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入之中,会有一个让消费者最好地平衡现在和未来消费的最优消费比例。这个最优比例是多少,既取决于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在现在和未来的消费之间如何权衡),也取决于储蓄回报率的高低。消费者越不耐心,越要现在消费,消费占收入比重就会越高;消费者越耐心,则越会倾向于推迟消费,消费占比会越低。另一方面,储蓄回报率越高,则意味把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的效率越高——牺牲单位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在未来带来的收入和消费的提升幅度越高。这样,消费者当然会愿意少消费,多储蓄。反过来,如果储蓄回报率较低,则消费者会倾向于多消费、少储蓄。由于GDP同时也是经济的总收入,所以消费占GDP的最优比例是多少,取决于消费者时间偏好和储蓄回报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推理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才是成立的。因为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储蓄(投资)才有机会成本,即不储蓄而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对一个不消费的经济主体来说,储蓄没有机会成本,将所有收入都用作储蓄是最恰当的选择。当我们在探讨消费是否足够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隐含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做价值评判的视角。当然,如果我们相信经济发展应该以提升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为最终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依归,则从消费者出发便是应有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