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孩和上海小孩,让我看到世界的参差,不富裕也是另一种富有

焱羲和 2024-11-17 07:20:37

湖南卫视推出了一个节目《寒暑假》请了一些不同地方的小孩来相互交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来自云南山村的一个小孩和上海、香港小孩的对话。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受教育环境不同,所以从小孩身上反馈出来的也不同,但是这个来自小山村的小孩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条件不好而畏手畏脚,反而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加放的开。甚至在一些地方他表现出来的更加勇敢,大方。

图片来源网络

有小孩问他“你家是山沟沟还是县城?”,他没有自卑,没有纠结,直接大方的回答“我家那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落落大方,语气真挚。我们也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了他,对我们家长又有什么样的启发?

“山沟沟”少年的“见世面”

崔思敏,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县城一百公里,蜿蜒的山路崎岖难行。

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崔思敏却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富足”。

图片来源网络

他家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和世代居住于此的淳朴村民。

一百公里的山路,隔绝了城市的喧嚣,也隔绝了物质的诱惑。去一趟最近的菜市场,需要骑摩托车四十分钟。这是崔思敏生活的日常,也是许多乡村孩子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没有机会品尝山珍海味,甚至连东坡肉、荔枝这样的寻常食物也未曾尝过。崔思敏珍藏的玩具,是一个两岁多时父亲在昆明买的大耳朵图图,尽管已经很旧了,却依然被他视为珍宝。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与城市孩子琳琅满目的玩具相比,显得格外“寒酸”。物质的匮乏,并没有限制崔思敏的精神世界。相反,他从大自然和书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拥有着独特的“见世面”的方式。

大山是崔思敏的第一个老师。从小他就跟随父母在田间地头玩耍,对各种野生植物了如指掌。

图片来源网络

荨麻、苦里巴、蕨菜、蒌蒿……这些在城市孩子眼中陌生的植物,却是崔思敏童年里最熟悉的伙伴。他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特性,甚至还能辨别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具有药用价值。大自然,是他的游乐场,也是他的知识宝库。

图片来源网络

古诗词是崔思敏的第二个老师,他喜欢在核桃树上搭建的“据点”里,沉浸于诗词的世界。

800多首古诗词,他信手拈来,从白居易的《池上》到杜甫的《绝句》,从苏轼的《猪肉颂》到《惠州一绝》,他都能流畅背诵并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和情感的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

即使未曾亲眼见过瀑布,他也能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那种雄奇壮美;即使未曾品尝过荔枝,他也能从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体会到那种甘甜可口。诗词,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他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

图片来源网络

在《寒暑假》节目中,崔思敏的知识储备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充分展现。他能准确地说出茶汤中黄色来自栀子,能对各种珍稀植物如数家珍,还能根据诗人名迅速背出对应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

他不仅展现了扎实的知识功底,更展现了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抛绳索滑到河对岸的挑战中,他第一个勇敢尝试并鼓励其他孩子克服恐惧,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担当。

图片来源网络

两种“见世面”的碰撞

崔思敏的出现,让“见世面”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诠释。与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拥有优渥物质条件的孩子相比,崔思敏的“见世面”显得格外不同。

城市孩子的“见世面”往往与物质条件的优越性紧密相连。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有机会去世界各地旅行,有机会接触各种新鲜事物。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眼界开阔。而崔思敏的“见世面”,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然和书籍的探索。他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在有限的资源中开拓了无限的可能。

这两种“见世面”的碰撞,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见世面”?是物质的堆砌,还是精神的富足?是走遍千山万水,还是读万卷书?

图片来源网络

在物质条件上崔思敏与城市孩子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当上海孩子询问他家的情况时,他坦然地回答:“我家那正版山沟沟,绝无虚假。”他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感到自卑,反而将其视为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

在见识上城市孩子见多识广,而崔思敏的见识更多地来自于书籍和自然。他可能没有去过很多地方,没有见过很多世面,但他却能从诗词中感受到未曾经历过的景象,从大自然中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在价值观上崔思敏与一些城市孩子也存在着差异。当被问及理想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是前往正义的路我都想走,但是真正想去做的两件事,第一就是做教师,第二就是做刑警。”

而香港地区的孩子则表示,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对社会没多大贡献,就想做一个在网上画画的人。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成长环境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家庭教育:精神沃土的培育

崔思敏的优秀,并非偶然。他的背后,是父母的悉心教导和默默付出,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体现。在那个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的“空心村”,崔思敏的父母却选择留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最宝贵的陪伴和爱。

图片来源网络

父亲崔贵泽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热爱诗词并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了儿子。

父子俩经常一起读诗背诗,在诗词的世界里共同探索,共同成长。这种高质量的陪伴,是许多城市孩子所渴望却难以拥有的。

图片来源网络

更难能可贵的是,崔贵泽并不强求孩子取得多么优异的成绩,他更注重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成长。他认为“钓胜于鱼”,享受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诗词崔贵泽还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善良和责任。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劳动力,他总是乐于助人,帮助村里的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从不求回报。

这种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崔思敏。在节目中崔思敏主动给同伴买方便面,默默收拾营地垃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展现了他善良的品质和责任感。

图片来源网络

而母亲的爱则更加细腻和体贴。她理解儿子的懂事,也心疼他的压力。

她知道崔思敏学习压力很大,课余时间还要背古诗,童年没有同龄孩子那么无忧无虑。因此她经常鼓励儿子,考试尽力就好,开心快乐最重要。在崔思敏出发去新疆参加节目前,母亲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所有的关心和爱护,尽在不言中。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崔思敏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用爱和陪伴,滋养着孩子的心灵,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质。

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珍贵。

图片来源网络

幸福的标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崔思敏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幸福标准的思考。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将幸福与物质财富划等号,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更好的物质条件才能获得幸福。

然而崔思敏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的标准是多元的,并非只有物质才能带来幸福。崔思敏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他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热爱学习,热爱自然,拥有善良的品质和一颗感恩的心。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从大自然中汲取快乐,从书籍中获得智慧,从父母的爱中感受温暖。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让他即使身处“山沟沟”,也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反观一些城市孩子,虽然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却可能缺乏精神上的滋养。他们被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填满时间,被父母的高期望压得喘不过气。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可能拥有最新的电子产品、最时尚的服装,却缺乏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对生活的热爱。

崔思敏和城市孩子的对比并非要否定物质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精神的价值。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教育的本质:发现内在的光芒

崔思敏的故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将孩子培养成赚钱的机器,也不是让他们成为人上人,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崔思敏的父母并没有给他设定过高的目标,也没有强迫他学习各种技能。他们只是给予他充分的爱和陪伴,鼓励他探索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闪光点,只要给予他们合适的土壤和养分,就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是启迪,是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好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火花,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学习充满热情。

图片来源网络

崔思敏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无论出身背景如何,都值得被尊重和认可。教育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方向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结语

从“山沟沟”走出来的崔思敏,用他的故事诠释了“见世面”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幸福的标准和教育的本质。他的故事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无数孩子的心灵,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图片来源网络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崔思敏一样,在精神的沃土中茁壮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本文信源:云南日报网《感动全网的云南“小孩哥”崔思敏,为什么能火?》

云南网《原来,感动全网的云南少年崔思敏成长在这样的家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