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訸梧,见字如面。
姑娘们,你们是否在工作中常常感到迷茫、疲惫,甚至痛苦?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曾在心底思考过的问题:
当我们从事着一份无意义的工作时,是否应该选择离开?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得罪众神而遭受惩罚,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可每次巨石刚到山顶就会因自身重力滚回山脚,他不得不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一徒劳无功的劳动。
这一神话故事,恰似许多现代职场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不少职场人都觉得自己宛如当代西西弗斯,每日机械地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工作,仿佛一眼就能望到生活的尽头。
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将这类没有意义且往往有害的职业称为「狗屁工作」,其核心特征是虚伪和目标感缺失,从业者深陷其中,饱受折磨。
这种痛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被迫假装工作”的痛苦。
明明工作已经完成,却因害怕被老板发现无所事事而佯装忙碌,这种滋味着实难受。
在办公室里,为了不让领导觉得自己清闲,只能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或者做一些毫无实际价值的事情来打发时间,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压抑。
二是“无法引发后果”的痛苦。
许多在大厂工作的人自嘲为“螺丝钉”,在庞大的公司体系中,个人努力与价值产出脱节。
比如,一个项目的成功上线是众多部门协作的结果,个人在其中的贡献难以直观体现,久而久之,成就感缺失,工作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耗,让人感到无力和迷茫。
三是“觉得自己没资格痛苦”的痛苦。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鲍曼指出工作伦理将工作与道德挂钩,使得人们认为有工作就该满足,不应有过多“幻想”。
因此,许多打工人在质疑工作的同时,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内心矛盾挣扎,不知自己的痛苦是否合理。
四是“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的痛苦。
格雷伯列举的「狗屁工作种类」中,存在一些具有操纵性或掩盖不作为性质的工作,从业者在执行与自身价值观相悖的任务时,内心会充满矛盾和愧疚。
比如,某些公司为了应付检查或达到某种目的,要求员工做一些虚假的数据或报告,员工虽不情愿却又无奈为之。
在这样的无意义工作中,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被逐渐消磨,焦虑成了职场人的常态。
每天早晨醒来,想到要去面对毫无意义的工作,就感到心情沉重;坐在办公桌前,面对堆积如山的琐事,却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所在,只能麻木地应对。
长此以往,不仅工作失去了乐趣,生活也变得黯淡无光。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吗?
其实,面对这样的处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离职。
然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离职并非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需要谨慎权衡的过程。
首先,进行现状自查。
问问自己,工作内容是否创造了实际价值?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感受?如果对工作不满意,有哪些改变是可以尝试的?而那些无法改变的部分,是否真的难以忍受?
通过这样的自我审视,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工作状况。
如果经过努力仍无法改变现状,且痛苦远大于收获,那么或许离职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接着,设置离职缓冲期。
对于大多数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成年人而言,裸辞风险巨大,如同一场豪赌。因此,在离职前,要在物质和心理层面做好双重准备。
建议储备 3 - 6 个月的生活资金,以应对失业期间的生活开销,避免因经济压力而陷入困境。
同时,要做好心理建设,坚定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听到来自家人、朋友的各种声音,如“为你好”“应该坚持”等,但我们要学会屏蔽这些干扰,听从内心的声音。
最后,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离职缓冲期内,积极探索新的机会至关重要。
在公司内部,如果对某些工作感兴趣,可以与相关岗位的同事交流,了解真实的工作情况,也可以尝试承担一些新任务,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如果已经明确自己的热爱和擅长领域,不妨将其发展为个人事业。从打造产品入手,构建属于自己的全链路迷你商业模式,通过为真实用户服务,找到工作的意义感。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他虽无法改变推巨石的命运,却在荒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感。而我们比西西弗斯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改变的权利。
无意义的工作如同慢性毒药,侵蚀着我们的热情和活力,带来的不是安稳,而是长久的枯竭。
所以,当我们发现工作无意义时,学会及时止损,勇敢地迈出离职这一步,或许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让我们告别无意义的工作,去追寻真正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事业,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满足感和价值感。
不要害怕未知,不要被现状束缚,因为在每一次勇敢的选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开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