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一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最难治,那就是穷病。
而很多人贫穷的根源在于,有意或者无意地复制上一代人的贫穷。
所谓拿着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同样,踩着底层群体的脚印,永远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困境,更无法从“底层”破圈。
说到底,很多人的贫穷,都是从父母那里复制来的。
一、 原生家庭的传承
作家蔡磊垒说过:“贫穷真正的内涵,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除了车子、房子,更有思维、认知与格局。”
的确,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贫穷这种东西真的会通过父母的行为、语言,传承给孩子。
英国广播公司曾跨越63年的时间,追踪14个7岁孩子的人生,拍摄成纪录片《人生7年》。
这14个孩子,分别来自于富人、中产、贫穷3种不同阶层的家庭。
摄制组每隔7年,都会访问一次这14个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工作、生活状况。
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孩子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8岁、56岁、63岁的人生都被记录了下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代际传递”,意思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各种行为和观念,会通过孩子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贫穷也一样。
可以说《人生7年》,将这个残忍的真相展现给了世人。
那些家世好的孩子,受父母影响,从小会拥有更好的资源,和谐的家庭环境,长大后,大都过得不错。
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重复父母当年的卑微和贫穷。
比如像父母当初一样,人前卑微,当孩子被冤枉的时候,也不敢维护他,只会让他道歉求原谅。
比如重复父母的生存模式,为了温饱拼命干活,在赚钱-花光-赚钱的模式中,循环往复,不能自拔。
然而,贫穷带来的副作用,不止这些。
二、 贫穷带来的副作用
贫穷的家庭里,父母疲于奔命,对孩子的养育,往往只停留在吃穿类的养上,却很少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更不必说心理需求上。
穷人的孩子大多敏感、自卑、内向。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过一个场景。
年轻的孙少平,因为贫穷,敏感自卑,因为吃不起好饭,经常在所有的同学都吃完饭后,悄悄地取走自己那两个黑窝头。
只为躲避那些无言的嘲笑。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的确,因为内向,所以不敢立于人前,因为敏感,所以从不敢主动社交,因为自卑,所以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面对好一点的东西,会觉得我不配。
这种种结合在一起,换来的就是一个不那么阳光的心态和人生。
这还只是贫穷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单单是这一个副作用,就伤害够大。
除此之外,还有金钱观和消费观。
那些从小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在长大后会将钱看得很重,甚至超过自己。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损失了一部分钱财时,会自责、自怨,长久沉浸在悔恨之中,严重的还会做出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
而那些从小在父母那里看到学到,钱花掉后,能够很快赚回来的人,大抵不会有这么强烈和长久的自责情绪。
从消费上来说,贫穷所带来的,就是“不会算账”。
那些从小听父母讲“咱们家没有钱,你要省着点花”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为了省钱,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比如为省钱买70、80块的鞋子,结果因为退货运费要10块,舍不得,最后鞋子也没穿过。
比如为省房租,租住通勤两小时的地方,结果迟到被工资,加上打车,花费更大。
比如买东西不看需求,先问价格,等等。
三、 改变贫穷的方法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认知对人的影响有哪些?
最高赞的回答写到:认知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既有认知形成判断,做出选择。而人生中每一次的选择都很关键,这些选择形成我们的客观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我们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因此,提升认知就是改变贫穷的一个重要方法。
而提升认知最重要也最便宜的方法就是读书。
读书可以选择一些科普类书籍,也可以是科普纪录片,也可以选择一些能提升个人专业技能或者说吃饭本领的书籍。
当然,提升认知,除了读书,还有一个高速有效靠谱的方法,那就是接触高认知的人。
这一点,可以选择在你的工作半径之内,与那些水平高的人多接触,和他们一起参与项目,了解他们怎么想,看他们怎么说,怎么做。
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们的圈子也会随之提升。
除此之外,改变贫穷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存钱,上瘾式存钱,因为只有银行的存款,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
说到存钱,最近有本新书上市,读完后,受益颇丰。
书的作者是一对创业夫妻,妻子出身普通家庭,丈夫最窘迫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吃饭,没钱点正餐,只点了一碗汤。
然而,两人却用6年的时间白手起家,赚到了1000万资产。
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数以万计的家庭,在不同市场配置了数亿资产。
书中所讲的36种存钱法,很适合普通人,如果你也想要让自己或者家庭的存款聚沙成塔,记得要读一读。
好书自带送礼价值,链接放在下面了,出版社直接发货,妥妥的正版。
如果想要改变贫穷的代际传递,那就开始存钱吧!
相信我,多存100块,就能多改善1%的生活。
只是,在开始存钱以前,记得先更新自己的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