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逝世六天后,邓小平亲自批示:悼词里的伟大改成卓越,为何

百年人物志 2025-01-21 10:12:31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此后,在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郭沫若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寒冬,但从1976年10月开始,中共中央已经开始酝酿转变全国工作重点,其中,科技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点。

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了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正式复出。邓小平复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人民大会堂请来几十位著名科学家、教授,请他们就未来我国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人心中都有很重的包袱,发言时很慎重。直到邓小平明确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家才真正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了。

在之后的座谈会上,每位科学家、教授都在积极发言,邓小平全程参加,听得十分认真。会议结束时,邓小平还发表了讲话,鼓励大家尽快走出阴霾,投身到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同年8月,中共十一大会议,作出了要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决定。会后,相关筹备工作迅速展开,消息一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欢迎。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更是积极题词献诗,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造势。与此同时,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也开始了。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数千名科技工作人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大会。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的讲话为这次大会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参与人员得以放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

当时,继续留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之中。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郭沫若因身体原因被送进了医院接受治疗,但他却不顾医生和亲人劝阻,一再表态要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直言“我是科学院院长,一定要去参加科学大会。”

最终,大家拗不过他。大会开幕式当天,经中央批准,医护人员特别允许他出席,但时间要严格限制在半个小时内。

当天,当坐着轮椅的郭沫若出现在了主席台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足以看出大家振奋的心情。

这次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我国未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虽然因身体原因没能出席,但播音员宣读了他的书面讲话,他在讲话中写道: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从此,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人员迎来了“春天”,许多科学工作者争分夺秒,寸阴必争,恨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搞科学研究上。就连快60岁的著名数学家关肇直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根据他生前留下的遗嘱,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医学做解剖研究后,再将骨灰撒到大寨的土地上。

6月18日,邓小平出席郭沫若追悼大会并致悼词,他在悼词中称郭沫若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人民日报》还全文刊发了邓小平在追悼会上的悼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有关部门将起草的郭沫若的悼词送给邓小平审核时,他作了一个批示,那就是将原先写的“伟大”二字改为“卓越”。所以,外界听到的悼词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原本是“伟大”。

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郭沫若不配“伟大”这样的说法吗?这个十分细微的改动实际上是邓小平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如果用“伟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政治方面的联想,颇有搞个人崇拜的意味。但如果用“卓越”的话,着重强调的是个人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成就和贡献。相比之下,用“卓越”代替“伟大”的确更合适。

这不仅体现了郭沫若在学术方面作出的贡献,而且凸显了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1923年,郭沫若结束9年留日生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很快,归国的喜悦便被眼前满目疮痍的悲痛所取代。底层人民受尽压迫和剥削,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看着眼前的一切,郭沫若决定以笔为武器,与这个黑暗的世界战斗。他也开始了从象牙塔到社会道路探索的历程。

1924年末,在五卅运动的影响下,郭沫若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革命倾向的文章。他在上海被北洋政府盯上,但同时,中共领导人瞿秋白也注意到了他。

1926年,为了获得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郭沫若来到了广州,并在这里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郭沫若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主动提出到军队中接受革命锻炼。

同年7月,郭沫若进入国民革命军,负责北伐期间的政治工作。经过血与火的锻炼后,郭沫若逐渐能够在政治工作独当一面。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残忍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青年,郭沫若认清事情真相后,第一个站出来揭露了他反革命的真面目,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的革命口号。郭沫若随即登上了国民党的通缉名单。

南昌起义打响后,郭沫若被一直推举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在途中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郭沫若能够在革命陷入低潮,大量党员退党的背景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足见他对我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因国民党政府通缉,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一边投入创作,一边等待回国时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回国,投身抗日战争。此后,根据党组织指示,郭沫若便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公开活动,积极联系各界知名人士,在知识分子和文艺团体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从入党以来,郭沫若便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便有郭沫若不同的声音。不可否认,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的郭沫若也曾犯过错,有过争议,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是无法否定的。

参考资料:郭沫若学刊2012年4期、解放日报2010-06-12、人民政协报、新华每日电讯、七一网、团结报、北京日报

1 阅读:27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