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做到之间,差距到底有多远? 佛门有一则公案,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

文化事昌秀说 2024-06-30 20:47:25

知道和做到之间,差距到底有多远? 佛门有一则公案,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名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并且叮咛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是由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僧众至王宫应供。波斯匿王问佛说:"听说般特比丘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呢?" 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在场参与的一干众人,莫不欢喜奉行。 此偈训勉我们不要贪多诵经功德,而要明了经义,才有实益。诵经不在卷数多寡,而在如法实践。 如果想要真正理解经义,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则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上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作为出世解脱的途径,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因此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常常亲近善知识。 诵经而解经义固然重要,但了解经义而实行最为重要。佛经不仅是让我们诵的,更是让我们用的。所以想要真正的知道、做到,就要对佛法产生真实的信受和定解,并时时于内心思维串习,正见才能有力量,我们才能真正依法而行。 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广大众生。

1 阅读:198
评论列表
  • 2024-07-02 21:55

    南无殊胜月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