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石镇,户籍仅有5万余人,但常住人口多达12万,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一倍还多则证明界石非常的有吸引力。经常来界石镇游玩,就知道这里工厂很多,赶场非常热闹,同时也知道界石镇名字的由来。界石镇是一块石碑而得名,但极少有人知道起初名字叫梁家店,而且还跟湖广填川有关,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界石镇的老地名。
界石镇的得名是清朝康熙年间设立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上走綦江,下走南川”而得名界石场。石碑并非是南川、綦江和巴县的界碑,而是引路碑。明末清初的战乱让四川人口锐减,为快速增长人口,恢复天府粮仓生产,清朝廷实行“湖广填川”政策,使得四川境内人口在短时间内得以增长,粮食生产得以保障。
清朝康熙年间,湖北梁姓夫妻前来四川落业,途中来收集部分填川的百姓,顺着官道来到三叉路口时上百人的队伍安营扎寨住下。大伙都推荐梁姓为话事人,并讨论队伍要往哪边走,梁姓话事人提出队伍抽调步伐轻盈,年轻力壮的人前去探路,一支顺着官道上坡走,一支则顺着官道平路走,找到适合垦荒的地方就回来汇报。
不出半个月出去探路的人回来报到,走平道官路的说往那边走是南川县,那边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以垦荒种地,另一支探路者说走上坡官道是綦江,那边有适合人类耕种的土地。梁姓话事人听到后非常高兴,将队伍分成两个小组,一支走綦江一支走南川,自己则留在三岔路口指引前来落业的百姓。
两支队伍极力恳请梁姓夫妻走,但梁姓夫妻留意已决便约定春节时从三岔路口走出去的人都要回来聚一次。梁姓夫妻在三岔路口旁安顿下来,并给来往的人指路,梁姓夫妇的热心和善举让过路人非常感激,亦让过路人对梁姓夫妻颇有印象。落业第一年,当初分出去的两支队伍都来到三岔路口团聚,并汇报各自的成绩。
分出去的两支队伍前来团聚时还带来很多的礼品,梁姓夫妻生活上比较富裕便在三岔路口开店,一来是营生,二来是方便路人歇脚和补充体力。路人增多,店也越来越大,起初的粥店逐步发展成茶、餐馆、客栈、商品于一身的综合商店,人们亦将此地称之为梁家店。梁家店生意红火后老板则忙碌起来,老板忙碌后就没有给路人引路,梁姓老板出资建引路碑。引路碑不是界碑而是走南川和綦江的分界线,引路碑则叫界石碑。
每年春节的聚会则是梁家店最热闹的日子,同时周边村民也跟着来一起凑热闹,填川百姓汇集在梁家店的越来越多而形成小场。梁姓夫妇生活稳定后将湖北的家属接过来一起生活,清朝雍正年间梁家店已形成30户上百人的生活聚集区。户数和人口数量已够设甲标准,属忠里五甲,并设场。原本想为感谢梁姓夫妇而起名梁家场,梁家认为不妥,便以指路碑为名界石场。
界石镇最早设置是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界石镇不是行政单位而是军事单位,界石场驻扎军事力量足以说明界石镇不仅是商贸要地而且还是军事要地,直至清朝末期才撤销界石镇改为界石场。民国19年(1930)设界石乡,民国24年(1935)改为联保,民国29年改为乡,解放后保留乡建制,1953年为巴县第10区,1958年设界石管理区,界石乡则改为界石公社。
巴县第10区区公所在界石乡,按当时一区设一所中学的要求,巴县第10中则在界石乡,后来县管区不再排序命名而是区公所驻地命名而改为界石区,巴县第10中学则更名为界石中学,现在则是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渝南中学是民国时期开设,原址在綦江区的升坪场,解放后升坪那边的渝南中学停办,不知升坪的渝南中学跟渝南田家炳中学有何关联。
界石区辖有界石镇、公平、忠心、月华、石岗、南彭4个乡,分单干后界石就是镇,撤乡并镇时公平镇并入界石镇。界石镇常住人口12万,想来界石镇是现在巴南区第一大镇没人敢反驳,常住人口多所以赶场非常的热闹。界石镇这些年发展非常快,现代文化对当地村民冲击非常大,但对于赶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喜欢赶场的朋友369前来,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