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2
世阳聊过去
2024-08-17 02:30:35
乔达摩·悉达多的父亲是释迦族的国王,少时的悉达多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远离外界。一天,大约18岁的他好奇地想看看宫殿墙外是什么,于是就走进了一个花园,在那里他第一次遭遇了人类的苦难:一个老人、一个病人、一具尸体和一个流浪的苦行僧。分别代表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前三个景象让悉达多意识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贫富贵贱,苦难是必然性的,生存是短暂的。苦行僧则通过揭示一种超越时间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悉达多发誓要效仿苦行僧,他抛妻别子,放弃了他的财富和王位,成为一名隐修者。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加入了恒河平原上流浪的托钵僧队伍,苦修苦行,尝试不同的救赎之路。
最终,揭示开悟之路的不是苦行,而是冥想。悉达多小时候常坐在阎浮树下思索,以便把自己从肉欲和邪念中解放出来。想起这些早期的启示,他开始在一棵神圣的菩提树下冥想,发誓要一直待在那里,直到重新找回那种幸福安宁的状态。经过几天的冥想,他终于意识到了痛苦和无常的真正本质,制定了克服它的方案,因此成了佛陀,即觉悟者。今天,佛陀开悟的地方被称为菩提伽耶。
佛陀随后出发前往圣城迦尸附近的鹿野苑。首先,他向五个弟子讲法,这就是“初转法轮”。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既不能享乐纵欲,也不能禁欲苦行,仇恨、嫉妒和愤怒也要避免。接着他解释了“四谛”,即关于苦、集、灭、道的四种神圣真理。为了结束苦难,一个人必须接受“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篇布道阐述了佛教世界观的基础,这种世界观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张,认为愚昧无知是人类苦难的根源。这种愚昧无知源于我们未能理解世界的本质,即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我们由于意识不到人生无常,所以才会痛苦。
最后,他宣扬宇宙是没有灵魂的。轮回的本质是没有任何东西从一个生命传递到另一个生命。通过抑制放纵和控制欲望,人类的状况将变得可以忍受。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积累了足够的功德,他或她就可以达到涅槃的状态,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他并没有提到造物主或救世主,不以精神权威自居,也禁止崇拜偶像。佛陀的教导被称为“达摩”,达摩指的是一套在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深深植根于哲学。后来,佛陀的追随者将他神化。鹿野苑的五名弟子成了最早的僧团的核心成员。僧团迅速传遍印度北部,对所有人开放,不论性别和社会地位。因为可以通过捐赠金钱和世俗物品积累功德,寺院变得十分富有,这使它们能够资助更多的传教活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