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挣扎:君臣离心,四面包围,奋战三年奈何大势已去

太平天国的巅峰时刻与困境

1860年5月,太平天国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崛起,攻占苏南重镇,直指上海。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一场意外的上海战败,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清廷获得喘息之机。此后三年,太平天国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陈玉成在安庆之围中被迫北上,终落入背叛部将的圈套;李秀成在君臣失和中独木难支,眼睁睁看着江南重镇次第陷落。湘军、淮军、楚军三路围剿,终于在1864年7月攻破天京,这个曾让清廷闻风丧胆的农民起义政权,就此陨落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这是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故事,更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挣扎。

农民起义最后的辉煌时刻

1860年春夏之交,太平天国的战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一支由陈玉成领军的太平军在安徽境内连战连捷,另一支由李秀成率领的部队则在江南地区势如破竹。

这两支军队的崛起,为太平天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势。他们在短短数月内便攻下了常州、宜兴、无锡、江阴等重要城市,将战线推进至苏南腹地。

在这片富庶之地,太平军获得了充足的物资补给和军需供应。"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不仅物产丰富,更是朝廷赖以生存的漕粮重地,占据了全国漕粮供应的半壁江山。

失去苏南,对清廷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清政府本就入不敷出的财政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军饷供应出现严重困难。

此时的国际局势也为太平天国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英法联军正在天津与清政府展开激烈交战,清廷疲于应付洋人的进攻,无暇顾及国内的叛乱。

太平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战线不断向东推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太平军的目标直指上海,这个虽然尚未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已经开始显露重要战略地位的通商口岸。

苏州、常州等大城的相继陷落,让李秀成对攻取上海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这个江苏松江府下辖的小县城不过是囊中之物。

当李秀成的大军向上海进发时,时任苏松太道的吴煦立刻采取了行动。他出资从租界中雇佣了200余名洋人,同时招募了1800名中国人,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洋枪队"。

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火力强大。每个士兵都配备了先进的洋枪,在洋军官的严格训练下,战斗力不容小觑。

1860年7月,太平军向上海发起进攻。双方在城外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一开始互有胜负,谁也没占到明显的便宜。

李秀成见状,果断派出精锐部队在青浦展开决战。这一仗打得漂亮,太平军一举歼灭洋枪队七百多人,缴获了大量军械。

战果显赫:两千多条洋枪、上百门火炮落入太平军之手。这场胜利大大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

洋枪队和上海县城的清军不甘示弱,又发起了一次反击。但结果依然是被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击退,损失了一百多人。

两场大败之后,洋枪队已经元气大伤。相比动辄数万人的太平军,这支仅有两千人的部队已经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就在胜利近在眼前的时候,李秀成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判断。他认为上海守军已经山穷水尽,只派了三千人的小股部队前去攻城。

这支部队刚刚接近上海城下,就遭到了守军密集的火力打击。原来守军的弹药储备远比想象中充足得多。

仓促组织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更糟糕的是,这场失利引起了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英国舰队的注意。

英国海军此前对太平军的态度一直是观望的。他们本想等看清局势再决定支持哪一方。

但太平军的战败让英国海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认定太平军已经日薄西山,为了讨好清政府,决定对太平军发动攻击。

英国舰队开始向太平军阵地倾泻火力。猝不及防的炮击让太平军阵脚大乱,连李秀成本人都险些丧命。

一场局部的战术失利,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战略性的溃败。太平军被迫撤离上海周边地区,李秀成苦心经营的东征计划彻底破产。

上海之战的失败,不仅让太平军失去了获得海上出口的机会,更让他们与列强的关系跌入冰点。这场战役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安庆陷落太平天国瓦解始

就在李秀成在上海遭遇重创的同时,湘军名将曾国藩已经带兵压向太平天国的西线。湘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蚕食太平军的地盘,先后攻下潜山、清溪、枞阳等地。

战局的发展让安庆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这座太平天国的重镇被湘军团团围住,外援难以抵达。

陈玉成和李秀成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进攻计划,转而向武昌挺进。他们试图通过"围魏救赵"的战术,迫使曾国藩撤军。

但曾国藩显然不吃这一套。他不为所动,继续指挥大军围攻安庆。

局势在左宗棠率领"楚军"加入战场后变得更加危急。左宗棠一到战场就连打四仗,以一负三胜的战绩迫使陈玉成放弃围魏救赵的计划,不得不回援安庆。

陈玉成急忙向李秀成求援。然而,李秀成却对解救安庆表现出异常冷淡的态度。

时隔多日,李秀成始终没有任何行动。这位太平军名将竟然继续在鄂东地区进行自己的攻城掠地计划,完事后又返回浙江去经营地盘了。

此时的安庆已经被围困整整一年。城内军民弹尽粮绝,战斗力急剧下降。

曾国藩看准时机,一面围城,一面构筑工事。他不急于一时得失,而是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眼见援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湘军趁机对陈玉成的军营发动总攻。不到一个月,陈玉成的营地尽数被毁,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赤冈岭之败"。

陈玉成知道不能再这样消耗下去。他集结了全部八万大军,准备与湘军决一死战。

安庆城内的守军虽然只剩下一万人,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这些饥肠辘辘的士兵登上城头,高唱军歌为主力部队助威。

尽管陈玉成亲自督战,但太平军仅仅攻下了第一道防线就再难寸进。湘军经过一年时间修建的防御工事实在太过坚固。

就在这时,湘军突然对安庆城发起猛攻。他们采用地道战术,在城墙下埋设炸药,炸塌了城墙。

守城的一万名太平军将士在陈玉成的注视下惨遭屠戮。这场惨烈的战斗让太平军士气跌入谷底。

陈玉成不得不下令撤退。这场持续一年的安庆保卫战,最终以守军全军覆没、主力部队无功而返告终。

洪秀全对此大为恼火,立即下令剥夺了陈玉成的"英王"头衔。但为了安抚军心,他同时又册封了陈玉成手下的多名将领为王。

这一系列举动让陈玉成在军中的威信一落千丈。当他提议转战北上时,连士兵都公开表示反对,说是不愿意离家太远。

江山易主天京陷落殆尽

1862年1月,清军将领多隆阿没有选择进攻实力强大的李秀成,也没有直接威胁天京。他把目标对准了已经实力大减的陈玉成。

陈玉成向洪秀全发出求援信号,却迟迟得不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旧部苗沛霖向他发来书信,邀请他前往寿州指挥作战。

苗沛霖在信中向陈玉成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以寿州为根据地,进军开封,占据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然而这一切都是陷阱。

陈玉成刚到寿州,就被苗沛霖背叛,被五花大绑送到清军手中。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支柱就此倒塌。

清军趁胜追击,把矛头直指盘踞在苏南的李秀成。这些年来,李秀成一直借着陈玉成牵制清军的机会,在浙江地区扩张地盘。

但现在,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荃的湘军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向苏南压来。李秀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危急时刻,李秀成试图向列强寻求帮助。他多次派人与英国海军少将何伯交涉,但对方只答应保持中立,要求太平军不得干涉英国的贸易。

1862年10月,李鸿章指挥淮军向太平军发起总攻。驻守常熟的太平军将领骆国忠当即开城投降,军心涣散的迹象越发明显。

李鸿章趁势进攻,太仓、昆山等地相继失守。湘军也开始对天京展开合围之势。

危急关头,洪秀全急令李秀成回师勤王。但此时的李秀成自身难保,无力回援天京。

君臣之间的裂痕在这一刻彻底显露。洪秀全对李秀成的不归来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若不遵诏,国法难容"的重话。

洪秀全好不容易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准备与清军决战。但在江南战场上,太平军节节败退,苏州、常州先后陷落。

李秀成提出放弃城池、保存实力的建议,却遭到洪秀全的坚决反对。这场君臣之争最终以双方的共同毁灭告终。

1864年7月19日,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围困后,天京终于陷落。清军在城内展开大屠杀,这个曾经让清廷闻风丧胆的农民政权就此灰飞烟灭。

这场历时十四年的农民战争,以统治者的分裂、将领的背叛、民心的离散而告终。三年的最后挣扎,见证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变中,陈玉成死于背叛,李秀成困守孤城,洪秀全困守天京。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最终消散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