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要堆砌火力吗
红缨系列
红缨-5
70年代越南战争,苏联援助了越南大量的萨姆-7便携式防空导弹。自然,正在援助越南的中国也拿到了几枚样品。
1975年,沈阳119厂(航天新乐机械厂,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接到仿制萨姆-7的任务,国产型号称为红缨-5。
不过,红缨-5的仿制进度不理想。
尤其是那个红外导引头,一直存在问题。
看了小编之前写的空空导弹发展史一定有印象,那年代国内的红外导引头,一直存在精度不高、早炸的问题。
1978年9月,第一批红缨-5试射,全部脱靶。
1980年4月,经过改进后再次试射,也只是3发1中。
当年10月的试射,还出现刚发射就爆炸的情况。
1982年底至1983年初,红缨-5进行最后的定型试验。
试验中,发射23发弹,22发的射击精度达到了要求,红缨-5正式定型。
1984年,红缨-5参加了国庆阅兵。
红缨-5导弹
红缨-5导弹长1.46米,直径72毫米,重10.2公斤,作战系统全重16.5公斤(导弹+发射筒),战斗部重1公斤。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500米/秒,作战高度50米~2.5公里,射程800米~4.4公里。
1985年,服役后的红缨-5给老山前线的轮战部队试用,不过没有战果。
萨姆-7属于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整体水平一般。比如只能进行红外制导,导引头精度不高,只适合追尾射击。而且极易被干扰,飞机如果朝着太阳飞,导弹就会被甩掉(那年代红外空空导弹也有这个毛病)。
那么,原版仿制而来的红缨-5,性能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产量不高。
在红缨-5的研发接近完成时,上海机电二局(现航天科技八院)开始了改进工作。
机电二局的改进工作从1979年开始,型号称为红缨-5甲。
很难从外观上区这些导弹的子型号
红缨-5甲的改进重点是提高导引头抗干扰能力,并且适当增加了战斗部的威力,其余指标基本不变。
1979年5月的鉴定试验中,发射了7发红缨-5甲,3发失控、4发未达到设计要求,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攻关两年后,1981年8月再次进行鉴定试验,发射12发,只有6发正常飞行,其余6发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
折腾到1984年,红缨-5甲才完成试验定型。
红缨-5甲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并在1999年随PGZ-95式4管25mm自行高炮参加了国庆阅兵。
后来,又出现了红缨-5B和车载型红缨-5C。
但是,红缨-5的原始基因也就那么回事,多次改进后性能也一般,到90年代已经严重落后了。
所以,红缨-5系列的装备时间不长,很快就退出现役,有少量出口。
玻利维亚的红缨-5改进型
红缨-6
红缨-5的基本性能一般,虽有外销记录,但是发展潜力终究有限。
对于下一代导弹的研发,航天科工的选择是参考“毒刺”,发展更先进前卫-1(下文有讲)。
而航天科技则加入竞争,参考法国的“西北风”,发展红缨-6。
“西北风”属于第二代便携式导弹,优点是射程远(6公里)、威力大(战斗部3公斤)、飞行速度快(超过800米/秒),具备全向攻击能力。
但是“西北风”光是导弹就达到了18.4公斤,加上发射筒达到了40多公斤。
身材高大的欧洲士兵,都得靠支架发射。
西北风导弹
所以,红缨-6的改进重点是减重。
红缨-6的研发于90年代中期开始,2000年完成试验,2002年开始服役。
该弹长1.495米,弹径72毫米,10.8公斤,全重16公斤。
导弹最大飞行速度600米/秒,作战高度15米~3.8公里,射程500米~5.5公里。
跟西北风相比,红缨-6重量降低了,但是飞行速度、射程也降低了,不过仍然比红缨-5先进很多,尤其是射击精度。
所以,红缨-6服役后,迅速取代了红缨-5,成为陆军的主力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装备在合成旅防空营下的便携式导弹连,每连12具。
红缨-6导弹,发射筒前端的方形尾翼箱,以及导弹的棱锥头,是其识别标识
红缨-6有个独特的识别标识——发射筒前端的方形尾翼箱。
这个箱子里是导弹的尾翼,导弹出筒时,尾翼会顺着弹体一直往后捋,直到在弹体尾部被挂住,随弹一同飞出。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尾翼不在弹筒里,可以减小弹筒的直径(就算是折叠弹翼,也会有一部分凸出在弹体,从而增加弹筒的直径),从而降低弹筒重量量。
后来的红缨-6B,则取消了这个设计。
因为红缨-6的尾翼太大,飞行的时候虽然可以提供更高的舵面效应,但是阻力也大,影响射程。
红缨-6B取消大尾翼,并采用推力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让导弹斜距提高到6km。
而且,红缨-6B导弹前端标志性的棱锥头也改为了传统的钝圆头。
整体来说,红缨-6B达到了第三代的标准。
红缨-6B,方形尾翼箱不见了
红缨-6的出口型FN-6(飞弩-6)销量也非常好,在中东和非洲战场上,取得多个战果。
2013年2月25日,叙利亚空军的一架米-8直升机在阿勒颇附近的米纳空军基地被FN-6击落。
2013年8月18日,叙利亚空军的一架米格-21战斗机被FN-6击落。
FN-6击坠现场
飞弩-16则是在飞弩-6的基础上,改进了导引头的型号。
飞弩-16采用红外/紫外双色准成像导引头,提高了全向攻击能力。配合激光近炸引信、高能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命中率有很大提高。
另外,车载式FB-6A机动防空系统,就是在4×4越野底盘上,安装了4枚FN-6导弹。
FB-6A
车载式FB-6C,使用的则是FN-16导弹。
FB-6C
红缨-7
这是从2008年开始研制的我军第四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暂时还没有更多信息,连图片都没有公开过。
根据军队要求,第四代导弹需要全方位提高性能,尺寸和重量还不能有太大变化(以红缨-6为基准),只是简单的换导引头是不行的。
既然红缨-7属于第四代标准,那其弹体、发动机、燃料可能都会使用全新的技术。
参考当年在秘鲁的便携式导弹竞标中击败了前卫-18和飞弩-16的韩国KP-SAM,其射程达到了7公里,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880米/秒,最大过载超过20g。
有理由相信,新一代的红缨-7能超过这个数据。
韩国KP-SAM导弹
前卫系列
前卫-1
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美国援助了大量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给阿富汗游击队。
这款导弹在战场中表现极其亮眼,以79%的命中率击中了269架苏军战机和直升机(发射340枚,命中269枚)。
毒刺导弹当时也算是阿富汗游击队手里的“神器”了
那么,此时一同支援阿富汗游击队的中国,自然也拿到了“毒刺”样品。
刚完成了红缨-5研发工作的沈阳119厂,随即开始了仿制“毒刺”的工作,型号名为前卫-1。
之所以叫“前卫”,而不是延续“红缨”序列,是因为该弹一开始的目标是出口。
苏联解体后,“针-1(SA-16)”、“针-M(SA-18)”便携式导弹的样品也流入国内,可观前卫-1参考的就更多了。
1994年,前卫-1在范堡罗航展亮相。
前卫-1,发射筒下面那个圆筒,里面是导引头的冷却液
前卫-1导弹长1.53米,直径71毫米,系统全重16.5公斤,作战距离500米~5公里,作战高度15米~4公里。
相比红缨-5,前卫-1的导引头更加敏感、视场更大,对喷气式飞机可以做到330度拦射(只有机头正前方30°因为红外特征低,无法有效锁定),具备了准全向攻击目标能力。
其目标自适应导引系统能使导弹在碰撞目标时,飞向机体然后引爆,而不是像红缨-5那样直接对着热源炸(一般是尾喷管),对飞机的毁伤效果更好。
整体水平来说,前卫-1达到了“毒刺”早期型号的水平。
所以,在支援阿富汗游击队期间见识过“毒刺”性能的巴基斯坦,很快就购买了一批前卫-1.
在1999年印巴冲突中,巴军的前卫-1击落印度米格-21和米格-27战机各1 架。
因为实战表现优秀,巴基斯坦随后又引进了前卫-1的生产技术,国产型号命名为“安扎”。
虽说前卫-1一开始是奔着出口去的 ,但是该弹服役的90年代,正是解放军备战压力极大的时候。
在空军指望不上,也没有太多野战防空导弹时(那会儿红旗-7、道尔数量都不多),解放军陆军采购了大量的前卫-1,装备在步兵营连一级,作为野战防空的主要手段,对付武装直升机(90年代“三打三防”中的一项)。
反映陆军在2000年前后变革的《士兵突击》里,出现了前卫-1
后来出现的前卫-11/18/19,基本就是在前卫-1的基础上,对导引头进行不断改进的产物。
前卫-11(也叫前卫-1G)采用了碰炸+激光近炸复合引信,主要特点是在弹体上有一圈激光感应窗口,当它飞到巡航导弹附近时,激光近炸引信就会启动,在巡航导弹身边爆炸从而将其摧毁。
前卫-18采用了双波段红外被动导引头,能同时追踪目标的发动机尾焰和蒙皮气动加热,抗干扰能力好。
前卫-18
前卫-19采用激光主动制导+双波段红外被动制导两种制导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制导模式,射程也提高到7公里,达到了三代半水平。
前卫-19
前卫-2
前卫-2是在前卫-1基础上,参照“针-M”导弹,全新设计的型号,属于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
该弹1998年范登堡航展初次亮相,2000年之后入列服役。
前卫-2长1.59米,直径72毫米,系统全重18公斤,作战距离500米~6公里,作战高度10米~3.5公里,
与前卫-1相比,前卫-2更重,但是攻击范围也更大。
另外,前卫-2采用了红外成像导引,抗干扰能力也有增强。
前卫-2导弹,注意用橡胶包裹的液氮罐
前卫-2的一个典型识别特征,就是其发射管下面有一个用于冷却的液氮罐,外面有橡胶套防止冻伤。
前卫-2在国内竞标中输给了红缨-6,所以主要面对出口市场。
出口给土库曼斯坦的前卫-2
泰国的前卫-2
前卫-12属于前卫-2的改进型,采用了双波段红外被动导引头(前卫-18也是),抗干扰能力很好。
前卫-12,通过液氮罐特征可推测这是前卫-2家族的
前卫-12无视干扰,命中目标
车载式FA-6B近防系统, 其搭载的防空导弹也是前卫-2。
FA-6B
前卫-3
前卫-3是家族里的一个另类。
该弹在前卫-1的基础上,换用了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相比于红外制导,前者的探测距离更远。
但是,需要射手不断对目标进行激光照射,给导弹提供引导。
这就做不到发射后不用管,灵活性不够。
而且,前卫-3在弹体后部增设了一个较粗的火箭助推器,射程提高很多,但是也重了很多。
前卫-3后部有一个很粗的火箭助推器
相比之前的前卫型号,前卫-3导弹长度增加到2.1米,重量也达到了23公斤。
当然,作战距离增加到了8公里,最大作战高度增加到了5公里。
前卫-3于2006年在珠海航展初次亮相,基本用于出口。
因为该弹实在太重,不符合我军对便携式导弹强量化的要求,而且是“女兵都能轻松使用”的要求。
所以,前卫-3没有装备我军,出口记录也很少。
另外,前卫-3当初和海红旗-10、FL-3000N参与过海军新一代舰载近程防空系统的竞标。
出口印尼的前卫-3
前卫-4
前卫-4是前卫家族的全新设计型号(之前11、12、18、19都是在前卫-1/2的基础上改的),除了继续采用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还使用了激光近炸和触发双重引信,提高导弹的命中率。
此外,前卫4还采用了电动舵机。
相对于液压、气动舵机,电动舵机结构可靠、工艺性好、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廉和易于控制。
这种舵机可以让导弹的飞行曲线更平滑,极大地提高命中精度,非常适合打击巡航导弹这类小型目标。
FL-2000属于前卫-4的车载版
最后,放一张国产便携式导弹家族的谱系图。
难得的说清楚中国便携式防空导弹脉络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