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新加坡的双城记# 金融业到底有没有从香港流失到新加坡?如果没有,证据是什么?如果有,流失了什么?
1️⃣ 如果看金融数据,没有太多证据。
这是坚持没有金融流失的香港人的观点。从数据上看,香港金融行业依然稳健。
金融机构数量,截至22年底,在香港运营的国际金融机构(不含中资,因为中资不会跑)是146家,仅仅减少2家。
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机构总数基本没有变动,退出的是中小银行,收缩海外业务,回归本土市场,属于正常经营变动。
大银行中,只有荷兰银行和国民西敏寺资本市场银行(英资)在今年5月撤离香港市场。
香港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20%以上,远超国际标准。平均流动性覆盖比率达到166%,平均不良率为1.45%。
各项指标均非常稳健。
2️⃣ 流失的是人、区域总部和数据
疫情以来,加上俄乌冲突导致的地缘变化,欧美金融业虽然没有减少在港运营的机构,但是持续将高管外派人员派离香港,将亚洲区、东南亚区域总部的职能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也有观察到小部分日资银行将大中华区总部转移到上海。
此外,各境外金融机构由于母国法律变化,也陆续存在将区域数据中心从香港搬离的趋势。
这对于香港金管局建设5大金融中心的愿景,是一个不小的挫折。
3️⃣ 新加坡的体量,其实承受不住这样的涌入。
2022-23年的新加坡,处于热钱、公司和人流狂热涌入,已经带动本地资产和生活服务价格上涨,却还没有产生相匹配的增量经济效益和工作岗位的阶段。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700平方公里的岛国,食品依赖进口,居民80%以上生活在组屋。
组屋原本是国民的房地产福利,但也导致了在人才涌入,热钱流入时,只有20%的公寓(商品房)市场可以承接,引起的波动更大。
公寓房价和租金上涨、学校学费涨价、食品涨价,各种生活设施都更加拥挤。
新加坡人本来就有排挤外来移民的思潮,移民本来也是反对党打击PAP的热点话题。
所以这波热钱和人才涌入,新加坡付出最大的成本,其实是未来人民行动党的选票。
4️⃣ 未来
人才在新港两地流动,资金和物价总会找到新的平衡点。
由于新加坡物价“居不易”,香港金管局已经观察到有部分外派人士和港人回流。
而新加坡在这波热钱中,虽然有收益,但付出也不少:高涨的物价和不稳定的政局。
人民行动党和工人党暗斗,双方已经各自损失一个议员因为花边新闻下台。
上述数据,来自于香港金管局公开信息和本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