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中柱遗孀鼓励女儿参军,王志芳:你要学花木兰替父报仇

难忘昔墨痕 2024-12-20 17:12:12

引言:

1950年,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天,年过三旬的王志芳搂着即将奔赴军营的女儿陈璞,泪眼婆娑地说:"你要学花木兰替父报仇。"这位抗日英雄陈中柱将军的遗孀,曾在1941年亲赴日军司令部索要丈夫头颅的巾帼英雄,如今正目送自己的女儿追随父亲的足迹,投身军旅。陈中柱将军35岁壮烈牺牲于抗日战场,留下孤儿寡母。近十年来,王志芳含辛茹苦抚育女儿成人,始终教导她们要继承父志,为国尽忠。这个被称为"断头将军"的悲壮故事,在新中国的曙光中,迎来了新的篇章。

大纲:

一、陈中柱将军的抗日生涯

黄埔六期学员,与王志芳结缘

投身抗日战争,屡建战功

1941年抗击日军,壮烈牺牲

二、王志芳索要丈夫头颅

陈中柱遇难后被日军割首示众

王志芳冒险前往日军司令部

成功取回丈夫头颅并为其安葬

三、艰难抚育女儿成长

战后生活艰辛

坚持教育女儿继承父志

培养女儿爱国情怀

四、1950年支持女儿从军

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背景

陈璞决定参军报国

王志芳以花木兰典故勉励女儿

母女为国尽忠的精神传承

1950年,陈中柱遗孀鼓励女儿参军,王志芳:你要学花木兰替父报仇

1950年,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天,年过三旬的王志芳搂着即将奔赴军营的女儿陈璞,泪眼婆娑地说:"你要学花木兰替父报仇。"这位抗日英雄陈中柱将军的遗孀,曾在1941年亲赴日军司令部索要丈夫头颅的巾帼英雄,如今正目送自己的女儿追随父亲的足迹,投身军旅。陈中柱将军35岁壮烈牺牲于抗日战场,留下孤儿寡母。近十年来,王志芳含辛茹苦抚育女儿成人,始终教导她们要继承父志,为国尽忠。这个被称为"断头将军"的悲壮故事,在新中国的曙光中,迎来了新的篇章。

乱世英雄铸就抗日传奇

1906年,陈中柱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二的他,因家贫辍学前往上海谋生,在电车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

1925年的一场大水,彻底改变了陈中柱的人生轨迹。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他毅然辞职回乡,通过堂兄陈独真的引荐,进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学习。

在黄埔军校六期就读时,陈中柱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子王志芳。这位才女虽未正式上过学堂,却饱读诗书。陈中柱常在课余时光教她读书、拉琴和唱歌,两人渐生情愫。

1937年抗战爆发,陈中柱以"黄埔生在国家危难时必须留在前方抗击日寇"为由,将怀有身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送往重庆。他则投身战场,在徐州会战中身负重伤。

王志芳带着两个孩子辗转千里寻夫,途经昆明、越南,最终在苏北找到了丈夫。从此她决定随军作战,夫妻二人并肩抗日。

1939年底,一家人在泰州短暂团聚。次年,他们又添了一个女儿。然而好景不长,日军对泰州发动猛攻,同时策动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

1941年元旦,新四军军长陈毅派赵敬之前往泰州,劝说陈中柱不要随李长江投敌。陈中柱拿着陈毅的亲笔信,向赵敬之坚定表态:"我是中国人,誓死不当汉奸。"

二月十四日夜,陈中柱将妻女送出城外。次日凌晨,他带领部队撤离泰州,与李明扬部会合,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六月五日,在即将面临的一场恶战前,陈中柱与怀着身孕的妻子作最后的告别。他将自己的军装照和一个钱包交给妻子,叮嘱道:"不管生男生女,都要取名陈志,要他继承父志。"

当日,面对日军两千余人的疯狂"扫荡",陈中柱率部在蚌蜒河畔奋勇抵抗。在一场激烈的遭遇战中,这位年仅35岁的抗日将领头部中弹,壮烈牺牲。这一战,我军击毙日伪军600余人,陈中柱和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蚌蜒河的河水。

义薄云天夺夫首归葬

陈中柱将军壮烈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日军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泰州城门示众。这一残暴行径激起了当地百姓的极大愤慨,但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无人敢轻举妄动。

王志芳得知噩耗后,立即放下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只身前往泰州城。她通过当地百姓打听到,丈夫的头颅被日军司令部收藏,成为他们炫耀的"战利品"。

为了取回丈夫的遗骸,王志芳想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她装扮成普通农妇,携带一篮子新鲜蔬菜,混入日军司令部为日军将领送菜的百姓队伍中。

在司令部门口,王志芳用流利的日语向守卫表明身份:"我是陈中柱的妻子,想见见你们的司令官。"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日军守卫措手不及。

日军司令官接见了这位不速之客,王志芳不卑不亢地说:"我丈夫是堂堂正正的军人,即便战死,也应该入土为安。"她的勇气和气度让日军司令官也为之动容。

经过三天的据理力争,日军最终同意将陈中柱将军的头颅交还给王志芳。这位刚强的女子抱着装有丈夫头颅的木匣,踏上了归途。

在当地百姓和地下抗日组织的帮助下,王志芳找到了丈夫的遗体。她将丈夫的遗骸重新缝合,安葬在泰州城外的一处山坡上。

安葬丈夫后不久,王志芳产下一女。她遵照丈夫遗愿,为女儿取名陈志,寓意继承父志。从此,她带着三个女儿开始了艰难的逃难生活。

在逃难途中,王志芳始终不忘记丈夫的牺牲。她每到一处,都要向当地百姓讲述陈中柱将军英勇抗日的事迹,激励更多人投身抗日斗争。

这段惊心动魄的索要丈夫头颅的经历,在当地流传成为一段佳话。人们称赞王志芳不仅有大义凛然的气节,更有舍生取义的勇气。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王志芳的行动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她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丈夫的抗日意志,也在民间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这位抗日英雄的遗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她不仅完成了一位妻子的责任,更践行了一个中国人的铮铮誓言。

寡母育女传承志气长

抗战胜利后,王志芳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了泰州老家。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一家四口挤在一间破旧的草房里,靠着变卖随身带的几件首饰度日。

王志芳白天在街头摆摊卖些针线杂货,晚上回家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她把陈中柱生前留下的书籍都保存了下来,要求女儿们必须认真学习。

每当女儿们问起父亲的事,王志芳就会拿出那张珍藏的军装照,向她们讲述父亲英勇抗日的故事。她常说:"你们的父亲是为国捐躯的英雄,他的精神要永远留在你们心中。"

生活虽然清贫,但王志芳从不向任何人伸手。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女儿们的教育上,既要让她们有文化,更要让她们继承父亲的志向。

王志芳经常带着女儿们去扫墓,每次都会在丈夫的坟前讲述一个新的抗战故事。从小耳濡目染,三个女儿对父亲的事迹了如指掌。

1948年,大女儿陈璞考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王志芳省吃俭用,把仅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们的学费上。

在学校里,陈璞经常向同学们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她的同学们都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称赞陈中柱将军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王志芳不仅教育女儿们要有知识,更要有骨气。她常说:"做人要像你父亲那样正直,宁死不屈。"这句话成了三个女儿的座右铭。

每到傍晚,王志芳都会带着女儿们在院子里练习基本的军事动作。她说这是陈中柱生前的规矩,要让女儿们从小就有军人的作风。

王志芳还经常把《木兰辞》讲给女儿们听,她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要告诉她们,女子也可以报效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王志芳带着三个女儿参加了当地的庆祝活动。她告诉女儿们:"这是你们父亲用生命换来的江山。"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王志芳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们描绘着一幅新中国的蓝图。她说:"你们要像父亲那样,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王志芳的坚持和付出没有白费,三个女儿都继承了父亲的志向。大女儿陈璞更是立志要参军,要在部队里继承父亲的遗志。

血脉传承终慰英魂志

1950年春,陈璞正式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她入伍的那天,王志芳特意带着另外两个女儿来送行,还将父亲的那张军装照交给了她。

部队首长得知陈璞的身世后,特意安排她在军史馆工作。在这里,陈璞有机会向更多的战友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她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父亲的精神。

陈璞在部队表现优秀,很快就被提拔为文化教员。她把父亲的故事编成教材,在政治课上给战士们讲授,激励大家继承先烈遗志。

1953年,陈璞被选派到军事院校深造。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为今后更好地服务部队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志芳的二女儿陈瑛选择了另一条报国之路,她考入了医学院。她说要像父亲那样救死扶伤,用医术来服务人民。

最小的女儿陈志则继承了母亲的才艺,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她创作的多篇作品都以父亲的事迹为题材,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56年,陈中柱将军的英雄事迹被收入全国抗日英烈传记汇编。王志芳带着三个女儿参加了首发仪式,见证了丈夫的名字永载史册的时刻。

陈璞在部队一干就是三十年,她始终保持着父亲的军人作风。她的战友们都说,从她身上能看到陈中柱将军的影子。

1980年,陈璞被任命为某部政治处主任。在就职演说中,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像父亲那样,为部队的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王志芳一直关注着女儿们的成长,她常说:"看到你们都能为国家做贡献,你们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经过多年的努力,三个女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

1985年,陈中柱将军的事迹被拍成电影。三姐妹受邀参加了首映式,她们看着银幕上父亲的形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王志芳的见证下,陈家三姐妹用各自的方式传承着父亲的遗志。大女儿在部队建功立业,二女儿在医院救死扶伤,小女儿用文字歌颂英雄。

这个抗日英雄的家庭,用三代人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从陈中柱到王志芳,再到三个女儿,他们的故事串联起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