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中部省会城市陆续公布2024年成绩单。经济总量预计超过2.1万亿元,增速5%的武汉,“中部经济第一城”地位稳固。
“中部第二城”悬念尚未揭晓。前三季度,长沙郑州各有擅场,而长郑相争背后,合肥悄然而至——抢夺“中部第二城”,长郑合“三国杀”。
-1-长沙郑州交替上位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和长沙的经济总量之争分成明显的两段。1978年到2008年,除了1998年,其余年份郑州均胜过长沙;2009年到2023年,除了2018年、2019年,其余年份长沙均胜过郑州——可谓是“30年郑州、30年长沙”。
长沙郑州经济总量之争“分水岭”在2008年前后,而其中关键在于产业动能转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制造业尤其是工程机械产业带动下,长沙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超过郑州,差距也逐渐拉大。2015年、2016年,长沙均超出郑州达到千亿元。
2017年之后,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河南“强省会”战略推动下,郑州经济增长立竿见影。2018年至2019年,(四普修订后)郑州GDP均领先长沙。不过,郑州位置也并不稳固——2020年,受疫情影响巨大的郑州被长沙反超。与此同时,长沙也迎来“强省会”政策利好。
在高位力推强省会战略加持之下,长沙GDP在2021年、2022年、2023年持续实现对郑州的超出,尤其2022年领先优势高达千亿元。而这几年,郑州恰好也是风波不断,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遭遇产线转移、订单下滑、出口受挫。
到了2024年,情况变得极其复杂。前三个季度,长沙与郑州两城交替上位,“中部第二城”之争进入白热化。具体来看,一季度和上半年两个节点,郑州分别以约25.7亿元和82.2亿元优势超过长沙;但是,三季度长沙“暴走”,反超郑州将GDP差距拉大到285.2亿元。
近日,长沙率先亮底牌,官宣2024年经济增速5%以上,而郑州数据暂未披露。从两地公布的前11个月分项数据看,属实胜负难分。
-2-新能源车成胜负手在发展模式上,长沙和郑州不尽相同。拥有一众高校的长沙,科创实力突出,工程机械产业首屈一指,叠加房价相对宜居,导致消费旺盛;而郑州主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密产业,尽最大可能利用人口红利,中原腹地的郑州地理位置优良,交通枢纽地位突出。
从2024年分项数据看,有几处反常,这也让两地经济总量之争扑朔迷离。第一处是,郑州消费数据在2023年反超长沙后,在2024年进一步拉开差距;第二处是,传统汽车产业重镇长沙,被郑州压了风头——这两处“反常”,同时指向了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总产值“11万亿”的汽车产业首超房地产,成为国内第一经济支柱。汽车不仅是工业支撑,同样也是消费重头戏。争夺“中部经济第二城”难分胜负的长沙和郑州,在2024年,汽车产量双双来到百万级。
1-11月,长沙、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1%、11.2%;长沙、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5273.85亿元、5394.6亿元,增速分别为4.5%、4.7%。工业、消费增速这两项关键数据均是郑州领先,在汽车分类上均有体现。
1-11月,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全市限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2%,其中11月当月增长64.3%。如果全年郑州经济总量反超长沙,那么汽车产业及消费绝对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新富士康又回来了,郑州新能源汽车还在加码。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协议,将斥资10亿元在郑投建新事业总部大楼,用于实施“3+3”战略——其中就包括“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新能源汽车无疑是重头戏。
-3-工贸两旺合肥蓄势长沙郑州战况焦灼,身后的合肥悄然而至。合肥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达到4.6%、5.5%、5.4%,全国排名则渐次从21名,到19名,再到17名,直抵郑州、长沙。从细分指标看,工业与出口是拉动合肥GDP快速增长的关键动能。
前11个月,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4%,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是两大支柱。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实现连续11个月保持30%左右增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增长37%。
值得一提的是,预计全年汽车产量170万辆至18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30万辆的合肥,明确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到2027年,形成2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出海风口也提供了机遇。前三季度,合肥出口电动汽车60亿元、增长3.3倍,出口量3万辆、增长3.6倍。如果说长沙、郑州新能源汽车是“起飞式”增长,那合肥则是“爆炸式”增长。想要问鼎中部第二城,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产业,长郑合三地均输不起。
如前所述,长沙科创、消费,郑州交通、人口,在中部具有相对优势,而合肥则兼采众长,没有明显短板,而且尚有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成员身份加持。对于长沙和郑州来说,千亿元的经济总量领先优势,并没有安全感——如果不争中部第二,极有可能掉到中部第四。
值得警醒的是,中部省城不能只望着周边。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速,近些年,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都市圈,重点城市表现均可圈可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对于长沙、郑州、合肥任何一个城市而言,“中部第二城”都只是路标,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