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西北军2万人起义,1万人逃归后,立即被中央军瓜分吞并》
世人皆知淮海战役是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却鲜有人知道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战中,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第3绥靖区。他们本是抗日战争打响第一枪的西北军第29军,却在内战中被降格为地方守备部队。1948年11月,就在淮海战役爆发的第三天,这支3万人的部队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2万余人选择起义,近万人想回到国民党阵营。然而,那些试图返回的军人最终却落得一个令人唏嘘的下场。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西北军,为何会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走向分裂?那些选择回归的军人,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一、西北军的荣光往事
1937年7月7日的夜晚,原本平静的卢沟桥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当时驻守在宛平城的西北军第29军,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毅然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宋哲元将军,在接到日军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寸土不让,寸步不退!"
世人常说第29军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却不知道在这支军队中,还有一位名叫佟麟阁的将军。作为第29军第37师师长的佟麟阁,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南苑战役中,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当时,日军派出大量坦克围攻南苑机场,佟麟阁带领士兵们用简陋的装备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29军在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后,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在平津战役中,他们与日军在廊坊、香河等地展开了连续的激战。在一次战斗中,第29军将士甚至用大刀队的方式夜袭日军阵地,创造了以步兵战胜机械化部队的奇迹。
1938年,第29军改编为第3军,开赴山东战场。在这片热土上,他们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七年的艰苦抗战。期间,第3军在临沂、沂蒙山区等地区与日军展开游击战,配合主力部队牵制了大量日军。在1941年的一次战斗中,第3军在沂蒙山区设伏,一举歼灭了日军一个联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到了1943年,第3军改编为冯治安部。冯治安本是西北军中的老将,他继承了西北军的光荣传统,在徐州地区组织了多次对日军的反扫荡作战。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冯治安部在睢宁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千余人,创造了抗战后期的重要战果。
这支部队不仅在正面战场上英勇作战,更在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与当地百姓建立了密切联系,组织了大量的地下抗日组织。在徐州、连云港一带,冯治安部的情报网络遍布各地,为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冯治安部在江苏北部地区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他们配合其他国民党部队,对日军发动猛烈进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最后的贡献。然而就在这支部队准备迎接抗战胜利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命令传来,要求他们就地改编为第3绥靖区...
二、从主力军到绥靖区的沦落
1945年8月10日,一纸改编命令传达到徐州,这道命令彻底改变了冯治安部的命运。从这一天起,这支在抗战中屡建战功的部队被降格为地方守备部队,番号也改为第3绥靖区。原本拥有多个军的建制,到此时只剩下第59军和第77军两个建制。
改编的背后实则暗藏玄机。1945年8月,随着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开始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整编。这次整编表面上是为了精简军队,实则暗含政治考量。那些曾经军阀系统的部队,大多被降格或取消建制。西北军作为军阀系统的代表之一,自然未能幸免。
在改编过程中,第3绥靖区的编制急剧缩减。原本的主力部队被抽调他用,留下的部队装备老旧,补给不足。更令将士们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被限制在固定区域活动,失去了机动作战的能力。这支曾经在抗战中驰骋千里的部队,如今只能在徐州一带进行治安巡逻。
1946年初,第3绥靖区的处境更加艰难。由于编制缩减,许多基层军官被迫离开,士兵们的待遇也大幅下降。驻地由繁华的城市转移到偏僻的乡村,补给线被大大拉长。一些连队甚至出现了军饷发放不及时的情况。
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1946年夏季的一次演习中,第59军的表现令上级震惊。这支曾经以战术素养闻名的部队,如今连最基本的协同作战都难以完成。而第77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士兵们的训练时间大量被占用于地方治安工作。
随着内战爆发,第3绥靖区的处境更加尴尬。他们既要应付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又要维持地方治安。1947年春,第59军奉命出击鲁南地区,却因装备落后、补给不足,在战斗中损失惨重。
部队的困境也影响到了高层将领。冯治安逐渐减少了与部队的直接接触,转而将更多时间花在上海的私人事务上。一些师级以上的军官也纷纷效仿,开始经营起自己的产业。原本严明的军纪逐渐松弛,贪污和腐败现象开始蔓延。
到1947年底,第3绥靖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荣光。部队的建制虽然保留,但实际战斗力却大不如前。基层官兵们的生活困苦,军纪涣散,逃兵现象时有发生。这支曾经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劲旅,如今却沦为了一支名存实亡的地方守备部队...
三、淮海战役中的分裂时刻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的第三天,一场足以改变第3绥靖区命运的重大事件在徐州地区悄然上演。当天凌晨,第59军军长张克侠带领其部下约2万余人,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向解放军方面递交了起义书。与此同时,第77军的近万名官兵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试图突围,企图重返国民党的统治区域。
这一天的变故来得突然,却并非完全没有征兆。在起义前的一个月里,第59军曾多次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向北推进,阻击解放军的南下。然而,张克侠始终采取拖延战术,既不积极执行命令,也不公开抗命。他先是以装备补给不足为由推迟行动,继而又以部队训练需要时日为借口拖延时间。
第59军起义的具体过程十分戏剧性。11月5日晚,张克侠召集军部各处主官开会,表面上是讨论如何执行最新的军令,实则暗中安排了起义计划。当晚,军部通讯处突然"故障",与上级的联络中断。趁着这个机会,张克侠迅速调动各部队,将支持起义的部队集中在一起,而对那些立场不明的单位则采取了隔离措施。
第二天凌晨,当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人来查问通讯中断的原因时,张克侠已经带领主力部队向解放军控制区移动。起义部队携带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山炮、迫击炮等重型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物资。这些装备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第59军的有序起义不同,第77军的突围则显得仓促而混乱。当他们得知第59军起义的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试图向西突围。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加上解放军的围追堵截,突围的过程异常艰难。在徐州西北方向的一处村庄,第77军与解放军发生激烈交火,伤亡惨重。
突围过程中,第77军还遭遇了更大的困境。由于对地形不熟,加上向导的带路出现失误,部队在一片沼泽地带转了整整一天。这期间,不少士兵因为体力不支而掉队,大量武器装备也被遗弃在路上。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员成功突围。
在这场分裂中,第3绥靖区的文职人员和后勤部门的选择也很有趣。大部分文职人员选择了跟随第59军起义,而后勤部门则出现了分化。负责军需供应的人员多数选择起义,而管理军械库的人员则倾向于突围。这导致起义部队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物资,而突围部队则带走了相当数量的轻武器...
四、逃归者的悲惨命运
1948年11月中旬,第77军的突围部队终于抵达了国民党控制区。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接纳与慰问,而是一连串令人始料未及的打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以"临阵脱逃、玩忽职守"为由,立即下令解除了这支部队的武装,并将其就地改编。
这次改编堪称残酷。首先,军级建制被彻底取消,所有军职以上的军官被调离,由其他嫡系部队的军官接管。其次,师一级的建制也被打散,原有的三个师被分别并入了三个不同的军。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连级以上的军官都被降职使用,有的甚至被降为普通士兵。
在改编过程中,发生了多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在徐州以西的一个兵营里,当宣布改编命令时,一位营长当场提出抗议,结果立即被逮捕。在另一处,一个连的士兵集体要求保留原建制,随即遭到了武力镇压,造成多人受伤。
更令人寒心的是分配过程中的不公。那些来自富裕家庭或有关系的军官,往往能被分配到相对较好的部队。而普通士兵则被编入了最危险的前线部队,成为了炮灰。在一份当时的军方档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数字:仅1948年12月的一个月内,这些被改编的士兵中就有近千人在战斗中伤亡。
1949年初,这些被改编的部队又遭遇了新的打击。由于他们曾经属于西北军系统,国民党高层对他们的忠诚度始终存疑。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有高级将领直接提出要对这些部队进行"政治审查"。审查的结果是,又有一批军官被以"思想不稳"为由清除出军队。
在被改编的部队中,有一个连队的遭遇特别令人唏嘘。这个连原本是第77军的模范连,在抗战时期曾经获得过"抗日英雄连"的称号。然而在改编后,他们被分配到了一个工兵团,专门负责扫雷和修筑工事。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由于缺乏专业训练,这个连伤亡惨重,一次任务就损失了近半人员。
到1949年中期,这些被改编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有的在战斗中牺牲,有的在转移途中失散,还有的干脆选择了逃亡。在国民党军队撤退台湾时,这些部队中只有极少数人随军撤退。更多的人则选择了留在大陆,有的回到了家乡,有的则在社会底层谋生...
五、起义部队的新生
1948年11月10日,第59军起义部队正式编入解放军序列。这支部队的改编工作随即展开,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与国民党的简单改编不同,这次改编更注重保持部队的完整性和战斗力。原有的军、师、团建制基本保留,只是在番号上做了调整。
改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器装备的整合。第59军带来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包括75毫米山炮、迫击炮和重机枪等。这些武器在经过统一检修后,很快投入了淮海战役。1948年12月,在宿县战役中,这些装备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美式山炮,精确度远超解放军原有的装备。
人员整编也十分细致。起义官兵中的技术骨干被重点使用,特别是那些精通美式武器的士兵,他们被派往各部队担任技术教员。在徐州东部的一个训练营地,这些技术兵用短短两周时间就培训了三百多名炮兵,为解放军炮兵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1949年初,改编后的部队迎来了第一次重大考验。在豫东战役中,他们担任了主攻任务。这次战斗充分展现了改编的成效。部队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战术素养,还很好地适应了解放军的作战方式。在攻克一处国民党据点时,他们采用了迂回包抄的战术,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技术人才的作用在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原第59军的通讯连在改编后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通讯营,配备了美式电台和报务员。这支队伍在战役中建立起了快速有效的通讯网络,为指挥部及时掌握战场态势提供了保障。
后勤体系的重组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原本第59军的后勤人员大多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被分散到各个新建立的后勤单位。这些人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部队的粮草供应和装备维修更加高效。在1949年春季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工作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医疗队伍的整合是另一个亮点。第59军原有的军医队伍技术水平较高,且带来了大量美制医疗器械和药品。这支医疗队在改编后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野战医院,不仅为战斗部队提供医疗保障,还承担起了培训新医务人员的任务。
1949年夏季,改编部队参与了渡江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们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部队不仅装备精良、战术娴熟,而且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特别是在渡江作战中,他们利用美式通讯设备建立起了完善的指挥网络,成功协调了多支部队的渡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