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1年主席得知谭启龙没工作后,叮嘱周总理:给放牛娃安排个工作
当年那个扶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是谁能想到,他曾是那位享誉华夏的开国元勋之一?但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从一个放牛娃到革命战士,再到政坛重臣,他的人生轨迹令人惊叹。然而,就在1971年的那个春天,当主席与他四目相对时,原本应该平步青云的他,竟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之中。老谋子毛主席不愿看到这位老战友就这样蹉跎岁月,于是当众叮嘱周总理一定要给这位"放牛娃"安排个工作。那么,这位曾经的放牛娃到底是谁?他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而主席和周总理又是如何帮助他重新东山再起的?
一、穷苦出身:放牛娃的艰辛童年
山河破碎,黄沙翻腾,那是1913年1月的永新县。冰天雪地之中,一个贫苦人家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这就是谭启龙,他出身于一个彻底的穷苦家庭。刚出生没多久,谭启龙就遭遇了一场虐风寒,几乎就此夭折。好在他的父母不惜家中仅存的那点积蓄,也要救活这个儿子。
家中的拮据生活,让谭启龙的父亲日以继夜的劳作,只为让妻儿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可命运终是无情,父亲在谭启龙5岁那年,因过度操劳而累倒身亡,家中顿失父亲这根支柱。母亲将家徒四壁,只剩下的那点可怜的钱财,也全都拿去为丈夫治丧了。
从此,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就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种地、做农活、洗衣做饭,谭启龙从小就开始学会了这一切。他的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不再像他们一家这般受人欺凌。
然而,上天似乎从未对这个家庭网开一面。1923年,一场瘟疫夺去了谭启龙最后的亲人——他的母亲。从此,这个10岁的孩子,彻底成为了一个几乎在整个村子里都算得上是孤儿的存在。
但是,母亲生前的那句"活着最大"的教诲,永远铭刻在了谭启龙的心中。为了活下去,他找到了一份放牛娃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很苦,但至少可以糊口度日。主家允许他住在牛棚里,当时的谭启龙,已经觉得能有棚可住,比睡在田间地头强多了。
在这期间,谭启龙不由开始思考,为什么主家的人可以住在温暖的大房子里,有足够的食物吃?为什么他就只能睡在漏风漏雨的牛棚,吃剩饭剩菜?为什么主家可以随意打骂他,而他却无能为力?
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太多太多的疑惑,他也曾幻想过,如果有一天能像主家一样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那该有多好。直到后来,一些革命人士的到来,让谭启龙找到了答案,也让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了轨迹。
二、红色传奇:从农民到开国元勋的不平凡人生
谭启龙的革命之路,缘起于一次偶然。1928年,那时15岁的谭启龙因为丢失了主家的牛,差点吃上官司。正当他万分惶恐时,一位青年革命者出现了,不仅帮他找回了牛,更重要的是,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火种。
那位青年人向谭启龙讲解了什么是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阶级压迫,让每个劳动人民都成为国家的主人。对于一直受人欺凌的谭启龙来说,这简直就是解开心中疑惑的金钥匙。从那一刻起,他决定要加入革命的行列。
1928年,谭启龙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于过人的才干,他很快在1933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上级看重他的潜力,特意将他送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深造,就在那里,他遇见了毛泽东。
起初,谭启龙并不知道毛泽东就是党的领袖,把他当成一位普通的老师。上课时,谭启龙滔滔不绝地与"老师"探讨革命形势,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毛泽东本人。虽有些扫兴,但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十分赏识谭启龙的独特思维,并预言他"日后必堪大任"。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着史诗般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有人必须坚守在老根据地,这是一个凶多吉少的任务。谭启龙二话不说,决定留下来负责游击战争。凭借精湛的作战指挥,他带领部队坚持了3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浙东地区急需建立革命根据地,谭启龙成为最佳人选。他奉命成立了浙东游击纵队,随后更是建立了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浙东地区对日军发动了一系列战役,造就了他"战无不胜"的威名。
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多年来出色的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谭启龙开始转任从事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浙江、江西、广东、山东、河北五个省担任过领导职务,被誉为"开国元勋"。
三、惊人经历:曾在五省任职却遭贬斥暂离北京
新中国成立初期,谭启龙可谓是位高权重。他先后在浙江、江西、广东、山东、河北五个省担任过领导职务,是毛主席亲自器重的开国元勋之一。然而,就在1967年的那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谭启龙竟遭到非难,被迫离开北京。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解放大业完成,谭启龙受命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浙江各地革命工作顺利开展,也为今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由于政绩出众,1952年他又被调任为江西省委第一书记。
1954年,广东省委领导班子发生动荡,主席毛泽东亲自向谭启龙"借调"。借调之名,实则是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在广东稳定军心、治理吏治。果不其然,在谭启龙的统筹指挥下,广东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1958年,山东成为新的增长极,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人来主持大局。主席再次将谭启龙"借调"到山东,出任省委第一书记。在那里,他继续施展着自己惊人的领导才能,带领山东人民大干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了。由于受到非议,谭启龙被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迫离开北京,前往河北省的一个小煤矿插队锻炼。
在那里,这位开国元勋吃了足够多的苦头。他不仅要同工人一样下井干活,还要接受所谓"革命群众"的审查批斗。有一次,他的衣服被扯破了,眼睛也被打伤。但是谭启龙从未对此心怀怨恨,始终保持着令人钦佩的革命品德。
直到1971年,随着"文革"逐渐平息,主席和周总理发现谭启龙至今无疾而终,二人决定将这位老同志调离煤矿,重新安排工作岗位。虽然曾经遭遇贬斥,但是,一代革命者的经历,往往正是这般沉浮跌宕。
四、得主席赏识:毛主席亲自点名安排工作令人感动
1971年的一个春天,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党的重要会议,规模很大,到场的有领导干部数百人之众。在会场中,坐在首席位置的,正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
当会议进行到中场的时候,主席似乎注意到了什么,他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片刻,随后落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主席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在对那人示意问候。
这个人,正是谭启龙。尽管已是垂垂老矣,但作为开国元勋之一的他,仍然被主席一眼认了出来。主席的这个眼神,令谭启龙内心无比激动,万分荣幸。
会议结束后,一幕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主席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先生,竟然一同朝谭启龙走了过来。
"小放牛娃,这许久不见,你倒是老了一些啊。"主席伸出手,主动与谭启龙握手。谭启龙赶忙擦去手心的汗水,紧紧握住了主席那沉甸甸的大手,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主席见状,故意卖起关子来:"现在在什么地方任职啊?"
"劳烦主席挂念,暂时还在等组织安排。"谭启龙诚恳地说。
"那可得让咱们总理给你这放牛娃安排个工作啊。"主席转过头对周总理说。
周总理也接过话茬:"其实主席询问过你的情况,嘱咐我安排你的工作,目前已经有四个地方指明要你去呢,只是最后何去何从,还要尊重你的选择。"
听到这里,谭启龙的心中五味杂陈。作为革命元老,他曾在五省任职,可谓是位高权重。但在"文革"运动中,他不幸遭到非议,被贬下去插队锻炼。如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竟然亲自点名,要为他安排新的工作岗位,这份殊荣,令谭启龙无比感动。
面对主席和总理的殷勤关切,谭启龙内心热血沸腾,当即表态:"我是党的孩子,任凭组织安排就是。只要有力气在,我定将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五、晚年归来:重新出任中纪委书记直至终老
主席和总理的亲自点名,无疑是对谭启龙一生革命事业的最高肯定。在这之后,谭启龙很快就重新获得一份崭新的工作岗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73年,时年60岁的谭启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作为中纪委书记,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党内的纪律,查处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对于谭启龙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革命来说,这实在是再适合不过的工作了。
凭借多年来的从政经验和过硬的党性修养,谭启龙很快就掌握了中纪委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中纪委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极大提升,有效遏制了一些腐败分子的胡作非为。
那个时候,中纪委根本没有今天这样雄厚的办案力量,工作人员寥寥无几。面对大量的检举控告,谭启龙带头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到深夜。就连年过六旬的他,都要亲自带队深入基层查案核实。有一次,他的腿不小心摔伤了,但仍坚持蹒跚前行视察。
在谭启龙的监督执纪下,一些违纪分子无所遁形,纷纷受到惩处。有的被免职查办,有的被开除党籍,也有被判刑入狱的。党内的纪律日益严明,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可以说,正是有了谭启龙这位"老纪委书记"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为后来纪检监察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老有所终、老有所为"。
直到1978年,已经67岁高龄的谭启龙才最终卸任中纪委书记一职。从此,他便彻底退出了政坛,回到家中安享晚年。尽管如此,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1981年6月18日,这位曾经的放牛娃、开国元勋、老纪委书记离世,享年68岁。他的一生可谓是坎坷跌宕、沧桑跌宕,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对革命事业的追求。正如主席所说:"小放牛娃虽然工作也有一些缺点错误,但在保卫党和革命事业中还是立过汗马功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