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医学类大学档次排名!
第一档次:协和。1.5档,北大、复旦、上交。
第二档次:川大(华西)、中山、中南(湘雅)、华科(同济)、浙大、首医。近年浙大表现突出,学科评估(论文发表)达到A+,临床实力也显著提升,可归为第二档次。首医某些科室能与协和媲美,临床实力强大但科研稍逊。
第三档次:哈医大、吉大(白求恩)、中国医大、四军医、西交、山大(齐鲁)、武大、南医大、二军医、南方医大、三军医、重医、天津医。这些主要是地方强势医学院及医科大学,影响力辐射全省,文凭全国普遍认可。
第四档次:温医、徐医、广医、暨大、东南、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大、福医、郑大、昌大等。这档多为地方性医学院校,影响范围限于几个市的小区域,基本到省一级为止。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由于成立时间短,资历尚浅,学术和人才培养尚未积累,难以与前一档次的医科大相比。
各位对这个排名有何看法,是否认同?
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唯一直属于国家卫健委的医学院校,享有独特的政治与学术地位。其获得的优质资源远超其他同类院校。该院校下设的国家肿瘤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均为独立运营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遵循的是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这一模式历经百年仍难以复制。若谈及不足之处,则在于儿科和口腔科稍显薄弱。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医学院在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旗鼓相当,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尽管属于市级院校的范畴,与那些直接隶属于国家部委、专注高精尖医学教育的机构相比,展现了不同的特色与发展路径。其独到之处在于教育资源分布的广泛性以及附属医院体系的庞大规模,但这也带来了水平不一的挑战,特别是在对众多附属医院的有效管理和资源整合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在儿科、眼科、内分泌学及骨科等领域,该学院拥有领先的教学和研究实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多家医院在这些优势学科上的重复建设问题。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北京地区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就高精尖领域而言,北医的精英化体系相较于协和医学院略显不足,且由于隶属于教育部而非国家卫健委,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劣势。而在本土化培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则更胜一筹,后者专为满足北京市对本地医疗人才的需求而建,与市属医院紧密合作,在地方上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于北医来说,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成为必要路径,模仿上海医学院及第二医学院的成功模式或许是一个方向。但不同于上海的是,北京已经有了专注于本土化的首医大作为竞争对手;同时,北医偏向于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也意味着它无法提供像首医那样多的硕博招生名额。此外,如何将北京各大专科医院中的小众科室纳入到北医高标准的教学体系中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复旦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医疗质量极高,紧随协和系医院之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比毫不逊色。然而,在科研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经全面领先,这让原本领先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感到不服气。因此,他们开始借鉴交大医学院的成功模式。上海市财力雄厚,对下属三所高校的医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吸纳了许多非直属医院加入其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合并前,浙江医科大学是一所省属医学院,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发展。与省内其他医学院相比,浙医的优势明显。无论是浙江大学医学院还是整个浙江大学,都因为浙江省优越的经济条件而在省内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决定了它们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医学院或学校的地位。
合并后,浙江省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几乎被浙江大学医学院独占。具体表现在,浙江省七个委省共建的区域医疗中心中,除了肿瘤医疗中心外,其余六个都被浙江大学医学院拿下。同时,复旦大学评选的浙江省五个百强医院也全部属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旗下。此外,杭州市的几个市属医院也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非直属医院。这使得省属医院在夹缝中生存,而浙江大学医学院系的势力在杭州地区一家独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科研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尽管地处内陆,但其科研成果与沿海地区的顶尖机构相比毫不逊色。在过去十年里,该学院荣获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绩斐然。这些成就使得它在内地医学院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临床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武汉作为这所医学院的所在地,其发展潜力直接影响到两家主要医学院校的成长空间;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上广杭等一线城市外,武汉为医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极佳的成长环境。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在汶川地震期间,吸引了全国顶级医疗团队的关注。石应康领导下的华西医院因此积累了极高的声誉。虽然北京和上海因其政治地位而享有优势,但远离这些中心的华西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作为一个附属医院,其劣势逐渐显现出来。尽管华西医院的科研实力强劲,但在与其他老牌医学院比较时,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且ESI指标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华西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表现优异,但其他院校多个附属医院的总和也能达到相当的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旗下拥有10家跻身百强的医院,并在多个专科领域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荣获4个国家医学中心的称号,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然而,该校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弱,其他学科也普遍处于B+及以下水平,导致其在“双一流”建设中尚未取得突破,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发展不平衡状况。尽管如此,附属医院的强大实力正带动整个医学院的发展进程,展现了首医在特定医学领域的卓越地位与潜力。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这一称号并非仅因医疗服务而获得,更因为美国政府教育视察团对湘雅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上世纪堪称湘雅基础医学的黄金时期,其基础医学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一,且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近十年来,基础医学的发展明显下滑,目前评级为B+,官网上宣传的两个基础医学院士,一个转至南方医,另一个年事已高。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被撤销资质。发展至今,湘雅的基础医学甚至未能跻身双一流学科之列。
对于其他医学院的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最令人担忧的是齐鲁医的发展,其原本实力平平,却名声过大。近期,省内的医科院与泰山医学院合并后,占据了省内多数优质医院资源。此外,山东还有其他医学院校也在争夺市场份额,如青岛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和滨州医学院等。
山东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河南的新乡医学院、四川的西南医科大学、浙江的温州医科大学、安徽的蚌埠医学院以及广西的桂林医学院等,在各自的省内享有第二的位置。虽然它们的名声不及省内最为知名的医学院,但实力局限于地级市范围。
例如,西南医科大学在泸州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新乡医学院在新乡同样如此,温州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也分别在它们所在的城市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医科大学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并且拥有若干强大的附属医院,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平平,通常处于省内的次席地位,很少拥有博士点或者升级为大学。
一些高校似乎更关注于发表数量众多的论文,试图通过获得高级别的医院合作以增强其实力,但遗憾的是,地方上的顶级医院资源已被瓜分完毕,且地方政府并不支持将这些资源分配给大学附属医院。这种状况下,即使数十年过去,某些大学可能仍旧停滞不前,因为缺乏地方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对建立一所医院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其成本甚至超过了建设一所大学。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没有培养出一个临床本科或硕士生的情况下,便设立了临床一级博士点并开始招生。尽管其在省内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实力也不如一些地方医学院,但其在发表论文方面的“能力”却是一流的。这导致了一个现象:虽然录取分数线高,但实际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却相对较弱。
许多人认为,山大齐鲁、白求恩以及西交医近年来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这三所院校一直未曾有过显著的进步,当前的地位与3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依然处于首医之下。尽管它们享有985的名号,但似乎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
西南医科大学很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