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期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很少人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在1900年之后,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其实已经放缓,存在通缩现象,产能过剩明显。
与之对比的是法国,法国在经过漫长的低速增长阶段以后,在1900年开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0年,法国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德国的。
当然从经济总量上来讲,法国还是落后于德国的,但是德国经济放缓已经是事实,法国还在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兴工业上胜过了德国,如德国发明了内燃机,但法国的汽车工业后来居上,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汽车大国。
而德国经济的特点就在于,浓厚的国家干预主义,军国主义传统让德国有能力对经济进行方方面面的管制。
当时德国盛行的康采恩集团中政府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1910年的莱茵电力集团,24名监事会成员中有14名来自公共部门。而莱茵集团本身也是在政府的扶持之下成立的,依靠政府的扶持成为德国最大电力集团。
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政府在一些特定领域里,扶持一两个特大型企业,把规模做大做强,形成巨无霸企业,如著名的军工巨头克虏伯公司,就跟德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政府还能指定克虏伯公司的继承人。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追赶阶段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在行业内把规模做大,把英国的一些小企业打得连连后退。
这种康采恩模式后面被日本人学了去,称之为财阀模式,同样是一种追赶型经济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不是没有缺点的,那就是创造了庞大而又缺乏购买力的劳工群体。当这些劳工群体无法消化本国过剩的产能之后,通缩就开始出现了。无独有偶,日本学了财阀制度后,也深陷通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在一战之前,德国就已经深受产能过剩之苦,举一个例子,1913年德国的钢产量是1700万吨,英国是720万吨,法国是480万吨。看上去是德国遥遥领先,问题是你德国的平均富裕水平比英国还低,这么多的钢铁产能卖给谁呢?
当产品卖不掉,经济继续发展的动能就放缓了,法国的产量虽然跟德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发展速度却是很快的,只要时间允许,就会缩短和德国之间的差距。
为此德国领导层也是非常的头疼,在一战爆发时,总参谋部对德皇威廉二世说,如果现在就爆发战争,他们有信心取胜,如果是二十年后再爆发战争,那么他们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
虽然一战德国也没有取胜,但是总参谋部的话还是体现出他们对经济的不自信,害怕二十年后法国会反超德国。
更关键的是,法国当时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民主宪政,政府有了合法性来源。但是德国的专制帝国,靠的是经济奇迹来拉拢民心,对抗民主改革的要求。
当通缩毁灭经济奇迹的时候,无疑对德帝国的合法性产生动摇,人民不满的声音就会出现。此时就需要新的合法性来源,德国选择了军事叙事。
虽然经济奇迹不再,但是好歹大国崛起了啊!德国各界新闻报纸开始鼓吹军事扩张的好处,说我们的产能过剩,是因为没有殖民地销售产品,殖民地都被英法抢去了。
德国想要化解产能过剩,结束通缩危机,就需要扩张军队,争抢阳光下的土地。德国社会全面从经济叙事转向了军事叙事,成为政府新的合法性来源。
只不过军事叙事就非常危险,国民的热情一旦被煽动起来,战争的列车就很难停下来。
一战并没有结束德国的通缩现象,反而由于社会的中产阶级毁灭,导致通缩现象更加严重。战后的德国一直面临消费不足的困境,为此纳粹主义抬头,并将消费不足的问题归咎于犹太人,用犹太人的财产来扩充军备。
只不过纳粹重振经济花费的天量债务,让产能过剩更严重了,又让德国打了一场更惨烈的二战。至此旧德国彻底毁灭,二战后的德国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