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提醒:若血糖没超这个数,不用太过担心,正常吃喝就可以

栗子科普 2025-01-17 17:50: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否则会出问题!” 这是很多人对血糖的固有认知。但最近,复旦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如果血糖没有超过一定数值,就不必过度紧张,正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

这一结论既让人松了口气,又引发了新的疑问:这个数值到底是多少?为什么不超这个数就没必要担心?又有哪些常见误区让人对血糖问题过于焦虑?

你真的了解“血糖”吗?别让名词吓到了

说到“血糖”,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糖尿病”三个字。

但血糖只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它就像汽车的燃油,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血糖的正常范围根据医学标准是: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7.8 mmol/L。

那么问题来了,复旦大学提到的那个“数值”,指的是什么?这需要结合“糖尿病前期”的概念来理解。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或者餐后血糖超过7.8 mmol/L,就可能进入糖尿病前期的范畴。

但如果血糖只是略高,并没有达到这些数值,人体的代谢系统通常可以调节,不必过于忧虑。

血糖调节的奥秘: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聪明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人体有一套非常精密的血糖调节系统,主要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完成。胰岛素负责降低血糖,把葡萄糖“送”进细胞供能;胰高血糖素则在血糖过低时“拉一把”,让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

只要这两种激素配合默契,血糖就不会轻易失控。

但问题在于,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会让这套系统“疲于奔命”。比如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作息紊乱等,会让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下降,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好消息是,如果血糖没有超过糖尿病前期的临界值,改变生活方式往往可以让它恢复到正常状态。

“血糖焦虑”从哪来?可能是被商业忽悠了

现代社会,提到“血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恐惧:是不是要得糖尿病了?是不是不能吃甜的了?是不是以后只能“吃草”了?这种焦虑的背后,其实有很多误解。

误解一:血糖稍高就等于糖尿病?

很多人一听到“血糖高”就联想到糖尿病,但血糖升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步到位”。

根据医学统计,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只有30%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而70%的人如果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误解二:必须严格控制饮食,连水果都不能吃?

不少人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就开始“闻糖色变”,连水果都不敢碰。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水果中的果糖和膳食纤维对血糖的影响远低于精制糖类。

复旦大学的研究也指出:只要血糖没有超标,适量吃水果不仅不会升高血糖,还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等,避免空腹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比如西瓜、荔枝等。

误解三:血糖正常的人就不用关注饮食了?

还有一种“反向误解”是,认为只有血糖高的人才需要注意饮食。

这其实也是不对的。血糖的稳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目前血糖正常,也不能放纵饮食。

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代谢能力下降,血糖波动的风险会更大。

那个“临界值”背后,藏着什么科学逻辑?

复旦大学研究提到的“血糖没超这个数不用担心”,其实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这个“数”通常指的是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在医学上,这个标准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信号:超过这个数,就意味着胰岛功能可能已经受损,需要干预;但如果没到这个程度,人体通常可以自我调节。

有趣的是,这种“临界值”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中国的糖尿病前期标准是空腹血糖6.1 mmol/L,而美国的标准是5.6 mmol/L。

这反映了不同人群的基因差异和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

如何让血糖“乖乖听话”?别靠“偏方”,科学最靠谱

既然血糖是动态变化的,那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它保持稳定呢?以下是几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1. 饮食:不需要“吃草”,但要学会“挑食”

控制血糖并不意味着只能吃苦瓜、杂粮饭。饮食应该多样化,但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数(GI)。

同样是主食,糙米和燕麦的GI比白米饭低得多;同样是零食,坚果比饼干对血糖的影响小得多。

2. 运动:别小看每天30分钟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直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不需要高强度的训练,哪怕是每天快走30分钟,都能起到效果。

3. 睡眠:晚睡的人更容易血糖高

很多人不知道,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环节。

4. 情绪管理:压力大也会升高血糖

压力会让人体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进而抑制胰岛素的作用。

学会放松、调节情绪,对血糖稳定也很重要。

结尾:健康的关键是“适度”,别走极端

血糖问题之所以让人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正如复旦大学的研究所示,如果血糖没有超过一定的数值,就没必要过度担心,正常吃喝、规律生活即可。健康的关键在于“适度”:既不要放纵,也不要过度节制。

提醒大家:与其纠结于血糖的细微波动,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整体健康上。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作息,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才是远离糖尿病的根本。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糖研究项目

《中华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第4期,糖尿病前期防治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防治报告

3 阅读:2804
评论列表
  • 2025-01-18 07:00

    说了这么多,还是放屁

  • 2025-01-18 15:18

    什么是超过一定的值?屁话一通,误导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