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中国军队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他们退却。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
这是1950年10月3日,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给斯大林发回电报中提到的一句话。该文件原属绝密,苏联解体后公开,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毛主席曾亲自透露过两点信息:
第一、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实力不足以胜过美军。
第二、中国暂时不会出兵援助朝鲜。
罗申这封电报所提到的内容,也引出了抗美援朝史上的一个大谜团。因为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的官方史料,都记载过1950年10月3日,毛主席发给斯大林的另一封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
两封电报,一说出兵,一说不出兵,内容截然相反,那到底谁真谁假?毛主席是否又真的判断志愿军无法胜过美军?自相矛盾的说辞背后,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毛主席的有意隐瞒1950年10月1日,世界发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二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开发表广播讲话,威胁朝鲜人民军在“迅速和彻底的失败”面前,应该立即放下武器,向美军投降。
三是斯大林委托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转告毛主席,请求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
尽管先前毛主席已经有所预感,一再告诫朝鲜同志不要轻敌冒进,但仁川登陆后,人民军的溃败速度,也确实令他措手不及。
在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后,毛主席迟了两天才复电。而这两天,他几乎一刻也没有休息。
1号,主席连夜主持高层会议,暂时达成出兵援朝的一致意见,并决定委托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美国转达中国的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管。
2号凌晨,在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就中国是否应该出兵朝鲜的问题,内部产生巨大分歧,原本的出兵决策被迫搁置。
时间不等人,眼下摆在毛主席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该如何回复斯大林的电报。中国的态度,将影响之后苏联和朝鲜的战略决策,也将决定朝鲜战争的走向,所以苏联人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按当时公开的说法以及相关文件记载,毛主席给斯大林的回复是同意出兵援朝。但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和对外政策档案馆中,都找不到这份电报的原始存档。相反,罗申的那封转达毛主席“暂不出兵”意见的电报,却是实打实的存在。
大国外交,定然不可能出现如此矛盾的史料冲突。
唯一的解释,就是两封内容截然不同的电报,都是真的,都存在,但一封发了,一封没发。斯大林接收到的电报,就是罗申的那封。至于为何后来中苏两方都统一口径,选择隐瞒下历史真相,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主战的电报能向世界显示中国抗美援朝的坚定决心,既然毛主席最终决定出兵,对外的说法就必须前后一致,不然容易形成舆论被动。
二是在罗申的那份电报中有一部分内容,在当时是绝对“不能公开”的。
二、面对斯大林的求援,毛主席四次“示弱”在军事上,毛主席是个极为自信的人。
红军时期退守井冈山,在山窝窝里艰难创建根据地,他敢喊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抗日战争面对国土沦丧的逆境,毅然写下那本振奋国人的《论持久战》;解放战争初期处处被动,又公开提出“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无论形势如何危急,毛主席都从不轻言妥协,而促成他内心强大的原因,一个是革命必将成功的信念,另一个是对人民子弟兵的绝对信任。在他眼里,参加革命的军人各个都是英雄好汉,拿着小米加步枪就能打胜仗。
包括后来在60年代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主席也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的志愿军在朝鲜跟美国人打仗,美军是有战斗力的,武器好。但是,只要不打原子弹、氢弹,打常规武器,我们就有办法对付。”
在公开场合,毛主席对志愿军的评价从来都是正面且积极的。但如果转头去看罗申的电报,又可以在当中找到这样一句话:
“中国军队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这种主动示弱,在毛主席的生平中极少出现。
但不仅如此。
根据苏联档案揭秘,在斯大林得知毛主席“暂不出兵”的意见后,曾再次致电北京,言明利害,声称在朝美军只是空壳子,没有战斗力,他们并没有为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日本作为其后方,也缺乏提供军事援助的能力,因此,中国不应该消极等待,而是应该进行一场认真的较量。
除了苏联之外,朝鲜也派出特使朴一禹,亲自赶往中国求援。
但毛主席的立场很坚定,他跟朴一禹承诺说,可以为朝鲜提供物资援助,甚至允许人民军暂时退到中国境内,以东北为后方进行休整。但有一条,中国不会派出军队,因为中国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以及空军和海军,不足以与美军抗衡。
这是毛主席第二次主动示弱,认为中国军队无法胜过美军。
不久之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毛主席又约见罗申,让他将自己的意见转达斯大林。
这一次,毛主席改口了,他说中国应该出兵,现在就应该出兵,而且不是派出5至6个师,而是最起码要派出9个。
但是,主席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他说根据从朝鲜得到的情报,美军1个军大约有5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还有坦克,美空军在朝鲜更是拥有多达1000余架战机。
从军力层面分析,毛主席认为要战胜美国1个军,中国军队应该拥有比其多4倍的兵力和2倍的技术装备。而且中国也缺少空军来掩护地面部队,包括拱卫中国本土的重大工业中心城市。
一边说要出兵,一边又说战斗力不足,这也顾虑,那也顾虑,这是毛主席的第三次示弱。但是,这一次,毛主席给了斯大林一个答案:
“中国部队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后勤运输,包括技术兵种的培训,完全指望苏联的援助。”
所谓的示弱,就是铺垫,是一场大国之间的博弈。
其实从一开始,毛主席抗美援朝的决心就是坚定的。出兵朝鲜,一是要拱卫东北边防,二是不能让美军打到鸭绿江边。因为一旦美军陈兵国门之外,国内的蒋军残余势力就会蠢蠢欲动,内战风险再起。
但相比之下,朝鲜半岛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军事威胁,但对于苏联来说,却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面子问题。
苏联当时忙着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既要维护内部联盟,又要稳定外部盟友。如果被美国抢去朝鲜半岛,无疑是对苏联威信力的巨大打击,那些指望苏联给予庇护的小国,难免会见风使舵转投阵营。
斯大林是一定要救朝鲜的,但苏联的原本计划,是由中国出兵援助朝鲜,消耗美军军力,将其拖入战争的泥淖,而苏联只负责在背后撑场面,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样一来,中国就成为了美苏争霸中那枚被利用的棋子。
毛主席之所以一再示弱,表示志愿军战斗力不如美军,一进朝鲜就会被击退,这并不是真实想法,而是要借此逼着苏联亲自下场,无法置身事外。
毛主席的立场很明确:
第一、 中国的立场是保家卫国,而不是协助朝鲜守住三八线,所以美军不到鸭绿江,志愿军就不会入朝。
第二、 志愿军可以与美军作战,但苏联必须提供相应的武器装备,保障后勤补给,包括协助建设空军、海军。
毛主席要让苏联人明白,志愿军不是要去朝鲜当炮灰,而是要借着这一场与美军的正面对抗,强大自身,锻造出能够经受现代战争考验的陆海空三军。
所以直到入朝前夕,毛主席还在跟斯大林解释,第一批志愿军的9个师装备差,只能打李承晚的军队,打不了美军,这是第四次示弱,这也促成了苏联援助的加速。
但之后的事实又是怎样的?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的指挥下突然出击,无差别痛揍美韩联军,一战歼敌1.5万余人,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到清川江以南,彻底粉碎了敌人统一朝鲜半岛的美梦。
而之后,等苏联装备完全到位,志愿军的战斗力更是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三、从火力不足到火力覆盖抗美援朝前期,志愿军仓促跨过鸭绿江,13兵团作为主力,重火力甚至连韩军都比不过,武器基本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的98家兵工厂,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从南方紧急入朝的9兵团,重炮更少,甚至连冬装都未配备齐全。
长津湖战役中,号称“北极熊团”的美陆军步兵第7师31团,坐拥各种火炮46门、坦克37辆,装备了大量的60或90火箭筒,并且还有平均每天2到8次的空军火力支援。志愿军27军调集全军重炮都比不过美军一个团,最后是以5倍兵力的优势勉强将其包围全歼。
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在火力不足,后勤不足情况下,艰难取得的一场惨胜。
而毛主席的反复争取,最终让苏联答应为志愿军进行换装工作,但是要从1951年开始。其中第一批装备包括苏式步枪14万支、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2000挺等。从质量和数量上来看,不多,而且基本都是轻火力。
除此之外,苏联答应的援助部队,也是先集结于中国境内,暂不入朝。
1950年底,苏军开始派遣空军和坦克兵前往中国沈阳整编集结。其中空军包括米格-15歼击机2个师,飞机共120余架,其中一个师全部由培训好的中国飞行员和后勤技术人员负责。同时,还有米格-9防空歼击机,计划组建4个师,飞机共240余架。10个坦克团,则全部部署于中国东北。
这一批苏军部队,其主要目的是拱卫东北边防,防止美军进攻中国本土,同时作为抗美援朝的预备队。
直到此时,苏联仍不愿意直接介入朝鲜战争。
不过站在毛主席的角度,他也不希望苏军进入朝鲜,因为那无异于要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依靠苏联的装备和技术支持,培养出中国自己的优势兵种,才是最可靠的途径。
志愿军在前线打得越好,向苏联谈条件的筹码就越重。
拿海军来说,建国之前无论是解放海南岛还是筹备攻台,海军连像样的舰船都凑不齐几艘。但抗美援朝期间为了防卫朝鲜海岸,志愿军从苏联购置了大量装备,包括鱼雷快艇、漂雷、装甲舰、猎潜艇、扫雷器材、海军岸炮、鱼雷歼击机等等。
1951年4月初,48军炮兵21师秘密入朝参战,这也是志愿军第一支火箭炮师。21师在入朝前经历为期5个月的整训,接受了苏联专家组的指导和考核,并装备了120辆“BM-13” 苏式火箭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
喀秋莎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军队一次重大的武器革新,这是当时志愿军为数不多能够胜过美军的重火力之一。
1951年9月1日,又是志愿军27军和美陆军步兵第7师的冤家聚头。27军一扫长津湖火力不足的阴霾,靠着调来的24辆喀秋莎,将美军阵地轰为一片焦土,光炮火歼敌就高达700多人。
在之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反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喀秋莎一轮齐射,直接让美军两个营丧失战斗力,可谓大显神威。
1952年12月,进行过两轮换装,全部装备苏式武器的志愿军16军入朝参战,其配置堪称豪华:每个师下辖炮兵团和坦克自行火炮团,另有师属的高炮营、战防炮营、汽车连。
另外,在16军的武器库中,还有T-34坦克24辆,76自行火炮16门,122榴弹炮12门,76山炮12门,37高炮12门,76野炮12门,120迫击炮24门,57战防炮24门,57无后坐力炮27门,82迫击炮81门,60迫击炮72门。
在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的火力已经足以让美军忌惮。
一场抗美援朝,既是保家卫国,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海陆空三军的迅速发展,这是毛主席与美、苏两个大国的博弈结果,更是那一代英雄儿女的热血凯歌。
毛主席是全世界的伟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经天纬地、透视㝨宇的一代伟人!
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
这是伟人的策略,领导艺术,外交手段!👍
四野13兵团入朝三个月连续发起三次战役,把具有绝对优势装备的17国联军打的连退几百里,让全世界震惊刮目,伟哉,四野!壮哉,志愿军!
不出兵的回复是战术手段,出兵的决心战略需求
这就是伟人的智慧。
毛主席才是真正的伟大领袖!
小编瞎编
抗美援朝一战,让人民军队的装备水平齐身世界一流水平!
天时地利人和,起码占地利优势,可战。只是打纸老虎不是一般人敢做的了😀
结果志愿军越打越猛了
不得已而为之,当代人不畏牺牲,也要为后代谋安定。
在大家都压力山大、惊惶失措的时候,毛主席在运筹帷幄、化危为机!锻造连跨几级的“钢铁长城”!!!
断章取义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没有苏联的空军,装备不一定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