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接受自己有个不会好的伤口
疯狂剪辑人
2024-05-03 14:46:43
电影:《年少日记》
看完《年少日记》,心里有种绵延的痛,钝钝的,不锋利,就像一道陈年的伤口,会结疤,但总会隐隐作痛。
一封遗书,引出一本尘封的日记,一个家庭背后的伤痛,一道永远不会好的伤疤。
看似开朗的哥哥杰仔,不够聪明,不够惹人喜爱,被爸爸说是“垃圾”,却总是笑着说“会努力考到第15名”,坚信漫画里说:“总有一天会成为厉害的大人”
前面都是杰仔为第一视角,郑sir也总是一副颓颓丧丧的样子,还以为这是战胜了曾经想轻生的自己的故事。
谁想到中段视角一转,惊愕地发现长大的郑sir,竟然是弟弟,而杰仔是真的从天台跳了下去,那一瞬间被狠狠击倒。
很难想象10岁的小孩子,要经历过多少失望难过,才会确信“我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大家很快就会忘了我。”
更让人崩溃的是,杰仔从头到尾也没有责怪过其他人,每一次结果不尽如人意,他只会自责,说对不起。
为数不多的情绪崩溃,是钢琴老师被换掉,失去了唯一没有否定他的人——这世界上好像真的没有人会在乎他了。
哥哥的葬礼上,哭得最伤心的也是钢琴老师。影片借弟弟的旁白,问出了一句:“为什么没有错的人却最内疚呢?”
成年后的郑sir问自己,如果那一天让哥哥多抱一抱自己,是不是就好了?
但如果没有那一封学生的遗书,郑sir或许也不会想起那本日记,尽管是他主动藏起了哥哥的日记、漫画和书包,却再没有打开过。以为不提,就会没有问题。
伏笔呼应也颇为巧妙。哥哥和爸爸的葬礼在同一房间,布景一样,却物是人非。开头时哥哥抬头仰望楼梯,时隔多年弟弟带着花去天台,向下回望,楼梯已经没有人了。
郑sir并非什么英雄,也许在想拯救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拯救童年没有好好陪伴哥哥的自己。开始接受正视心里有一个伤口,它可能一直不会好。
导演说希望观众看完会相信,你会遇见一个理解你的人,不管你是在经历很难或是很抑郁的过程。
还看到导演与港中大的心理团队合作放映了特别场次,当每个家长以为来看《年少日记》时,放映的却是他们的小朋友轮流讲述自己的心声,真正的“年少日记”,希望藉此呼吁家长关注子女精神健康。
很真诚细腻也很有心的一部片子,金像奖实至名归。也许世界很坏,但不要怕,我会陪住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