飞、马超的两份委任状,简直成了历史中的一场戏剧。一边是对张飞的赞誉,另一边却是对马超的暗讽。
刘备的两张玺书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关羽、黄忠相继去世,刘备的身边只剩下张飞、马超、赵云等几位重要将领,那时的蜀汉需要重新任命一些关键职位。于是,刘备对张飞和马超做出了新的任命,分别封张飞为车骑将军、西乡侯,马超为骠骑将军、斄乡侯。
按理说,这是两位将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但巧的是,这两份任命书却成了历史中的一桩“悬案”。有人说,刘备“夸死了张飞,羞死了马超”,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张飞的命运:被捧杀?
张飞,这位性格暴烈的猛将,和他的兄长关羽一样,是刘备身边最早的追随者之一。刘备在任命张飞时,给他写了一份极具文采的玺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刘备把张飞比作周朝的名臣召虎,称他忠诚勇毅,德行高尚,是国家的栋梁。
这可是极高的评价。召虎,当年可是救过周宣王的命,又扶持他登上皇位。刘备这话一出口,张飞能不激动吗?他可能觉得刘备把自己放在了和关羽一样重要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将阿斗,也就是刘禅,托付给他。想象一下张飞读着这封玺书,心花怒放的样子,仿佛未来的蜀汉江山就要靠他来护佑了。
恰恰在接到这封玺书不久之后,张飞被部下范强、张达刺杀了。这个暴躁的猛将,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他的命运,似乎被刘备的这份任命书推了一把。有人说,刘备把张飞夸得太高了,给了他过多的责任感和期待,反而让他迷失自我。
马超的困境:被暗讽?
再来看马超的情况。马超是西凉的一方豪强,曾带兵反叛曹操,闹得声势浩大。但正如不少人对他的评价,“勇而不仁,见利忘义”,马超在北方的名声并不好。不仅如此,他的家族几乎被曹操灭门,自己也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最后投靠了刘备。
刘备对马超的任命书,和对张飞的那份相比,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称赞马超“威武”,但只字不提他的忠诚、仁义。更有趣的是,刘备用了“信著北土”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马超的威信广布北方,但大家都知道,马超在北方的名声其实并不好。刘备这句话,简直就是反话。
这一点,马超自己也明白。虽然他被封为了骠骑将军,但刘备对他的防备之心显而易见。马超曾经反叛曹操,刘备自然不敢完全信任他。于是,刘备的玺书里既有表面上的赞誉,也有隐晦的敲打:你要好好治理地方,施行赏罚,要对得起蜀汉的恩德。话里话外,刘备都在提醒他,不要再重蹈覆辙。
马超读到这样的玺书,心情会如何?他曾是叱咤风云的一方霸主,如今却被人如此敲打。面对刘备的提防和暗讽,马超的心情可想而知。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马超就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七岁。
刘备对张飞、马超的不同态度,背后是他对两人不同的信任程度。张飞是刘备最早的追随者,忠诚毋庸置疑。而马超虽然勇猛,但他曾背叛过曹操,这让刘备始终对他心存戒备。
刘备对张飞的玺书,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把张飞比作古代的名臣,甚至暗示他是刘禅未来的托孤重臣。这种高度的信任,既是对张飞的认可,也是刘备对蜀汉未来的安排。而马超则不同,刘备的玺书中虽然有赞美,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防备。刘备知道,马超曾背叛过曹操,谁能保证他不会再做出类似的举动呢?
张飞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他虽然忠诚,但脾气暴躁,对部下严厉甚至残暴。这种性格,让他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日常管理中却树敌不少。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张飞最终死在了自己的部下手中。他的死,表面上是因为部下的叛变,实际上是他长期积累的矛盾爆发的结果。
刘备对张飞的玺书,虽然充满了赞美,但也透露出一丝劝诫。刘备希望张飞能够像召虎那样,既有勇有谋,又能以德服人。张飞的性格注定了他无法做到这一点。他的暴躁和严厉,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马超的结局,则与他的过去有着直接的关系。马超曾是西凉的一方霸主,但因为反叛曹操,家族几乎被灭门。这段经历,给马超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虽然他投靠了刘备,但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刘备对马超的玺书,虽然表面上是对他的赞美,但实际上却是在敲打他。刘备知道,马超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不敢完全信任他。马超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看到了刘备对他的提防,也意识到自己在蜀汉的地位远不如张飞、赵云等人。这样的心理压力,最终让马超抑郁而终。
历史的风云,总是充满了巧合与讽刺。刘备的两份玺书,成了张飞和马超命运的转折点。张飞被捧得太高,最终死于自己的暴躁和信任;马超则被敲打得太狠,抑郁而终。有人说,刘备的玺书成了催命符,夸死了张飞,羞死了马超。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刘备是否真的有这样的用意,但这两份玺书的确影响了两位将领的命运。
刘备的用人之道,既有信任,也有提防。在这场历史的博弈中,张飞和马超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有些人说,刘备真是看人太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