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2
世阳聊过去
2024-08-28 12:59:06
办洋务,商业前途大好却官场头绪难解。第二条路就是倒卖生丝。自晚明以来,江浙一带就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所谓“日出千绸,衣被天下”,是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之地。几百年来,靠丝业致富的巨商大贾比比皆是,江浙终成近代中国最为富庶的地方,仅在湖州一个叫南浔的小镇上,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称“象”者,家产需在100万两白银以上。湖州商人的财产总额达到6000万~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江浙商人俨然与晋商、徽商并称为当时的三大商帮。胡雪岩为左宗棠采购军需,自然少不了与丝商打交道。他与“四象”之一的庞芸皋是十多年的商业伙伴,他们合伙做蚕丝生意,还一起倒卖军火。他在杭州开了一家胡庆余堂国药店,庞芸皋就依葫芦画瓢在南浔办了庞滋德国药店。
19世纪60年代之后,江南丝商面临重大危机。当时,英美各国开始在上海创设机械缫丝厂。西方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所以,中国传统手工缫丝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根本无法与机械缫丝竞争。洋商垄断蚕丝出口市场,拼命压低生丝价格,抬高厂丝价格,从中攫取暴利。1868年,生丝每担市值白银517两,到1875年,每担价格已下跌至285两,再过8年,更暴跌至200两。兴旺百年的江南纺织业迅速没落,昔日富可敌国的丝商们顿时都成了“病象瘦牛丧家狗”。
目睹此景,胡雪岩认为商机浮现。缫丝产业蒸蒸日上,而作为原材料的生丝却价格日跌,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因此,他决定靠自己的财力,与之一搏。另外,还有消息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欧洲农业遭受天旱,生丝减产。正是基于这些判断,胡雪岩出手,高调坐庄。第一场中外大商战爆发了。
1882年5月,他大量购进生丝8000包,到10月达1.4万包,见丝就收,外商想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无可奈何,向胡说愿加利1000万两,如数转买此丝,胡非要1200万两不可。外商不买,过了数日,再托人向胡申买,胡坚持咬定此价。外商认为生丝原料仅操纵在胡雪岩一人之手,将来交易,唯其所命,从何获利?决心不买胡之生丝,等待次年新丝出来再说。胡雪岩则邀请丝业同行合议,共同收尽各地生丝,不要给外商,迫外商出高价收购,这样必能获厚利。
0
阅读:0