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写过一句话:“老鹰和人类都吃鸡肉,但老鹰越多,鸡越少。而人越多,鸡越多。”
目前,全球的鸡大约有200多亿只,而全球人口大约81.26亿。
这么算的话,一人大约能平均到两只半的鸡。
同时,鸡也是我们肉类中养殖数量最多的畜牧动物。
我们吃得猪、牛、羊等数量加起来,都没有鸡多。
不止是我国,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少不了鸡。
可能有不爱吃猪肉的,不爱吃牛肉的,不爱吃羊肉的,但是很少有不爱吃鸡肉的。
万千年来,鸡,用它自己的“肉身”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
那么多能吃的动物,为什么偏偏是鸡能征服世界呢?
人越多鸡越多?人越多,鸡越多,这句话并非信口开河,是有饮食逻辑的。
因为在当前的各类能吃的畜牧动物中,鸡是工业化最成功的肉类,也是食品化最成功的肉类。
为什么鸡是食品化最成功的肉类呢?
因为鸡可能是“”最能深情陪伴人类”的动物了。在远古时期,人类迁移的时候,猪、牛、羊,由于体型太大,生活习性不灵活,在迁移途中是很容易损失掉的。
鸡则不同。
鸡体型小,有把粮食就能吃饱,爬山涉水、被野兽追击的时候,人类抱起鸡来就能撒丫子跑。猪牛羊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所以,自很早很早很早以前,人类就一直在吃鸡。
吃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只说我国,对于鸡的吃法就包罗万象。例如,山东的炒鸡、枣庄辣子鸡、黄焖鸡、扒鸡等等,广东的白切鸡、海南的椰子鸡等等,还有宫保鸡丁、芙蓉鸡片、干煸辣子鸡、烧鸡、口水鸡、大盘鸡等名菜。
对于鸡的烹饪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而且相对猪牛羊而言,鸡更加的容易烹饪。猪肉处理不好会腥,羊肉处理不好会膻,牛肉处理不好会柴。
但新鲜的鸡肉煎炒烹炸炖蒸都可以,哪怕是第一次做菜,也可以很容易把鸡烹饪得不难吃。
对了,还有鸡蛋,更是简单到无比的肉类食品,煮一下就可以吃,比方便面都方便。
所以,鸡的食品化是最成功的,很难说有之一。
为什么鸡是工业化最成功的肉类呢?一是鸡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当然我说得是如今工业化后的鸡。以前那种农村家里养着打鸣的大公鸡和留着过年喝汤的老母鸡以及留着下蛋的蛋鸡,不能算是工业化后的鸡。
一头牛一只猪要长大出栏,都要按月算。大多数肉鸡则都是按天的。前几年有一个肉鸡生长的最快记录,从出壳开始,六周的时间长到了7.3斤。也就是42天的时间你就能把一个鸡蛋变成一只大胖鸡。
而在我国的肉鸡养殖中,从破壳开始养的话,一只鸡也是养42天就可以出栏去卖。卖了以后再投放鸡苗接着养。一些标准栋的养鸡场,大约平均56天就能养一批鸡,一年可以养6批。
说白了,从投产到上市,就现在这个鸡的养殖生长速度,比很多工业品都要快。
二是养殖密度高,吃得还少。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看看你那乱的跟个鸡窝一样”。
这句话以前可能是对的,如今不准确了。
如今的鸡窝可一点也不乱。
因为根本不可能给鸡乱的空间。
如今养鸡,都是高密度养殖。只要鸡场通风换气做得好,基本上是能塞下多少只鸡就塞多少只鸡。“韩信养鸡,多多益善。”
一平米的空间保守来说能养10-15只鸡。
而且鸡是那种你要不强制它动或者刺激它,它就不会动的生物,整天趴那除了吃就是喝。
动得少,消耗就少。
假设有同样的10斤饲料,给一头牛吃,牛可能只能涨2.5斤肉,猪可能能涨4斤肉,但鸡差不多能涨6斤肉。
在料肉转化上,鸡真的很牛。吃进去的蛋白质,几乎都用来涨蛋白质了。
三,从鸡的分类上,也很标准化。
这里说得不是它的品种分类,而是用途分类。按出栏时不同的体重,鸡又被分为了肉鸡、油炸鸡、加工鸡等等。
不同的体重,进不同的工厂,然后又按需求进行机械切分。流程处理上也非常标准化和高度工业化。
对鸡的争论鸡红是非多。
现代鸡,目前其实也有两大争论点。
第一个是鸡的生长速度。
如今的肉用鸡大多数都起源于红色原鸡,分为快长鸡和慢长鸡。快长鸡的生长速度前边说了,长得太快了,这让很多消费者怀疑这样的鸡是不是用了什么科技与狠活或者是用药刺激大的。
其实不是,主要还是品种问题,白羽鸡等选育出来的鸡品种天生长得就是快。
一些土鸡长得慢,吃啥也很难快。
不排除鸡可能在养殖过程中也有一些“后天的努力”,但先天的品种才是决定因素。跟谣言中的各类药物关系不大。
第二个就是鸡的用药上。
鸡最不好的一点就是,太容易得病了。这里说得是工业化的鸡,而且高密度养殖,一只鸡得病,可能一群都要跟车遭殃。
这就导致了养鸡场不得不保险起见,加大对鸡的健康监控。稍有风吹草动,就先把药用上,以防万一。
但消费者质疑的可能就是用这么多药物喂养出来的速成鸡安全性的问题。
再有就是肉质问题,速成鸡缺乏运动,肉质可能不如很多溜达鸡和土鸡。
这些都是鸡在征服世界味蕾后面临的新问题。
可是又不能因为喝水怕噎着就不喝了,工业化模式饲养鸡、速生鸡的品种的诞生,才让鸡肉变得量大管饱,要是没有了这些,那鸡能不能征服世界味蕾,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