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攀龙的两首七绝,形象生动,细腻传神,颇有盛唐诗歌的意蕴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1-28 06:23:46

羁旅途中经常会遇到别样风景,也让游子时而感到兴奋,时而觉得凄楚。山川草木其实本无情感,明月雄关也不懂风情,可是由于文人墨客们多愁善感,当他们将耳闻目睹之物与自身经历、以及社稷安危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自肺腑地抒写出孤寂、凄怆等复杂情思。

明代一位才子有一次奉命来到边地,由于平日生活安逸富足,一旦经历了羁旅艰辛,听到边塞笛声,又亲眼目睹了戍边兵士的艰难生活,不免心生怜惜之情,更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无尽乡愁。下面分享明代李攀龙的两首七绝,形象生动,细腻传神,颇有盛唐诗歌的意蕴。

寄元美(其一)

蓟门城上月婆娑,玉笛谁为出塞歌?

君自客中听不得,秋风吹落小黄河。

李攀龙是明代后七子之一,他出生贫寒,九岁而孤,却一直勤学不倦,日读古书,终于在嘉靖年间考取进士,并进入仕途。李攀龙学识渊博,见解高深,也喜欢结交朋友,所到之处总会得到大家的殷勤招待。

王世贞,字元美,年少时便熟读孟子、屈原、贾谊等人作品,更喜欢三苏和王阳明的著作,甚至经常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创作。王世贞非常仰慕李攀龙,他曾在李攀龙的引领之下,逐渐走上文学复古的道路。

李攀龙曾到边地公干,有一次他还饶有兴致地登上蓟门城(在今北京西南)玩月。诗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观赏中空的一轮玉盘,忽然听见玉笛吹奏的出塞乐曲,顿时感到有些惊诧。“婆娑”二字,形容月亮在天空中盘旋。

《出塞》是汉乐府横吹曲名,主要反映边塞将士们的生活。由于蓟门靠近边塞,经常遭受敌寇袭扰,所以朝廷便在此安排重兵戍守。有些兵士离家久远,思念故园,就会情不自禁地吹起玉笛,表达心中的孤寂之情。

诗人不说出塞曲会引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而说正值秋节,更在羁旅途中,大家实在不忍听到这种音调凄凉的乐曲。小黄河是元明时俗称,在河北境内,即今永定河,此处又指一种笛曲,具有双关之意。“听不得”三字,细腻传神,表达出诗人当时悲戚的心境。

李攀龙回到客馆之后依然心情凝重,于是便将当天的感受记录下来,又寄赠给王世贞,字里行间充满了游子的凄楚情怀,也委婉地表达出戍边将士们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全文朴实凝练,又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

寄元美(其二)

渔阳烽火暗西山,一片征鸿海上还。

多少胡笳吹不转,秋光先入蓟门关。

王世贞和李攀龙志趣相投,他们时常形影不离,不仅经常共同参加朋友聚会,而且还不时地在一起谈论诗文。王世贞生病期间,李攀龙也会过访探问,可见彼此之间的真挚友情。

李攀龙经常与元美诗文酬答,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北京西郊附近的见闻,描绘了边塞的秋日景象,又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羁旅愁情。渔阳,在今河北蓟县。

起首两句描绘秋景,烘托气氛。边地经常发生战事,烽火不断,狼烟四起。诗人从远处观看,只见西郊的天空中遍布烟尘,即使在白昼也显得极其昏暗。一个“暗”字,炼字讲究,极其形象,暗示出边关激烈的战事。

此时,一队大雁正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从海边飞来,它们似乎也感受到烽火即将燃烧到身边,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转移栖身之地。征鸿尚且如此,边地的百姓们必然也会忐忑不安,作者以此表达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和焦虑。

后两句颇有盛唐风采,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具有一种苍凉的感受,也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怀。李攀龙的诗句与盛唐才子的名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心情悲切地对王世贞说,边地不见春色,反而是“秋光先入蓟门关”,将士们的胡笳也无法形容他们心中的凄苦和孤独。

读到这样壮怀激越的佳作,人们不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关心,更能理解诗行中传达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然远离朝堂,却依然不忘社稷安危,全文刻画细腻,境界阔大,颇有盛唐诗歌的意蕴,展现出明代才子的不凡底蕴!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