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的漫长历史进程之中,耿秉无疑是一位极为特殊的将军。他在那段历史画卷里,有着独特的存在意义,其身上所具备的特质以及所经历的种种,都使得他与同时期的其他将领明显地区分开来,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呢。
他极为特殊,所做之事可谓惊天动地。东汉灭北匈奴的整套计划由他牵头策划,且亲自带头付诸实施。确切来讲,东汉能成功灭掉北匈奴并勒石燕然,这一成果的大部分功劳都应归于耿秉。
然而,与此同时,这个名字在后世鲜为人知。一说起勒石燕然,多数人脑海中率先浮现的往往是外戚窦宪。而耿秉这个名字呢,除了那些对东汉历史极为熟悉的人之外,恐怕绝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压根就不曾知晓过。
与之相反的是,后世诸多专门钻研东汉史的历史学家,皆对耿秉深感惋惜。差不多所有人都觉得,耿秉无疑是东汉时期最被低估的名将。就凭他所立下的那些战绩,原本是完全能够妥妥当当进入武庙的呢。
甚至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倘若东汉时期的发展未出现异常情况,就耿秉所取得的战绩而言,他不单单有资格进入武庙,甚至极有可能跳过七十二位陪祭名将所处的位次,径直登上武庙十哲的榜单呢。
历史上的耿秉究竟是何种人物呢?明明原本极有可能进入武庙,可为何其知名度后来却变得如此之小?再者,作为亲手策划攻灭北匈奴作战方案的人,又为何最终连武庙都没能跻身其中呢?
我们不妨从耿秉本人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后世史学家虽无法从史书确切知晓耿秉的详细生年。不过,依据相关研究推断,在耿秉诞生之际,要么刘秀已然扫平了大半个中原,要么就是其刚刚完成统一天下之事不久。
这个时间点颇具趣味呢。
耿秉的家族有着其特殊性。
耿况乃是耿秉的爷爷,而耿秉的大伯是耿弇。在东汉开国那段历史进程当中,这二人可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想当年刘秀于河北进行招抚事宜之时,恰恰是耿家父子率先站出来给予刘秀支持,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刘秀后来建立东汉的丰功伟业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倘若在当初没有耿家全力支持的话,哪怕刘秀具备召唤陨石这般神奇的能力,想要成功建立东汉恐怕也是极为艰难的。这并非是说刘秀自身不够厉害,实在是耿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太过关键、太重要了。
后来耿家行事颇为识趣,待刘秀势力崛起腾飞之际,耿家始终甘心扮演辅助的角色,坚定地站在刘秀一方,从未生出二心。而在刘秀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耿家又能适时舍弃手中所握权力,如此做法,着实是在刘秀跟前赚足了好感。
于是在东汉彻底完成天下统一之后,到了正式划分利益的时候,耿家获得的利益份额是最大的。对于后续的东汉政权而言,耿家就如同大股东一般的存在,并且人家持有的还是最为珍贵的原始股呢!
在东汉统一战争落幕之后,耿况与耿弇这对父子果断地选择了放弃手中兵权,而后悄然隐退归家。也正因如此,耿家其余的男丁便迎来了被重用的契机。后续耿家第二代的那几位男子,也就是耿弇的几个弟弟,个个都担任着太守及以上级别的官职。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情形之下,耿秉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耿家的三儿子耿国,正是耿秉的父亲。东汉开启休养生息阶段后,耿国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一路顺遂前行,最终得以担任大司农这一要职,要知道大司农可是位列九卿之中的呢。
耿家真正的奠基者耿况与耿弇,在耿秉出生之时,已然退休归家了。想必这两位大人物退休后也没别的要紧事可做,于是便一门心思教导后辈。在耿家的传承脉络里,耿况属第一代,耿弇及其几个弟弟为第二代,耿秉则是耿家的第三代。
爷爷与大伯退休后赋闲在家,没什么特别的事儿可干。于是,他们便将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了教导耿家第三代这件事上。也正因如此,耿家第三代人中,几乎不存在纨绔子弟,这和其他顶级世家的二代那种情况可是截然不同的。
与此同时,在爷爷与大伯的悉心教导之下,耿家的第三代人,到后来差不多是人人都极为擅长打仗!并非仅仅是会打仗这般简单,而是近乎人人都达到了精通打仗的程度呢!
这事儿实属正常,只因耿弇本就是赫赫有名的名将。想当年,耿弇所率领的幽州铁骑,堪称刘秀旗下最为强悍的精锐之师,在战场上那可是所向披靡、横扫天下呢。而且耿弇更是位列武庙的顶尖级名将。有如此厉害的长辈自幼悉心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本事,自然是不言而喻啦。
总归来讲,这属于人家代代相传的家学。就是那种在家族内部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学问或者技艺之类的,是人家家族所特有的,旁人轻易学不来呢,毕竟这可是人家独有的家学。
在耿家众多第三代孩子当中,耿秉打小就显露出极为惊人的战争天赋。自幼时起,他便对各类兵法熟稔于心,其中又尤以《司马法》最为精通,其精通程度已然达到能够为《司马法》进行解说的地步。
就这样,耿家有其核心技术,而耿秉早早便掌握了它。也正因如此,早在许久之前,耿家便已然明确,要把耿秉当作第三代的引领者去着力培养,使其能够肩负起引领家族发展等诸多重任。
耿家的这一选择,想来刘秀和刘庄父子是较为认可的。据史书记载而言,刘秀对耿秉的认可程度颇高,就如同后来诸葛亮对待姜维,抑或是唐太宗对待薛仁贵那般,完完全全是把耿秉当作下一朝代可担当领兵大任的将领来着力培养的。
基于此缘故,在刘秀当政时期,耿秉压根就没多少能展现自身的契机。其一,刘秀在位后期,东汉全面处于休养生息状态,并无大规模战事可参与。其二,彼时诸多老将尚在人世,像耿秉、邓禹、马援等都健在,如此一来,年轻的耿秉自然难以获得上场表现的机会。
如此这般,一直到刘秀离世,汉明帝登上皇位。彼时,像耿秉、马援等老一辈的人物,均已相继离世。于是,历史的舞台轮到了二代武将们登场亮相,而耿秉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慢慢崭露头角,开始显露出自身的不凡来。
汉明帝登基之后,径直把耿秉任命为“谒者仆射”,让其担当自己身边的军事顾问。每逢东汉高层召开小型会议,汉明帝总会将耿秉带在身旁。就级别而论,在当时,耿秉压根没达到能参与这类级别会议的资格,可汉明帝却执意要带上他。
明眼人都能瞧得出,于汉明帝而言,耿秉无疑是他最为信赖的领兵大将。一旦日后汉朝有战事开启,那奔赴前线担当指挥官一职的,大概率便会是耿秉了呢。
然而,在汉明帝执政的前十余载中,耿秉始终未得施展才能的契机。缘由在于这段时期汉朝着力于休养生息,未曾有战事发生。从史书记载来推断,此战略规划大概率是刘秀在世时便已确立的。刘秀晚年之际,便与身旁的功臣们明确了后续战争的主要走向。而负责将其付诸实施的,正是汉明帝与耿秉这一辈人。
就这样,一直等到了公元72年,这一年恰好是汉明帝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而耿秉苦苦期盼的属于他自己的机遇,也终于在这个时候真正降临了。
彼时,耿秉差不多已至四十岁的年纪。历经多年的休养生息,东汉已然具备了再次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实力。就在这一年,耿秉积极主动地呈递上书,恳请开启针对北匈奴的作战规划。
汉明帝这边呢,在收到耿秉呈递的上书后,十分干脆地就核准了其所提的建议。并且,汉明帝还下达指令,让耿秉来牵头负责组建一个专门的战略讨论小组,赋予其全权,以便制定出后续战争的具体方案。
据史书记载,该战略讨论小组是由六个人组成的。其中,耿秉担任组长一职。至于其余五名组员,分别是窦固、祭肜、马廖、刘张以及耿忠。
以下这几人,个个都有着极为雄厚的家世背景,且各自代表着一股政治势力,正因如此,他们才得以入选这个小组。就拿窦固来说,他乃是东汉初年河西派重要人物窦融的侄子,窦家在河西五郡的影响力相当大。毕竟后续战争一旦开启,军队必然要经过河西走廊,所以小组里安排一个窦家人是很有必要的。
为何选的是窦融的侄子而非其儿子呢?缘由其实很简单。早在十年前,窦融的儿子竟假传太后懿旨,结果被汉明帝径直赶回老家予以软禁,最终糊里糊涂地死在了监狱之中。彼时,窦融的长子以及长子的两个儿子都已离世,如此一来,窦家便轮到窦融的侄子窦固崭露头角了。
祭肜有个堂哥名叫祭遵,在云台二十八将里可是排第九的呢,后来他领兵去攻打四川,可惜竟遭遇刺杀身亡。祭肜身为祭遵的堂弟,那可是代表着东汉的开国老将。虽说他年龄不小了,可论资历也好,讲水平也罢,都是完全有资格参与到这个小组当中的。
东汉初期的名将马援乃是马廖的父亲。不仅如此,汉明帝的皇后正是马廖的妹妹,如此一来,马廖自然就成为了外戚势力的代表人物。
而刘张呢,乃是刘秀大哥刘縯的孙子,其身份能够直接代表着刘氏宗亲这一方呢。
耿忠乃是耿弇之子,和耿秉一样都出身耿家。相较而言,耿忠在军事才能方面稍逊于耿秉。但要知道,耿忠是耿家的长子长孙,既然耿秉已经进入了这个小组,从情从理来讲,耿忠若不加入其中,确实显得有些不太妥当呢。
需留意的是,整个东汉针对北匈奴展开的灭国战争,其全部战略规划皆由一个六人小组所制定。而之后窦宪实现的勒石燕然之举,实际上不过是依托该小组所奠定的基础,方才取得的成果罢了。
顺带提一下,当六人小组在探讨作战计划之际,那个有着勒石燕然壮举的窦宪,彼时估计还在自己的老家待着呢。从亲属关系来讲,窦固乃是窦宪太爷爷的弟弟所生之子,这么算来的话,窦宪是得称呼窦固一声叔爷的。
此前,窦宪的爷爷曾假传懿旨,这使得汉明帝对他家这一脉印象极差,于是便让他们一直待在老家不得外出。后来,窦固在前线打了胜仗、立下战功,窦家其余人才慢慢解除禁令。再之后,窦宪的妹妹被送进皇宫,嫁给了汉明帝之子刘炟。待窦氏当上皇后,窦宪这才得以彻底发迹。
在六人小组讨论作战计划之际,窦宪压根就不具备上桌参与讨论的资格。当时那种情形下,别人围坐一起商讨重要的作战计划,可窦宪却完全被排除在外,连能坐在桌旁一同谋划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呢。
于是,经由耿秉所牵头的那六人小组展开一番讨论之后,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便应运而生了。但在此处,我们需暂且将耿秉的故事按下不表,先来聊一聊东汉时期整体的战争思路究竟是怎样的情况。
史书当中并未明确记载,东汉针对匈奴的整体战略思路究竟是由谁所提出的。不过依据史书里的相关记载来推断,这一计划的大致方向,大概率是在刘秀在世之时便已经制定好了的。
这事儿其实挺平常的,要知道,刘秀自身的能力那是相当出众,堪称最顶尖的战略家。况且在刘秀在位的后期阶段,诸多开国老将都依然健在呢。想必这些老兄弟们,闲暇之时,大概就凑在一块儿琢磨着该怎么去攻打匈奴了。
在东汉所制定的那套战略方案里,针对匈奴的作战计划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策略是对匈奴进行分化处理。彼时,东汉坚守北方边境防线,只开展防守反击作战,并不贸然深入草原去与匈奴展开决战。在此过程中,东汉全力恢复自身国力,而且借着防守反击战的契机,拿下东北的鲜卑与乌桓,以此斩断匈奴伸来的臂膀。
刘秀所处的时代,首个阶段近乎完美地推进完成了。彼时在前线负责开展反击战的,正是伏波将军马援。在马援强有力的打击之下,没过多久,鲜卑以及乌桓,先后都对汉朝表示臣服,归顺于汉朝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由于匈奴内部出现了权力争斗的情况,到刘秀执政后期之际,匈奴发生了分裂,由此形成了南匈奴与北匈奴两支。就在这个时候,东汉选择对南匈奴予以扶持,借此来对抗北匈奴。
在刘秀离世后,汉明帝登上皇位。自此开始,往后的十多年时间,都属于第一个阶段。一直持续到汉明帝在位的后期,汉朝的国力这才完全恢复如初。也正是到了这样的一个节点,汉朝方才开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进程。
第二阶段的关键在于攻略西域。一旦成功拿下西域,东汉便能对北匈奴达成一种半包围的态势。虽说在北匈奴的北方,东汉难以进行布局安排,不过那一带气候条件极为恶劣,本就人烟稀少,如此一来,眼下所形成的这个包围圈,实际上已然是足够用的了。
就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耿秉站了出来,着手组建起了一个六人小组,随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启了制定后续战略方案的相关工作,旨在为接下来的行动等谋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耿秉牵头主导,不多时便完整制定出了一个作战方案。自此往后的十几年间,东汉的全部作战思路,大体上都是在彼时被提出的,这一方案为东汉后续诸多军事行动奠定了重要的思路基础。
此后,作战方案一经提出,东汉便正式开启了对西域的攻略行动。公元73年时,东汉派出四路兵马,一同朝着北匈奴所在之地进发。而在这四路大军之中,有三路承担佯攻任务,另有一路则负责主攻作战。
三路佯攻的目的在于拖住北匈奴的主力部队。至于主攻方面,其任务是径直出兵,拿下如今的哈密地区,以此切断北匈奴与西域的关联。西域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一旦汉朝成功占据哈密地区,往后北匈奴便很难再对西域展开大规模的增援行动了。
此后,汉朝便能够逐个去摆平那些西域小国,从而实现对西域的全面掌控。如此一来,西域这片广袤之地便能够被汉朝稳稳地握于手中,汉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威也能得以充分确立,西域各国也将尽在汉朝的有效管辖之下了。
然而在这场战争开启之后,耿秉虽身为战略方案的提出之人,可他自身却未率军承担主攻方面的任务。与之相反的是,来自窦家的窦固,肩负起了带兵主攻西域的职责。
很显然,这并不能说明耿秉作战能力欠佳,也并非意味着耿秉不愿意承担主攻的任务。
确切来讲,这实际上是由历史方面的缘故所导致的。
在西汉末年时,窦融割据了河西五郡,而后携这河西五郡一并投靠了刘秀,也正因如此,窦家在当时得以拥有极高的地位。虽说发展到当下这个时候,窦融早已离世,不过窦家在河西五郡的影响力却依旧留存着。
河西五郡指的是位于河西走廊沿途的几个郡。在西汉前期,这片区域并不在其掌控之下。直至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一番征战行动后,河西走廊才被成功拿下。此后,西汉又展开大规模向此地移民屯田之举,如此,才逐渐有了后来的河西五郡格局。
现如今,东汉若打算对西域发起进攻,那么组建军队便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从成本方面来考量的话,东汉最为妥当的做法便是从河西五郡直接进行征兵,随后径直朝着西域进军。只不过,这征兵以及后续进军西域的相关事宜,耿秉显然是无力承担的,唯有窦固能够完成此项任务。
另外,窦固相较耿秉存在一个耿秉无论如何都难以企及的优势。窦固娶了汉明帝同父同母的亲妹妹涅阳公主。涅阳公主自幼便备受汉明帝这位兄长的照料。因而,不论从前窦家怎样张狂,窦固作为汉明帝亲妹妹的丈夫这一身份是始终不变的,这一点没法更改。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缘故,主攻的职责理所当然地就落到窦固身上了。而耿秉呢,他显然是不会愿意在这个时候去给窦固当副手的。如此一来,他便只能独自率领另一支军队了,这支军队从陇西集结后,朝着张掖的方向行进,去执行袭扰相关的任务。
自此时起,耿秉的诸多努力大半都成了为窦家效力的嫁衣,而这一局面,他自己也是无力改变的。在相关安排之际,耿家把耿忠安排到了窦固身旁担任副手。耿忠参与到了六人小组当中,虽说其能力稍显不足,可他毕竟是耿弇之子,相较而言更有与窦固争利的资本。
如此这般的话,往后要是在西域那边取得了胜利,耿家好歹也能有所收获,不至于最后落得个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境地呢。
接下来那场战争,其实也没太多可说之处。耿秉所率部队主要承担牵制与袭扰敌军的任务,如此一来,能取得的战功也就比较有限了。与之不同的是窦固那边,在战争中一路高奏凯歌,不但很快就将匈奴主力击退,还成功占据了哈密地区,把北匈奴通往西域的大门给牢牢锁死了。
实际上,耿秉在此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所有的这一切情况。
在那场战役结束一年后,耿秉已然完成了拖延相关任务,于是便着手参与西域方面的事宜了。时间来到公元74年,耿秉率领军队从昆仑塞出发,而后进驻西域。不过呢,等抵达西域之后,耿秉也只能担任窦固的副手一职罢了。
虽说耿秉担任的是副手一职,可他着实将自身的才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在后续展开的战斗进程里,耿秉更是身先士卒,亲自率领众人出击,成功击退了位于天山那一带活动的匈奴军队,尽显其军事才能与果敢风范。
并且,在汉军进攻车师的那段时间里,耿秉与窦固曾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由于双方都无法说服彼此,于是耿秉索性率领自己麾下的部队,独自担当先锋前去作战。经过短暂的交锋,耿秉不仅轻松将车师击溃,还一举歼灭了好几千的敌军。
在经历了这一场战斗之后,车师方面基本上已经宣告投降了。这场战斗的结果,使得车师再也难以维持抵抗的态势,从而做出了投降的举动,至此,其投降之事也算是基本确定下来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耿秉绝非那种仅仅会“纸上谈兵”的参谋式人物。实际上,他是真真切切具备打仗才能的!并且在战场上带头冲锋陷阵这方面,他也做得极为出色呢。
通常来讲,像这样的人,我们往往会把他们称作帅才。
当这一年的战事结束后,窦家与耿家身为战争的主要推动者,便着手在西域划分利益了。随后,窦固安排班超前往,以再度打通西域之路。与此同时,耿家那头呢,是委派了出自耿家四房的耿恭,率领军队留在西域进行驻守。
在此之后,便有了班超再度打通西域的壮举,还有那令人动容的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传奇故事上演。这些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展现着古人的英勇无畏与非凡气魄,成为了后世不断传颂的经典篇章。
然而,在那场仗结束后不久,汉明帝便离世了。此后,汉朝也只能无奈地让前线的战争暂且停了下来。
然而,这一结果对耿秉而言,实则是件好事。在汉明帝时期,窦固身为汉明帝的妹夫,有他在,耿秉是没可能出任主帅一职的。但到了汉章帝当政之时,汉章帝和窦固的关系可就没那么亲近了。如此,耿秉便获得了上位的契机。
在随后的数年当中,汉朝前线的战事呈现出减少的态势。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耿秉在仕途方面却仿佛踏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通道,一路顺遂前行,发展势头迅猛。
公元75年,汉章帝刚接班不久时,耿秉获擢升为征西将军,前往凉州驻守。而到了公元76年,耿秉职务发生变动,改任度辽将军,自此便开始了在北方边境的常年驻守生涯,肩负起守卫边疆之责。
东汉时期,度辽将军并非是常设的官职哦。就职权方面而言,在东汉最为兴盛的时候,度辽将军可不光得管理自己手下那些驻防的军队,还肩负着对鲜卑、乌桓以及南匈奴进行管理的职责呢。
若以现代的表述来讲,耿秉身为度辽将军,其管辖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东汉时期北方的全部军队!差不多可以说,在当时东汉的北方军队方面,耿秉这个度辽将军有着极大的辖制权力呢。
在随后的数年当中,耿秉于北方驻守之时,便着手开展自己计划里的下一个步骤了。经耿秉一番安排部署,彼时南匈奴的军队,径直被耿秉接手掌控起来。如此一来,无疑是从根基之处,对南匈奴做了更进一步的削弱,并且从根源上开启了对南匈奴的同化进程。
正是耿秉所做的这套安排,使得后来窦宪在勒石燕然之时,得以直接指挥南匈奴的军队投入作战。其实,窦宪出兵之际,其麾下的精锐力量是汉朝骑兵,而其余的大部分军队,基本上是来自南匈奴以及羌族的。
无疑,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归功于耿秉。倘若缺失了耿秉所付出的努力,那么后续窦宪想要去指挥南匈奴的军队展开作战行动,基本上是毫无可能之事。
另外,耿秉所施行的政策相当不错,正因如此,在南匈奴那里,他备受尊崇与信服。等到耿秉离世之际,南匈奴众多民众纷纷为其哀痛哭泣。更有匈奴人,竟直接划破自己的脸颊,就是为了宣泄内心那份深切的悲伤之情。
按理说,耿秉这般情况,接下来晋升为汉军主帅,承担起对北匈奴展开战略决战的重任,那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事儿了。但关键在于,就在耿秉于北方驻守的这几年当中,汉朝的高层方面,出现了一连串颇具戏剧性的变动。
在耿秉刚升任度辽将军没多久,耿家又出了一位厉害人物耿恭,其开始快速崭露头角。然而耿恭的这般崛起态势,竟招来了其他家族的妒忌。于是在耿恭征讨羌族期间,遭到了其他家族联合起来的弹劾与压制,最后耿恭的官职直接就被免去了。
耿恭遭免职后,耿家方面为了保住耿秉的地位,只得舍弃耿恭。要知道在耿家内部,彼时耿秉才是最具发展前景之人。正因如此,耿恭在经历了带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举后,最终只能落寞收场,在老家度过余生直至老去。
简而言之,窦固此前表现出色,正因如此,汉章帝后来全然赦免了窦家其余众人。如此一来,窦家其他人便无需再被限制在老家生活。随后,窦家送了一位女子进入皇宫。历经一连串繁杂的宫闱争斗后,这位窦家的女子最终成功当上了皇后。
就因后宫里发生的那些事儿,窦家的窦宪一下子便成了汉章帝的大舅哥。如此一来,窦宪可谓横空出世,耿秉又一次被他给顶下去了,其在朝中的地位因这层关系发生了这般变化。
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在此期间,耿秉由于在北方驻守的时间太久了,按规定需要进行换防。而且,其他一些大家族的成员,也渐渐对耿秉的职位起了觊觎之心。公元82年,耿秉被调回京城,担任执金吾一职。而度辽将军这个职位呢,则被同样属于东汉高层家族的邓家获取,由邓家的邓鸿来接任。
就官职而言,执金吾担着保护皇帝的职责,其地位是比较高的。然而正是这样的情况,使得耿秉就此失去了对北方军队的指挥大权。从这一刻起,便注定耿秉没办法在后续的决战当中承担总体指挥的任务了。
又过了数年,汉章帝离世,随后汉和帝继承皇位。待汉和帝登基之后,窦宪的身份一下子就发生了转变,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的亲舅舅啦。
汉和帝登基之时年纪尚幼,彼时虽窦太后身为其养母,可实际上大权皆被窦太后所掌控。如此情形下,汉朝北方军队的最高指挥大权也就只能归于窦宪了,而耿秉呢,便也只能无奈地屈居窦宪之下,担任副手之职了。
耿秉操劳一生,历经诸多艰辛,总算将针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事宜安排妥当。可谁能想到呢,就在即将发起最终决战的前夕,那本该由耿秉收获的成果,却被窦宪捷足先登给摘取去了,实在令人惋惜。
公元89年,窦宪因极为骄狂而犯下重罪。为求脱罪,他主动请求前往北方去征讨北匈奴。至此,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的战略决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我们站在东汉历史的全局视角去审视时,窦宪勒石燕然之举着实令人倍感骄傲。然而,要是换个角度,从耿秉的立场出发去看待这件事的话,便会发觉它其实颇具滑稽之感。
耿秉穷其一生去做准备,耗费一辈子的心力来精心谋划,历经诸多艰难,总算完成了针对匈奴的战略合围之势。可谁能想到呢,就在即将展开决战的关键时刻,他却被人替换下来了,此前的种种努力仿佛一下子都被搁置在了一旁。
所有的这一切情况出现,其根源不过是高层之间展开的权力争斗罢了。而其最终目的,仅仅是想要为那个行事极为骄横的窦宪开脱罪责。
东汉大军已然出发,至于后续的战争过程,着实无需过多赘述了。要知道,接下来的这场战争可是东汉历史的主线剧情所在。毕竟东汉此前可是精心筹备了长达几十年之久呢,也正因如此,这场战争进行得格外顺利,没遭遇太多波折。
窦宪其实并非对打仗一窍不通的愣头青,他还是知晓一些作战门道的。就这样,在窦宪的率领之下,东汉军队展开行动,最终将北匈奴政权一举彻底消灭,并且成功地在燕然山勒石记功,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军事篇章。
史书记载显示,在班固镌刻下那篇《封燕然山铭》之际,耿秉是在现场的。只是那时耿秉所担当的角色,并非汉军的主帅身份,而是窦宪的副手这一职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耿秉征战一生,为此刻足足筹备了一辈子。然而当梦想真正照进现实之时,他却沦为配角,无法成为主角。更为讽刺的是,在这关键一战开启前,窦宪压根就从未涉足过战场呢。
自此刻起,往后但凡世间之人提及“勒石燕然”一事,脑海中率先浮现的往往是窦宪,而非耿秉。可实际上,这份本应归属于耿秉的无上荣耀,却被众人在第一反应里记在了窦宪名下,实在是有失公允。
许是心中的憋屈之感过于浓重,在打完那一战后没多久,耿秉便动身返回了京城。时光匆匆,两年的光阴转瞬即逝,而耿秉却因病离世,他的人生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然而,事情到此并未结束。
接下来,实际上存在着更为让人感到遗憾的情况呢。本来以为前面所经历的那些就已经足够遗憾了,可没想到,后续还有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更能触发那种深深惋惜之感的事情在等着呢。
在耿秉最初的规划里,勒石燕然并将北匈奴消灭掉,这本该属于整体计划的第三阶段。而实际上呢,在完成这一阶段之后,整个计划还存在着一个尾声阶段呢。
耿秉的计划是,在消灭北匈奴后,汉朝会安排专门的官员对北匈奴进行监督管理,并非任由南匈奴将北匈奴吞并。在其规划里,此后的草原会被完全分割为南北两块区域,这两块区域都将由汉朝直接派人予以管辖。
耿秉的那个计划,窦宪实则是极为支持的。窦宪虽说为人跋扈了些,可他绝非那种啥都不明白,就只晓得坐享其成摘果子的人。待战争完结之后,窦宪便朝着京城那头提出了此方案。而后在窦宪的恳请之下,汉朝便设置了一位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北匈奴这边的事宜。
可关键在于,此计划才实施短短两年,京城那边便出了事。汉和帝发动政变,一举扳倒了窦家,连窦宪也未能幸免。窦家倒台之后,由于此前众人曾为反对窦家,于是便有不少人开始将窦家当年所推行的诸多政策全部推翻,也不管这些政策到底是好是坏了。
于是在那之后,将匈奴南北分治的这一计划便渐渐不再施行,遭到了废弃。废弃此计划后,北匈奴又接连发起了数次叛乱,可每次都被汉朝狠狠地教训。最终,北匈奴无奈只能一步步往西迁移,如此一来,北方草原便完全被空了出来。
后来东汉中期鲜卑的崛起,正是由这个结果直接导致的!
倘若当年在那场战役中,主帅不是窦宪,而是由耿秉来负责完成最后的决战,那么这一作战计划是极有可能得以顺利施行的。要是真能如此,或许后续也就不会出现鲜卑崛起的情况了。
不可否认的是,这着实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历史遗憾。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惋惜,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了让人每每提及都不禁叹息的存在,毕竟这遗憾的分量着实不轻呢。
仔细回顾耿秉的一生,便会清晰看到,他在打仗方面着实厉害。无论是身先士卒地带头冲锋陷阵,还是进行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其能力皆堪称顶级。就凭这样卓越的军事水平,他实际上是完全够格跻身武庙之中的。
要知道,倘若自始至终都是耿秉全权主持对匈奴的战事,那他所取得的战绩,是完全能够与卫青、霍去病当年相提并论的,甚至极有可能超越二人。毕竟卫青和霍去病当年也只是将匈奴击退至漠北罢了,而耿秉却做到了把匈奴彻底消灭,并且还达成了对匈奴的直接管控。
要是耿秉真可以达成这样的战绩,那可不得了,别说是能够进入武庙了,就连武庙十哲当中,也必定会有他的位置啊,他绝对够得上这个资格呢。
很可惜的是,由于窦固与窦宪二人的缘故,他终究只能与那个理想的结局擦肩而过。即便他的战略无比高明,可最终那场关键的仗,却并非由他来主导。如此情形之下,耿秉自然也就不具备进入武庙的资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