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 2024年10月29日 04 版
科技之笔绘出好“丰”景
□梁学东
金黄的稻浪随风波动,稻田的螃蟹悠然爬行,谁曾想,看似江南的丰收景象,却出现在东河区什大股村的养殖基地。而这个养殖基地原本是大片盐碱地,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种植水稻改善土壤质量,养殖螃蟹增加水稻养分。
七彩稻田画
在天佑健康生态园,48个高位陆基圆池排列整齐,这里运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池内水质清澈,环境适宜,鲟鱼、银鳕、丁桂、金沙鲈鲤等20余种淡水鱼游来游去、生机勃勃。据了解,这里还将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好去处。
“外来户”南美白对虾,竟然“游”进包头黄河岸边的盐碱地。从南方海边空运而来的南美白对虾不好养殖,对水环境的盐度、温度、矿物质含量要求很高,在科学手段的赋能下,每一样都必须准确配比,精心检测,还要经过几个养殖程序才能售卖。目前,合作社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达200多亩,年产量可达16万斤。主要销往呼、包、鄂,还有部分销往银川、榆林,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
近年来,许多本地不曾种植或养殖的瓜果、水产品等纷纷落户包头,除了稻田蟹、南美白对虾、中华鲟,还有无花果、青稞、新品种辣椒、新品种蘑菇等,这些都为本地传统种养殖增加了品种。过去很难吃到的新鲜食材,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大大丰富了市民的餐桌。
瓜果飘香,鱼虾欢腾,这背后是科技力量在赋能,也是持续创新在发酵。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经过数年辛苦攻关,培育更多农业、渔业新质生产力,随着科技翅膀的振翅高飞,带来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土地种植和淡水养殖开拓新天地、带来新效益,传统农业、渔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了一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随着优质新鲜的农副品种不断出新,一粒种子改变了传统种植,一个品种成就了一个新兴产业。
随着这些明星产品、新兴产业日见规模,本地种植户在外卖产品的同时,注重培育延伸产业链。他们以核心产品为支撑,谋划发展起观光农业、旅游渔业。秋日,久居闹市的人们来到稻田捕捉螃蟹,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沉浸在大自然的欢快中;假日,携亲带友来到采摘园,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满眼绿色,品尝着甘甜果实,洋溢着惬意和舒坦。一产多赢,特色种养殖让市民周边休闲有了好去处,“美丽经济”也让种养殖户赚得盆满钵满,村集体经济壮大更让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近年来,我市农副产品的种养殖正由“大路菜”向花卉、食用菌、瓜果等特色化方向发展,樱桃、草莓、无花果、优质西红柿等特色种植渐成气候,名特优新品种比重高达14%。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较成熟的设施农业休闲基地23家,节假日接待量达1000人以上,年接待人数超80万人次,成为我市全面乡村振兴中的一抹亮色。
今后,我市继续深耕科技创新,全力护航“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一系列的科技“组合拳”构建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让良种、良法与良机配套,筛选、示范、推广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农业机械,集中优势打造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立体栽培、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技术,智能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作物生长环境,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我市乘着科技创新东风,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特色、外来产业品种纷纷落地,特色养殖越做越大,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乡村振兴增添无尽动力。
☆ ★ ☆ ★ ☆
策划:梁学东 张建芳 周旭
编辑:姜 卉
一读:贺怡欣
一审:张桂莲
二审:林一凡
三审:杨 帆
终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