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全国的赋税重区,明初,江南地区连年发生水灾,引起朝野上下的深切忧虑。朝廷屡

泽阳谈历史 2023-08-17 21:39:03

江南是全国的赋税重区,明初,江南地区连年发生水灾,引起朝野上下的深切忧虑。朝廷屡次派官员治理,但都没有成效。这时,有一户部尚书却成功治理了水患。 永乐元年(1403),江南又发大水,朝廷决定派户部尚书夏原吉迅速赶往江南治水。夏原吉在江南进行了实地勘察,最终确定治水方案。夏原吉把治水建议写进了奏疏,上呈朝廷。夏原吉在奏折中分析了这些年来江南诸府县大水连绵不断的原因,认为主要与吴淞江等通海河流的淤塞有关。河港淤积,一遇到大雨,水无所归,洪水暴涨,便积患成灾。为此,夏原吉建议疏通吴淞江的各个河港,挖出淤泥,使得流水顺畅,汇入大海。 很快,这一方案就得到了明成祖的批准。夏原吉随即征集民工十万,开始大兴水利。他以身作则,身穿布衣,徒步奔波于工地,日夜谋划。面临盛夏高温,手下要给他张伞,夏原吉却说:“百姓都在酷日下暴晒,我怎忍心独自舒适呢?”在他的带动下,工程进展极为顺利。第二年九月,各工程相继竣工。 夏原吉初来江南治水之时,因工程艰苦,百姓中出现了一些怨恨情绪。但工程兴修后,迅速收到功效,以后很长时期都没有发生大的水灾,老百姓纷纷颂扬夏原吉。江南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尚书治河,功多怨多。千百年后,功在怨磨。” 参考文献:《明史·夏原吉传》

0 阅读:0
泽阳谈历史

泽阳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