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决定了《红楼梦》的读法,索隐派才是解开红楼之谜的金钥匙#红楼梦# 以索隐法

绿野萍踪文化行 2024-02-25 11:54:21

甄士隐决定了《红楼梦》的读法,索隐派才是解开红楼之谜的金钥匙#红楼梦# 以索隐法读《石头记》,源自清末,蔡先生承之,作《石头记索隐》,索文本背后隐藏的真相。此类读法,实为百年新红学奠基,尽管胡先生讽蔡先生的索隐是“笨伯猜笨谜”。但胡先生却也自不觉地入彀索隐派,其实,考证派也是索隐之一类。 准确地讲,蔡先生沿袭清人之索隐,其实是“缩影”。徐柳泉《郎潜二笔》中说:“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蔡氏进一步发挥,说:“林黛玉影朱竹坨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坨之号也”。如此云云。 大概是“影”有捕风捉影之意,故改“影”为“隐”,虽有《石头记索隐》。但又不尽然,蔡先生之索隐,应当因甄士隐而得。《石头记》楔子中说:“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所以,蔡氏之“索隐”,还是大有道理的,作者明明是在文本故事中隐藏了真相,不索“隐”,哪里能读得通《红楼梦》? 胡氏对蔡先生之索隐大不以为然,口诛笔伐几近破口之地步。胡先生云,读《红楼梦》须持考证之法,考证版本、考证作者,要打破“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先生之言,绿野老道颇为赞同,问题是,如此“考证”,与“索隐”有本质区别吗?胡先生难道不知“甄士隐”? 胡先生当然是知道甄士隐的,不然,又是从哪里考证出了“贾政影曹頫”,贾府为曹家影子的呢?无论以胡先生领衔的考证派,还是蔡先生做代表的索隐派,都是对“甄士隐”的索影,只不过所用的史料不同而已,各自读书的方法不同而已,各自对“真事”的理解不同而已。其间,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石头记》的正确读法。 在考证派、索隐派之外,还有一个文本派。所谓文本派,就是解读纯文本,说《红楼梦》故事如何如何好,《红楼梦》人物塑造得如何如何妙,《红楼梦》文字如何如何美,《红楼梦》诗词如何如何绝……。但凡此类诸公极少言及“甄士隐”,也就不去“索隐”以及“考证”文本背后的故事了。 但是,我所拜读的文本派,无一例外地说,曹雪芹写得如何如何,曹雪芹没有这样的经历,是绝对写不出如此精妙的文章来的。 “曹雪芹”究竟是谁?胡先生在清代索隐的基础上,“考证”出此人即曹頫之子。蔡先生在《石头记索隐》质疑道:“胡先生因贾政为员外郎,适与员外郎曹頫相应,遂为贾政即影曹頫”。 这句话,点明了胡先生所考证的曹雪芹的来历,因清代有曹雪芹之说,书中也确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此二曹相对应,就“考证”出了江宁织造府曹家,《红楼梦》写的是曹家事,作者即曹頫之子曹雪芹。由此,贾宝玉自然就“影曹雪芹”了。 俞先生平伯晚年说,上了胡先生的当,而胡先生却是上了清人的当。胡先生自己也承认:“我的许多结论也许有错误的,……也许有将来发现新证以后,即须改正的”。假如胡先生当年索隐更严谨一点,查看一番《辽东曹氏宗谱》,就不会给江宁织造府曹家平白生出一个“曹雪芹”来。 胡先生的考证更像“索影”,而蔡先生之索隐又失于考证,确实有“猜笨谜”之嫌。比如,林黛玉影朱竹坨,等等。 然而,若以胡先生之索影式的考证,蔡氏之“朱竹坨”似乎更符合原著寓意。朱竹坨是清代大儒,一生喜欢吃鸭肉,夏金桂不就是喜欢吃鸡鸭油炸焦骨头吗?不过,蔡先生之索隐是机械的,谁影谁是固定的对象,一成不变的,不会因朱竹坨爱吃鸭肉这一节,夏金桂也影朱竹坨。这一点,胡氏也是。 有红米朋友曾经批评我的解读为索隐派,我欣然接受,不索隐,那就无视了甄士隐的存在,不知“甄士隐”那就无法读《红楼梦》。估计,以文本派的读法,一般红迷看完一遍都困难。因为有诸多索隐者,这部书才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否则,谁都不会挥霍巨资刻书,花钱孤芳自赏。 石头也意识到这部书很难流传,故借与空空道人对话,苦口婆心地劝空空道人抄录。而且,石头们以化名批书的方式,不断透露甄士隐所隐之真事,这才有人愿意过录。即便过录,也是版本有限,很多还“迷失”了。 曹氏家谱中无曹雪芹,或云《石头记》是禁书,故而家族隐去其人。此说也是“索影”。清代文字狱非常严酷,而乾隆是读过《石头记》的,假如要禁,这部书早就毁掉好几遍了。《石头记》至光绪时,才由左棉痴道人孙桐生倾家荡产刊刻《妙复轩评石头记》。所以,这部书并非禁刊,而是谁刻谁荡产。 如今《红楼梦》如此流传,甚至有位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盛名,应当感谢前辈们不断地“索隐”。索隐,才是《红楼梦》正确地读法。 但索隐不能“索影”,而是要考证出于文本故事丝丝入扣的历史真相。比如,林黛玉绝对不是“影朱竹坨”,而是隐写的靖江王家史、《石头记》的主笔石涛,还隐藏了南明灭亡的历史。一人多喻,多人一喻,不能陷于蔡先生之机械“索影”之窠臼,更不能无中生有,造出一个曹雪芹来。

0 阅读:38
绿野萍踪文化行

绿野萍踪文化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