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笔下的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6月9日,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挡日本侵略军的进

赵乎雷 2024-03-13 17:11:28

日本人笔下的花园口决堤事件。1938年6月9日,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挡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下令炸开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花园口决堤虽然打破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但同时也淹没了河南、皖北等地区的大片土地,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灾难。 日本作家广中一成在其著作《后期日中战争,华北战线,太平洋战争下的中国战线》一书中,对花园口决堤事件进行了描述。书中说,花园口决堤后,村落和农田相继被淹没。向东南方向溢出的河水宽达30-80公里,长达400多公里,不仅波及河南省,还向东波及安徽省和江苏省。这条新形成的河流被称为新黄河。洪水淹没了5.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北海道面积的近70%),造成约89万人死亡,1250多万人无家可归。 当时的洪水有多严重?当时在河南开封南部尉氏县的第16师团第16连队一等兵小原孝太郎在日记中写道:"在水里的马匹勉强露出脖子游到了城墙边,城墙外的水已经满了。城里一个师团司令部被困,飞机空投来干面包。城墙外的洪水非常大,连我们的营地也被淹没,完全看不到以前存在的痕迹。”(选自《日中战争从军日记》) 1944年4月25日,隶属于独步第56大队司令部的梶野渡参加了攻占安徽省颍州(今阜阳市)的沂水作战。然而,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部队陷入了深深的泥泞地带,行军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这片泥泞地带就是黄河洪水造成的。 在《华中特别行动秘密相册》一书中有当时拍摄的照片,照片里地面泥泞不堪,除了远处的几座建筑物外,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也许一切都被洪水冲走了。这个画面反映了黄河决堤后洪水造成的严重破坏。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水呢?《中牟县志》有如下记载: 6月5日,蒋介石再次下达严令。这一次,事关国家命运,不是牺牲小我,而是牺牲大我。 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不留余地,一定要冲破一切顾虑,果断执行,最终使之成功。根据当时督战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的命令,新编第8师被派往花园口附近的京水镇驻防,负责决堤工作。6月7日上午,该师在花园口关帝庙以西一处开始破坏堤坝,同时用装满炸药的大缸进行爆破。师长蒋在珍亲自负责现场工作。 换句话说,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是当地军队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人为制造的灾难。如果是自然灾害还情有可原,但人为制造的灾难那就太恶毒了。 根据历史学者森久男在《蒋介石的抗日战略与平绥路东段抗战》一文中的记载,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自1928 年起接受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以推动现代军事制度改革。 1935年8月20日,担任顾问团团长的法尔肯豪森向蒋介石提交了“应对时局对策”建议书,提出了即将爆发的对日抗战的基本战略构想。法尔肯豪森预测,华北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很大,如果仅靠地方军抵抗,抗战主线退至平汉线一线,沿海各省很快就会沦陷。在北方的沧县、保定一线要绝对防御,黄河是最后一道防线,“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泛滥以增强防御力。” 换句话说,在这份建议书中,人工决堤黄河已经被列入计划之中。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起草的《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采纳了这一主张,成为国民党军的抗日战略。 1938年5月,日本军队占领了江苏北部的徐州,战线直逼黄河。于是,蒋介石根据已有的抗日战略,将目光瞄准了经常发生水灾的河南中牟附近地区,炸毁了黄河堤坝。 由于洪水泛滥,日军放弃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两军在黄河前线的对峙无果而终。 1938年11月,也就是在黄河决堤五个月后,蒋介石命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放火焚烧长沙城,即采用焦土抗战,以组织长沙成为日本占领的目标。这场被称为"长沙大火"的有组织纵火焚毁了该市三分之二的城区,造成 2万多居民死亡。 1939年,蒋介石政府对黄河决堤的灾民采取了救济措施,提供土地供灾民定居。然而,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黄河决堤和长沙大火这两场旨在阻止日本侵略的人为灾难,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应为大量无辜生命的牺牲和大量民众生计的丧失承担责任。 根据中国学者赵燕在《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一文中的记载,1938年黄河决口时,河南的难民总数约为117万人,这相当于全省总人口的18%以上。这意味着该省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成为了难民。

0 阅读:114
赵乎雷

赵乎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