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车企都在等“智驾爆款”

马氪说汽车 2025-01-17 05:57:13

当谈论高阶智驾市场占有率的时候,通常有限定范围:20 万以上的新能源车。

65%,这是去年以高速领航为核心的 L2+在 20 万以上新能源车的配置率。尽管 2024 年智能驾驶飞速渗透,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仍没有达到预期。

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1286.6 万辆,如果从千万量级的市场来算,今天高阶智驾的渗透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中国电动车市场还缺少真正撬动智驾的爆款车型。

小鹏和鸿蒙智行去年已经小试牛刀:小鹏在 P7+标配智驾打开智驾认知,鸿蒙智行则用销量撬动智驾认知。

但要彻底打开高阶智驾的渗透率,需要两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是智驾技术论,智驾供应商要以先进技术架构提供更好的体验。

第二个支点是爆款论,整个汽车市场还需要一款、甚至几款彻底点燃用户认知的高阶智驾爆款车型。

迄今为止,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驾爆款车型」。

就像地平线副总裁&首席架构师苏箐所言,今天还没有一个系统真正达到那个关键拐点。

所以能看到 2025 年一大批玩家切换到了战斗姿态:华为、元戎、地平线、Momenta 都在摩拳擦掌,华为车 BU 认为 2025—2028 年是高阶智驾的装机量将会达到 2000 万辆。

2000 万辆的目标是去年整个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的两倍,看似遥远实则有明确的方法论。

首先,格局要大。所有车企和供应商要看向全部的新能源车市场、且全部面向高阶智驾。

其次,合作要深。智驾供应商与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紧密结合,最终才有可能用爆款思维撬动高阶智驾的全面渗透。

01、高阶智驾路口,供应商要由 i 变 e

去年智能驾驶的落地主要分两类玩家,一类是自研路线,一类是共研路线。

高阶智驾自研玩家主要是小鹏、理想、蔚来,这三家都在围绕端到端开发高阶智驾,其中小鹏和理想分别推出了车位到车位及园区漫游。

看起来潮水汹涌,其实三家的高阶智驾搭载量在总体乘用车市场占比仍不算高。

理想、小鹏、蔚来三家 2024 年销量分别为 50 万、19 万、22 万,总计 91 万,以乐观的 65% 高阶智驾渗透率计算,搭载量不足 60 万辆。

这只是 1286 万辆新能源车里的沧海一粟。

另一类则是共研路线,主机厂去年年初开始积极拥抱第三方智驾供应商。长城找到了元戎,许多主机厂甚至多条腿走路,比如比亚迪除了自研之外,还把不同车分别型交给了华为车 BU 和 Momenta、卓驭。

百炼成钢,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的风格也有了很大变化。

首先,车企选择智驾研发方式变得更灵活,反向推动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

非常典型的是,上汽曾经以「灵魂论」饱受争议,尤其是在注资 Momenta 之后,外界一度认为上汽和 Momenta 形成强绑定关系。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飞凡 R7、MG 旗下车型将上车华为 ADS,这就意味着上汽也开始多条腿走路。

这也要求智驾供应商由「i」变「e」,变得更加开放。目前华为、元戎和 Momenta 都在广泛与不同车企、不同动力类型以及不同价格的车型展开合作。

华为除了为鸿蒙智行供应 ADS,同时还与方程豹、岚图、阿维塔等高端车型合作。

类似的,元戎除了与长城合作,也拿下了 Smart 精灵 5 车型,今年还有更多车型合作。

其次,随着智驾渗透率增长,车企非常看重智驾的技术领先性。不仅随时会切换供应商,还会随时转向自研。

理想去年下半年转向自研,开发 VLM+端到端就是典型案例,曾经用供应商方案极氪也迅速更换到自研,试图跟上脚步。

这就要求第三方供应商不仅有保持技术领先的能力,甚至要有「超越自研」的优势。

02、从求量到求质,智驾需要爆款

过去,能否做出高阶智驾以及能否找到订单是初阶门槛。

进入 2025 年,第三方供应商的淘汰赛已经结束。接下来智驾供应商的排位赛即将打响。

如果说,过去能否做出高阶智驾、能否找到订单是初阶门槛,那么现在第二个门槛的标准就是,能否真正打造高阶智驾的爆款效应。

怎么理解?高阶智驾就像在「开罐头」,目前市场上的高阶智驾只打开了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最边缘的罐头缝,搭载到了最外围的 25 万以上新能源中高端车型上。

打开罐头盖之后,才是更大的市场。

能看到现在智驾第三方供应商开始提出 2C 战略。地平线提出全面品牌化、华为乾崑战略全面转向 2C。

2C 是为了罐头里的大鱼。但在全面 2C 的前夜,整个智驾市场还是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

一来,出现了很多没有事实依据的智驾「阶梯」图。

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梯队图,以各类武侠传记命名,但实际却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或真实体验,以噱头哗众取宠,影响了用户对于高阶智驾市场的真实认知和判断。

二来,是出现了钻数据空隙的统计表。

一方面是「卡名称」。有些统计看似是有真实数据的量产比拼,在实际计算时,华为乾坤智驾搭载量变成了「华为 HI 模式」,只将阿维塔、岚图计算进去。

另外一方面是「卡时间」,前段时间元戎启行在一张「国内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城市 NOA 功能汽车销量比较表格」中,成了第四名。仔细一看,该表格数据计算时间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并非两个完整年。

细究才发现,元戎最主要的落地项目蓝山全新智驾版,8 月末才上市,相当于只有 2 个月时间,这样的数据比较有失公允。

智驾供应商的目标不能只为了智驾数据好看,而在于撬开罐头,吃到大鱼。

换个说法,智驾供应商在排位赛中要做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通过高阶智驾上车,为主机厂带来真销量,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智驾体验。

比如,元戎的全场景高阶 NOA 搭载到了魏牌全新蓝山,2024 年 12 月魏牌全新蓝山销量突破 8057 辆,发布后每月销量一直维持在 6000—8000 台,接近理想 L8 半年内的销量水平。

乐观估算,一个完整交付年内,全新蓝山交付量可达 8—10 万台级别。

一款车型出圈,要比十来个车型的寂静更有意义。

对于第三方供应商来说,没有爆款车型就是硬伤,此前我们曾分析过,优质的第三方供应商不仅能为车辆增加销量,还能卖出品牌溢价。

上一个达到这样效果的是华为乾崑智驾。下一个会是谁呢?实际上,提供溢价能力的基础,最核心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不可撼动的技术体验。

所以想要争夺排位赛第二名的玩家,最重要的就是有技术前瞻性。

目前业内对于智驾技术趋势的预判就是 VLA。

去年年末,元戎提出了 VLA 架构,认为端到端 1.0 是以分段式、One Model 模型为代表的端到端初级阶段。端到端 2.0 :以 VLA 模型为代表的端到端进阶阶段。

VLA 就是将 VLM(语言模型)融入端到端,使得整个端到端系统融合为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让原本像教练在指导学员开车的智驾体验,变成教练亲自开车。

VLA 的技术理念成为了许多头部车企的共识。李想半个月前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出,未来 L4 的机会,就是把语言模型和空间合成为更大的 VLA 模型。

据汽车之心了解,元戎启行车位到车位功能的研发已经接近尾声,将会在第一季度发布,并且向种子用户释放。

如按预期发布,那么元戎启行将会成为继华为乾崑之后,中国第二家推出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

03、越往深处走,越需要「深度交付」

打开整个乘用车市场的「罐头盖」,唯技术论和唯占有率论都不是最优解。

这里可以参考影响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两个标志性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特斯拉入华,以 Model3、ModelY 点燃中国纯电市场销量。

2024 年特斯拉在中国销售了 65.7 万辆车,这是特斯拉中国销量第一次超过特斯拉美国。

其中 ModelY 一款车型销量 48 万辆,相当于一款车型是理想 2024 年整年的销量。

特斯拉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国内用户对于智能纯电动车的认知。

第二个节点是小米 SU7 入局,凭借一己之力撬动了用户对于新势力汽车智能化认知,继而大范围提升了潜在用户群对国产电动车的形象提升。

今年开年最震撼的一个场景不亚于,在云南边境县听到一位年轻人要换小米 SU7。他并非米粉,但他认为雷军与小米汽车在坚持了造车底线的同时,做好了汽车的智能化,于是他也开始广泛了解国产智能汽车。

从这两个重要节点,都能看到爆款的重要特征——击穿用户心智。

MdoelY 推动了纯电车的渗透率,小米 SU7 推动了大众对于新势力智能化认知。

在智驾领域,也需要这样的爆款车型,2025 年智驾版爆款车型有望出现。

事实上,爆款的诞生有逻辑可循。

对于供应商来讲,打造爆款有两个关卡:一方面是要想主机厂所想,尽早从第三方角度作出判断和安排,打造具备爆款思维的最佳 CP。

另一方面还要与主机厂深度合作,想用户所想,打磨智驾体验。

简单来说,车企和供应商如果各自为战,大概率只能交付出没有特点的流水线产品。

越往量产的深处走去,就越需要深度交付。

比如,这种深度合作体现在数据互通互补带来的体验升级,在端到端技术架构下,数据需求断崖式上涨,从百万级 clips 升至千万级别。

汽车之心了解到,即便是定点车型很多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车队采集来的数据还要比量产车型数据更多,采集数据仍占多数的原因就是供应商的量产车型数据不够多,以及主机厂对于数据回传有所限制。

元戎与长城的合作其实更深度。

首先,全新蓝山每月 6000—8000 台的销量,解决了量产数据不够多的问题。主动学习大量真实驾驶数据之后,智驾系统就能变得更加聪明。

其次,「全平台」的合作,也会使得车企和供应商的合作变得更加深度。目前长城与元戎除了合作全新蓝山车型,还有合作了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这样同一家车企、多款车型合作思路,更有利于智驾开发的效率、调试的精准性。

向细处卷、向爆款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由此可见,2025 年,会是一场规模之战,但更是一场打造智驾爆款车型的精准定位之战。

定位要靠横纵坐标,智驾供应商们的横坐标是技术架构的领先性,纵坐标应该是车企与供应商合作的紧密度。

只有透过车企,想用户所想,供应商们才能找到打造智驾「爆款」的秘诀。

1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