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粮食价格是比较高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旧时做门生,老师

萨莎 2023-12-03 23:16:03

民国的粮食价格是比较高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旧时做门生,老师的事什么都要做,除倒痰盂、扫地、整理烟榻、迎送宾客之外,还要帮他购买一切杂物,因此我对物价才渐渐明了起来。 其时的物价,又不同于几年之前了,记得在“老大房”,熏鱼小洋两角可以买到六七块;“邵万生”的熟火腿每一包也是两角,这是最高贵的佐食品。其他如臭豆腐干,铜元一枚可买两块,粽子糖铜元一枚可购五粒,品海香烟每盒铜元三枚,强盗牌香烟每包也是铜元三枚,小白锡包每包小洋二角,大白锡包每包小洋二角半,唯有茄力克,每罐售价九角,开罐出售每十枝小洋两角。 米价日益高涨,每担达四元两角,大家觉得“米珠薪桂”这句话,真是一点不错。 上海人饮酒,以绍兴酒为最普遍,本色每斤一角,花雕每斤一角二分半。饮洋酒的人较少,三星白兰地最昂贵,每瓶要银元四块,只有少数富家和妓院中才备有。 大家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物价并不高。1块大洋可以兑换100多个铜元,当时比较值钱的香烟也不过三枚一包,绍兴酒价格也比较便宜。 有意思的是,米价却越来越高。为什么呢? 在贫穷的民国时期,人民第一是要生存,所以米是必需品,人人都需要买,价格自然会高。 相反,烟酒茶甚至零食,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穷人是不会买的。想要卖掉这些东西,商人就只能降低价格。 那么,为什么粮食价格居高不下? 主要是全国都在战乱,有很多地区农民无法正常种地。就全国来说,粮食无法自给自足。虽然粮食的缺口不算大,据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1935年调查,中国乡村人口主食结构中杂粮占51.6%。也就是说,农民由于贫穷只能将米面卖出去,自己吃杂粮糊口。 如果不吃杂粮的话,农民是会饿肚子的。 这么一算,粮食还是存在缺口的,只有少数丰收年的细粮很多。蒋学楷估计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供求约盈余2.5亿余担。 另外,中国四分五裂,国家并没有统一的粮食政策。中国农民用传统方式种地,粮食亩产不高,粮食价格较高。相反,诸如日本、泰国等一些国家亩产较高,用了新式农业技术,导致大米价格较低。 在陈存仁所在的上海,进口大米价格往往低于国产米,老百姓图实惠就会大量购买。虽然进口大米缓解了中国的粮荒,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种地不怎么赚钱。 萨沙的读书随笔第72集

0 阅读:4
萨莎

萨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