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最关键的是他留下的政治格局是中央朝廷对藩王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因此对于皇位继承人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加上朱允炆太会演戏,处处展现仁孝之风,怎么看都是一位仁主,并非无能草包,所以朱元璋最终选择了他。
选择建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嫡长子继承制度彻底贯彻下去,如果选择其他儿子,论顺序该轮到老二秦王,但是秦王太过荒诞暴虐,他被毒死后朱元璋还说死有余辜,所以朱元璋是绝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老三晋王和老四燕王倒是不错,但是嫡长子死后跳过嫡次子选择继承者,这样无序选择继承人,会起一个很不好的头,很容易在后世引起皇室内部厮杀的。
因此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他做梦都想不到朱允炆是有演技而无实力,有狠辣而无心机,明明占据绝对优势,却在靖难之役中失败被赶下皇位,使得叔叔燕王朱棣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首先做的蠢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他信誓旦旦的说对可以威胁到中央朝廷的藩王要“以德怀之,以礼制之”,无效的话,就削封地,再改封到其他地方,再不知悔改,最后只能举兵讨伐。结果他削藩如同废藩、杀藩一般,短短几个月削了五位藩王,都是废为庶人后不是流放,就是禁锢起来,甚至逼得十二叔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
如此一来,自然使得藩王站在中央朝廷的对立面,等到燕王朱棣造反时,自然取得其他藩王或明或暗的支持,并没有藩王拼死支持中央朝廷,能采取中立就已经是不错。
建文帝朱允炆还大力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如此重文轻武,导致武将或者说军功集团并不喜欢他,等于还没有逼反燕王,就先得罪了藩王和军功集团两大重要势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臣高巍提出明朝版的“推恩令”,说道“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意思不让藩王世代经营一地,要经常对调分封,这样久而久之,藩王的势力自然减弱,到时候可以达到不削而削的效果,但建文帝朱允炆不听,坚持要直接削藩,虽然是快而狠,但是并不准,没有先难后易,反而先易后难,削的都是实力弱的藩王,使得燕王朱棣有所准备,最后成功发起靖难之役。
不过即使燕王朱棣可以成功发动造反,但造反成功的希望渺茫,因为中央朝廷对藩王拥有碾压性的实力,结果建文帝朱允炆又开始迷之操作,下令不要杀朱棣,勿使他有杀叔之名,意思属下一定要“自作主张”的杀了朱棣,不要让他背负杀叔骂名就行,但是属下又不是傻子,谁也不想当下一个成济,所以大家假装听不懂他的话外之意,认真执行了他的话,使得朱棣因此数次死里逃生。
用人方面建文帝朱允炆又一直重用疑似高级卧底的李景隆,使得燕王朱棣屡屡胜利,最后朱棣冒险长途奔袭到南京城下时,就是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投降,使得朱棣成功进城,获取最后的胜利。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对李景隆也是给予第一功臣的待遇,使得靖难功臣愤愤不平,最后因为群臣一直攻击李景隆,朱棣为了平息众怒才将李景隆的爵位剥夺并软禁在家,但并没有处死,看得出来李景隆真可能是朱棣卧底,所以朱棣才会如此维护他。
可以说建文帝朱允炆每一步都准确无比的走错,是打烂了一手好牌。不过他也算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按照皇帝的标准来看,他属于无能甚至是昏庸之主,看似仁孝,但连亲叔叔都可以逼死,结果失败以后,却在后世成功塑造出一副只是能力不足的文人皇帝形象,可能是因为他对文臣不错,所以形象自然也跟着好起来。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按照老朱的安排,但凡是一头真猪,也足以坐稳皇位了。老朱只是没想到朱允炆这么心狠手辣,在位一年,就连续对五个叔叔下手,还逼死了一个。这直接把所有藩王都逼上绝路,但凡朱允炆多当几年皇帝,估计叔叔们都死光了。就算朱棣不高举义旗,其他叔叔也会起兵反击,毕竟湘王什么事情都没干都全家惨死,反抗还有生路,否则就只有引颈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